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季
摘 要 從學科教學的基本目的來看,語文無疑是較為明顯的直奔“輸入”和“輸出”而去的學科——交流中能使別人順利領會自己的意圖,為表達能力,是“輸出”;能比較準確的領會別人的意圖,為理解能力,是“輸入”。不管教師們在具體執行的時候如何劃分,音、字、詞、句、段、篇章也好,聽說讀寫也好,都是無法偏離這兩個主題的。再簡化這兩個大目標,語文老師的任務其實就是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
關鍵詞 課堂互動 高中語文 溝通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在實際操作中,溝通交流能力的訓練提升是比較艱難的,往往會受到學生心理特征、學生形象抽象思維能力、教學環境、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而效果往往也不盡如人意。目前語文教學的主流現象有三:(1)教師海量展示,學生冷眼旁觀,如某人脫口秀嘩眾取寵,觀眾花錢得個樂呵;(2)課堂互動,熱鬧非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不訓練語言,生生把語文陣地送給了其他任意學科;(3)課堂嚴謹,步步為營,漸漸把學生打磨成強大的考試機器。此三種現象,不敢說是在教學語文,有的甚至都不能算是在上語文課,因為其他學科老師來也能完成任務。以上怪象,無非是對學科教學的目標或方法的定位出了大的偏差,今天就以學科教學的方法問題為側重進行議論。
王陽明明確提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具體的闡釋了“知”與“行”是怎么個“合一”法。這里面自然出現了兩個層次:以“知”始,以“行”成(結束)。王大師盡管偉大,畢竟還是有時代局限,他忽略了人在學習過程中的個性。老學別人的,很不容易做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要勝于藍,還得有自己的獨特領悟。于是,我們給“知行合一”添加了一個元素:思。合稱為:學做思合一。
從認知規律來看,“感覺與知覺——記憶與注意——思維與語言”能夠較好的闡釋“學做思合一”的應用。
以古典詩歌中“月”這個意象為例:課堂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白“月”這個意象的內涵有“思鄉”、“團圓”、“幽雅”、“孤寂”、“永恒時空”等,具體操作時可以視課堂情況而定,可以是專題講授呈現,也可以是在具體的詩歌賞析中探討。(后者費時非常多,而且對學生的積累水平和情感感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
這個環節的層次是相對低級的,因為停留在人的感知,稍不留神就會如焰火升空一樣什么也不能留下。這就是“學”的環節,是間接的獲取前人的經驗,對學生而言,這個階段帶著眼睛和耳朵就行了,偶爾動動腦筋,難度不大,但收獲也不大。
第一個保證收獲的手段是“做”。將此前提到的涉及到“月”的古典詩歌(或名句)一一呈現出來,與“月”的相關內涵進行對應訓練(訓練方式也非常多樣,不必拘泥)。學生會在每一次訓練中有意識的尋找“月”這個意象,這就直接解決了多數學生在詩歌賞析中容易忽略典型意象的問題,反復的對應之后,關于“月”這個意象的多數常用內涵,自然就能得到強化。
“做”應當是語文教學中占用時間較多的一環,并且對教師設計“如何做”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師要保證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能夠將前面所“學”都接觸到并能鞏固到,并能保證準確有效。教師的備課也好,學生所花精力也好,都應以此為重。所謂“學以致用”,這個環節做好了,教學的效果就可以直接體現出來,學生在記憶力和注意力上得到了強化,才是有了真正的收獲。
“思”同樣是保證收獲的手段,而且更加重要。問題設置可以不作大的變動,但是必須顛倒過來,即,別人這樣做過了,如果我有某一種情感需要抒發,我應當如何選取意象?這個時候往往不是針對某一個意象進行反思了,往往都要承前啟后,將同類知識進行大串聯,作一個融會貫通,涉及到的就不僅僅是“月”了,還會有各種其他意象了。
要做好“思”這個環節,肯定對學生的積累有較高的要求,即前面學的其他意象,記憶力和注意力都在“做”這個環節中訓練得不錯。這個環節,是對前面所學所做的大幅提升,并且是一個轉化過程,把別人的變成自己的,才可能超越前人。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就是警告讀書人不要昏頭昏腦的傻學,背了一肚子別人的東西沒有自己的感受,這樣下去,師傅是個秀才,弟子秀才都考不上了。語文教學的積弊往往在于師生共同忽略思考表達,這是需要重點突破的頑疾了。我的觀點,語文課,除了語法部分,其他時候完全可以弄成大圓桌式的說話課,為什么非要拖到大學、研究生才這樣上課?中小學生就沒有思考和表達思想的權利嗎?
總體而言,學做思是一個較為完善的認知過程,尤其在學科教學中。所有環節的主體都是學生,這個毋庸置疑,但教師在每一個環節的作用卻不應該簡單相同。前兩個環節,第一環節環節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感知作出正確的引導,第二環節需要教師設計針對性的訓練,用教師的經驗來保障記憶和注意。但是,第三個環節,教師最好就不要出現,“思”是學生自行消化、衍生的獨立環節,這個環節如果還受到教師的束縛,就不要指望什么青出于藍了,只能教出一群扎實的繼承者。最后一步,是學生自我發展的獨立空間,也是學生能否超越教師的關鍵所在,所以,落到根本,有思想的學生往往較容易超越自己的老師。
從“知行合一”發展到“學做思合一”,是我們對人的發展的更全面的關注,前兩步是認真走好前人趟出來的路,第三步則是走出自己的路,缺了任何一環,都不能算是成功的個人發展,在學科教學中謹記這一點,才是有了對學生負責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