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娜
摘 要: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為了提高教學有效性,教育部進行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那么在新課改背景下,有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呢?結合初中生物教學經驗,從設計課堂導入、小組合作學習、重視實驗教學的角度入手,探析了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有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生物;有效教學;課堂導入;學習興趣;小組合作
有效教學,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在傳統的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占據著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著機械灌輸,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思維僵硬,教學有效性不高。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它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在具體教學中,有哪些有效的教學策略呢?筆者結合自身初中生物教學實踐,從以下幾點進行了探究:
一、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初中生物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和特點,設計有吸引力的課堂導入方式,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思維處于活躍的狀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在進行濟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教學時,課程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使部分學生望而卻步。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各種動物的圖片或者電視欄目《動物世界》中動物捕食的精彩片段,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提高學生的大腦興奮度。比如在進行濟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教學時,為了激發學生對光合作用的探究欲望,教師可以從網上搜集一些種子發芽,果樹結果的圖片,利用多媒體播放給學生,并提問:“一粒種子,能發芽長成幼嫩的小苗,繼而長成參天大樹,最后結出豐碩的果實,那這些綠色植物的生長發育需要哪些物質呢?這些物質又是怎么來的呢?”這樣,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導入,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快速進入課程的學習。
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探究精神
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學生素質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維能力,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進行濟南版初中生物八年級下冊《生命的起源》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生命起源的奧秘,教師可以給學生分組,4~6人一組,讓學生組內討論。為了提高討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一段關于地球剛剛形成時狀況的視頻,并提問:“通過視頻,你們知道原始大氣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它都有哪些成分呢?與現代大氣相比,原始大氣的成分中缺少什么氣體呢?你們知道原始海洋是怎樣形成的嗎?你們認為原始地球上有沒有生命的存在呢?”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組內自由討論,由小組長記錄討論結果,并最后在班里進行呈報,促進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碰撞。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讓學生在討論中增進了情感,收獲了友誼,提高了課堂參與度,培養了探究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提高了思維能力,為以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重視實驗教學,提高學習效果
生物與其他學科相比,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進行初中生物的教學時,教師要重視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其動手操作能力和生物學科素養,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比如,在進行濟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真菌》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師可以讓學生制作酵母菌的涂片,并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通過觀察,學生看到,酵母菌是橢圓形的,有真正的細胞核。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制作曲霉、青霉的裝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其真菌菌絲和孢子囊,通過實驗觀察,學生看到曲霉菌絲長,菌絲頂端呈球狀結構,青霉孢子囊呈掃帚狀。這樣,通過實驗,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增強了學生對微觀世界的興趣。比如,在進行濟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單細胞生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教師可以設計草履蟲的應激性實驗,讓學生觀察草履蟲在不同的培養液中的反應。通過仔細觀察,學生清楚地看到,草履蟲對外界刺激反應具有明顯的趨利避害性。這樣,通過實驗教學,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增強了說服力,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實驗探究精神,促進了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總之,初中生物是一門科學性、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初中生物教師,要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號召,更新觀念,轉換角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促進生物學科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圍圍.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19):413.
[2]穆未來.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途徑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16):86.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