趙紅橋
摘 要: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基于理論課程培養學生自主實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問題意思,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實驗創造力,促進學生物理素養的提升,促進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創新和質量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物理;創新教學;實驗教學
物理是一門理論知識與實驗并重的學科,理論為實驗提供保障,實驗為理論提供支撐。實驗教學可以說是物理教學的靈魂,實驗就是在實踐中檢驗,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探尋真理。初中物理教學應當基于實驗教學,與時俱進,創新實驗課堂,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究積極性,活躍學生的實驗思維,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以及初中物理教學現狀,本文就初中物理創新實驗教學的現狀及對策分析這一課題進行了分析和論述。
一、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現狀
為什么要研究初中物理實驗的創新對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現狀。據了解,很多初中學校對物理實驗教學重視程度不夠,即便新課改中明確提出要重視實驗教學,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學生為本,注重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但還是有很大一部分教師仍然被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束縛,實驗教學枯燥無味,留給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時間太少,以至于學生的思維很難打開,主觀能動性也得不到發揮。此外,部分學校沒有完善物理實驗的器材設備,沒有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實驗空間和環境,導致學生對物理實驗教學的熱情不高,積極性較低。
二、初中物理創新實驗教學對策
1.創設實驗情境,調動學生實踐積極性
物理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中的重點課程,但由于中學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往往占用過多的時間做示范和講解,留給學生自己理解和實踐的時間太少,學生只是走馬觀花似地過濾了一遍所講的知識,并未切實地與實踐結合。因此,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創新物理實驗教學形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驗目標、實驗課程、實驗內容創設實驗主題情境,在情境中用少部分的時間做理論講解,讓學生先了解操作程序,然后在動手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則引導學生分析實驗過程中出現錯誤和問題的原因。
2.完善實驗器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門需要不斷實驗、實踐的課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不僅是學好物理的重要途徑,還是培養物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很多初中學校的物理實驗設備十分簡陋,且課程設置明顯重理論輕實踐,學生自主創造的機會少之又少,學生難以接觸到真正的物理實驗,難以通過雙手去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也正是因為這樣,才導致許多學生厭倦物理實驗甚至放棄學習物理,導致物理實驗課的目標難以真正落到實處。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校方應該大力完善物理實驗設備,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之上,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用雙手和大腦去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在總結中反思和提高。如在學習電學的相關課程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電學情況引導學生猜測電的組裝線路,并在保證學生安全操作的基礎之上盡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親自動手操作來證實自己的猜想,或者每一個小組都能擁有相對的儀器進行合作研究。在實驗設備完善的基礎上才能夠更有效地探索物理實驗和改進物理實驗,以此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所學知識,增強自主創造性,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不斷的動手操作實踐中深化物理化學核心內容,強化自身主動創造的能力,養成自主探究、主動創新的良好實驗習慣。
3.開展實驗活動,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實驗教學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能夠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問題并探究實驗操作的問題。學生樹立了問題意識,有利于促進教師實驗課堂的順利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實驗機會,開展各類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個人競賽或組隊比拼等多種形式參與實驗創新。比如在講阿基米德原理的時候,教師可以以小組競賽為活動形式,制定一定的獎懲制度,均衡地將學生分成各個小組,圍繞浮力的條件關系的探究,先提出一些基本的、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融入活動之中,隨后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在合作中探索浮力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求得真知。利用這種開展活動的方式創新實驗教學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總而言之,創新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要先對物理實驗教學現狀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之上針對性地尋找解決途徑,學校應當豐富實驗課程,完善實驗器材設備。教師應當創新實驗教學的形式和手段,以創設實驗情境、開展實驗活動等形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激發學生實驗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促進物理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譚衡.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應用研究[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9,29(1):39-42.
[2]賀登超.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9(9):31.
[3]王東雪,王永成.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J].才智,2019(2):50.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