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考中,英語所占很大比重,在高考分值分配中,英語更是與語文150分并肩的存在。英語之所以能取得這么高的地位,就是我國順應文化多樣化的潮流,旨在培養青少年的文化素質,更好的和他人交流,更好的融入國際社會的發展浪潮中。如果在青少年時期英語學習出現了弱科現象,那么在高考中是極其不利的,在日后的人際交流,交往中也會有很大阻礙。所以,學好英語,不僅對在自身學習成績的提高有幫助,而且,英語作為多國通用語言,對于以后的生活極其重要的意義。因為英語的重要性,作為一個英語老師,如何讓同學們對英語產生極大的興趣,在自主課堂上充分發揮才智,使課堂高效運行是我的責任。幫助學生英語成績提升,不是只靠死記硬背才能實現的,建立高中英語高效互動課堂,仍需要身為英語老師的我不斷更新,攻堅克難,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采取針對性的課堂教學,端正同學們的學習態度,積極投入英語學習之中。
【關鍵詞】英語學習;課堂互動;態度興趣;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黃燕,重慶市銅梁區銅梁二中。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高中時期的青年正處于青春叛逆的時間段,對學習的激情普遍不高,尤其英語作為第二種語言,重視程度較小,興趣程度不高。很多同學都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面對英語學習,認為憑借運氣就能取得英語很好的成績。在課堂上,同學們都抱著得過且過的觀念,很多同學不認真聽講,甚至出現了睡覺情況。在課堂上沒有激情,學習氛圍不是很濃厚。有些同學還受到了學習成績不理想同學的影響,變得消極學習。長期以往,對學生成績和班級成績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在本次高中英語課堂模式的研究過程中,主要研究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提高學生熱情,積極融入學生實際生活,了解他們的觀念和相關愛好,配合他們進行生動的課堂學習,建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逐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逐漸接受英語的學習。另一方面,還需要改善課堂教學模式,身為英語老師的我,還有很多在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問題,建立高效課堂的重任,雖然學生是努力的主體,但是老師也要積極配合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奉行學生自主課堂為主的教學模式,提高老師和學生的默契程度,師生共同協作,建立互動課堂,從而對學生英語學科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下面具體說明高中英語互動課堂模式的建立方法:
許多同學一進入英語課堂,便承受不住壓抑難懂的學習氛圍,導致學習興致不高,身為老師,第一件事情就是積極調和學堂關系氛圍,給學生一個輕松的環境。讓同學和老師有真正意義上的互動。
在備課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學生興趣接受的形式,充分考慮學生需要。高中英語學習難逃單詞,句子,語法和作文寫作。在高一英語學習中,單詞,句子積累更加重要,但是,并不意味著就要死記硬背,在高一詞匯句子的記憶過程中,要有生活的聯系。以upset心煩的;calm平靜的;鎮靜的;沉著的calm? down 平靜下來,鎮定下來? have got to 不得不;必須concern vt擔憂;關系擔心 be concerned about 關心;掛念等單詞為例,身為老師不能單一的讓同學們死記硬背的背下來,而是要建立一個充足的聯系,比如,身為老師,可以裝作保持心煩的形象出現,然后用一個句子把這些單詞加以聯系,比如,? I was upset, but I had to go to calm down, because I didnt want my favorite classmates to? be concerned about me.以這種形式充分建立起來的聯系,既讓同學們記住了單詞的意思,又教會了他們造句的方法,同時,還拉進了老師和同學之間的關系,既然老師都對同學是平等尊重的,學生對老師的抵制觀點也就相應減淡了,這樣,讓同學們也加入關聯詞造句的行列之中,或許,有的同學因為害羞,不敢主動發言,這時,老師就可以插入游戲,給同學們平等的機會,讓優勢不明顯的同學感覺自己和成績好的同學的地位是一樣的,在課堂上,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老師和同學的歡樂互動,讓學生成為主體,激發各種同學的積極性。
大多數同學,之所以對英語的學習熱情不高,主要是因為課下作業較為繁瑣,對于正在磨練心性的同學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老師教授同學正確的學習方法,在課上,提高他們的效率,爭取在課上完成本應在課下完成的任務,減少同學們的壓力,其實,身為老師,留作業的目的就在于讓同學們理解,能夠加以運用,如果在課堂上,學生有這方面的困擾,積極詢問老師,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就會解決學生的很大程度上的困擾。
對于青少年來說,正確的學習方法離不開老師的指導,所以,課堂互動,交流溝通,高效輕松就成為老師和同學必須共同努力的目標。如果按照英語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真正落實,老師教學輕松,同學學習高效,提高學生英語成績就指日可待了。
[1]高嶺.新課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英語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14,29.
[2]趙芳.互動式教學模式在高中英語課堂中的應用[J].教育理論研究(第七輯)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