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體制要求下,中學的教學課堂不能只是知識技能的傳授點,更應該是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重要環境。具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當代中學生具備良好綜合素質的重要標準,在初中英語課堂講授的過程中,所有環節要素應當積極有效的滲透情感教育,在推進學生英語素質和水平提高的同時,能夠以更加全面的視角和新穎的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完善學習方法。
【關鍵詞】情感滲透;初中英語;素質教學;新課程;綜合能力
【作者簡介】吳莉莉,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私立一中。
1.體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綜合提高學生素質。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當中積極進行情感滲透是新課程教育背景下,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價值觀和端正學習心態,同時通過情感滲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會更加有效,從而能夠使教師對教學情況有更加清楚全面的把握,在課堂教學當中通過比較充分的情感渲染和表達,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心理變化,能夠潤物細無聲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情感交流是相互的,學生能夠在此時感覺到老師的關愛和幫助從而在課堂等教學工作當中更配合老師工作。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初中英語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簡單的語法、詞匯、英語文化等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初中生能夠樹立一種自覺學習的觀念和培養學習英語的正確方法,對于非母語國家的教師和學生來講,英語學習的過程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情感滲透有利于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學習目標,并能夠促進課堂轉型到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從而增加他們的英語學習自信。
1.覆蓋多個環節,實現情感滲透全包含。如同上文所言,初中英語教學是一個基礎性極強的系統工程,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方法是這個過程當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英語教學過程時,在各個環節都應當注意到情感滲透的必要性。例如,在相關課文講授當中,學生可能對相對內容含量較大的英文課文會產生畏難心理,他們通讀和理解起來都有困難。此時,教師在進行課文講述過程當中,應當充分站在學生角度進行理解,關注學生所疑惑不解的地方,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幫助他們建立學習英語的正確思維和找到符合實際的運用方法。在進行例句解析的時候,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充分感知作者的思想情緒和文章背景的情感氛圍,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探討文章和例句內容。
2.尊重教學規律,因材施教。英語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每一個人對其的學習方法都有很大不同。由于當前中國的初中班容量比較大,教師資源相對匱乏,所以要顧及每一個學生的獨特想法和有針對性地培養每一個學生的是比較困難的。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雖然不能夠兼顧到每一個人的具體學習方法,但必須做到遵循英語教學的教學規律,使用多種教學手段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并且鼓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要允許學生犯錯,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并予以鼓勵改正不足。
3.構建和諧互助的師生關系和嚴格有序的課堂紀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初中學生的思維也與之前有了很大不同,就整體而言,他們的思維比較活潑、性格比較開放,對于英語課堂教學而言,沉悶無趣的教學氣氛不利于學生進行英語學習,如果教師不能做出合理改變,學生甚至有可能產生對立情緒,造成課堂紀律失控。因此,教師應該通過情感滲透,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同時要嚴肅要求他們的學習紀律,適度把握師生距離,提高教學效率。
4.重視實踐活動,堅持理論和應用相結合。英語學習在本質上是為了實踐,英語課程本身就是一門工具性課程。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應當適當組織英語的實踐教學活動,不能只拘泥于課堂理論知識經驗的講授,也應該讓學生放開手腳,發揮主觀能動性,并經常用于實踐創造。比如可以開展英語情景劇、安排英語口語比賽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幫助學生在實踐當中提高英語能力,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應該積極主動參與到他們的準備過程當中,幫助他們解決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在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也能夠增進相互理解。此外,還可以拓展學生文化視野,增強學習體驗。
情感滲透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當準確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去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傳遞,幫助中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并在提升英語學習能力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從而為其之后的英語學習和在社會上使用英語打下良好的基礎。
[1]劉麗梅 .探析初中英語教學與情感滲透[J].神州,2017.
[2]吳慶華.淺談初中英語教學與情感滲透[J].教育教學論壇,2012 (19):180-181.
[3]黃學嬌.情感教學在初中英語中的滲透[J].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
[4]姜萍萍.情感滲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功用[J].課程教育研究, 2017(10).
[5]任鴻.初中英語教學有效滲透情感教育探討[J].校園英語,2017 (11):1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