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霖
【摘 要】 近些年來,校園暴力事件一直是大眾視野中的高發事件。各大網絡平臺、新聞媒體曝光的校園暴力事件及其相關視頻資料讓人深感震撼,這不僅對社會、對家庭和個人都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為社會主義社會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而高發的校園暴力事件反映了部分學生思想和行為出現了偏差,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學生的思想特點、性格差異、心理行為等內在深處來挖掘更深層次的原因并采取較為緩和的解決辦法,進行有針對性的疏導與預防,從而更好的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校園暴力 應對
一、校園暴力頻發的原因
在大社會背景下,雖然校園暴力頻發的直接原因來自于個人雙方矛盾或個人心理沖突,但背后更深層次的是受到家庭、教育、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
(一)主觀因素。研究表明,校園暴力事件高發于13-18歲的中學階段,這一階段,他們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彈性大,雖然生理方面可能已經趨于成熟狀態,但心理方面還處于半成熟狀態。他們由于接觸知識量有限,社會閱歷淺,思考問題單一,法制觀念淡薄,自身還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三觀,還未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很容易被周圍的環境所影響和誘導,心理及人格極易受環境的感染和熏陶發生變化,從而引發錯誤的行為。
其次,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學生情緒不穩定,心理波動較大,強調自我個性的宣揚,盲目跟風或崇拜,因此很容易產生拉幫結派、聚眾斗毆的現象。很大一部分的校園暴力事件并非有很深的矛盾或積怨,某種程度上只是出于尋求群體歸屬感、自我存在感、為了出風頭而刻意為之。
(二)客觀因素。不難發現,很大一部分暴力行為,施暴者和受害者都缺乏健康的家庭成長環境,他們對生命的認知和對幸福感的體驗都比較低,加之缺乏父母積極的教導和關心,就很容易染上不良惡習。例如:父母離異、父母外出打工、父母溺愛式教育、家庭暴力等這些客觀存在都會對孩子內心和人格產生潛移默化的消極影響,進而誘發錯誤的行為。此外,學校對校園暴力預防機制的建立還很不完善,對“問題學生”的處置又太過松懈,很多父母在發生暴力事件后采取“息事寧人”的方式處理,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校園暴力的頻發。同時,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和腐朽文化、暴力文化、網絡游戲的廣泛使用也會對自控力比較差、思想不成熟的青少年進行思想腐蝕,外化在行為上就是校園暴力等。
二、校園暴力的危害
校園暴力對受害者的傷害無疑是最嚴重的。生理上的傷害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痊愈,而心理上的傷害有時候會伴隨一些受害者一輩子,出現嚴重的抑郁、消極、低沉、自閉的情緒。同時,也會為受害者家庭帶來困擾,被外界過分的關注和議論、陷入輿論沼澤;怕再次遭遇報復打擊,精神上承受著巨大壓力。而施暴者同時也會面臨相關處分以及社會上的輿論壓力,對他們的未來發展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校園暴力一般都是發生在學校及學校合理輻射區域內,這必然會對學校的形象和聲譽帶來負面的影響,遭受大眾的議論和質疑,這是無法避免的。同時也擾亂了學校的正常教學工作,影響學校育人環境,此外,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社會的穩定。
三、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應對校園暴力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是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人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而校園暴力事件的頻發反映了部分學生“三觀”出現了認識偏差,漠視生命、道德品質低下和缺乏法制觀念意識等問題。因此,首當其沖的是應該切實加強對學生的“三觀”、道德觀、生命觀和法治觀的教育。
積極引導學生對世界形成正確的看法,使他們能辯證的看待一切事物,避免被腐朽的思想和事物以及錯誤的行為所同化和腐蝕。通過相關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公益實踐活動等適當的方式進行道德倫理的灌輸,讓他們自覺內化為內心所遵循的價值導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約束規范他們的外在行為。此外,一定要大力進行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施暴者很大程度上并不會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會觸犯法律,以及會受到怎樣的處置結果。所以,不管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有義務對孩子進行嚴格的法治觀教育,必須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所要承擔的相關后果,使他們自覺遵循相關法律法規,從而防止校園暴力的發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導向和調節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運用啟發、監督、批評等方式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朝著社會所需要的方向去發展,可以在事前起到良好的引導和預防作用。而對已經偏離正確發展軌道的思想和行為,可以及時進行調節和調控,將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及時制止,避免進一步惡化。對于已經無法挽救的事件,可以進行事后積極的心理輔導和干預,將事件帶來的負面消極影響盡最大程度緩和疏導。
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人的思想上的問題,無法涵蓋社會的方方面面,勢必缺乏一定的時效性,因此需要同其它社會主體一起發揮作用,形成一種合力來預防和解決校園暴力問題。政府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大力整治社會的治安環境;學校要落實校園暴力干預機制和懲戒機制,并建立相關的心理干預機制,進行及時了解和疏導;此外,也希望廣大家長能夠及時更新和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友愛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進行有效的溝通與疏解。希望在多方主體的共同努力下,能最大程度避免校園暴力的發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為社會創造和諧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宋雁慧.中學校園暴力及其防治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