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芳淵
摘要:當前信息時代正在快速來臨,這使得傳統模式的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已經無法順應新時代的發展,因此加快促進志愿服務信息化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目標。本文基于“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對新時代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內涵進行把握,并深入認知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結合對當下志愿服務的現狀分析,深入推進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創新化改革,促進志愿服務迎來新氣象。
關鍵詞:互聯網十 高校志愿服務 現狀
一、前言
當前我國迎來信息化的新時代,互聯網技術無疑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隨著2017年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有關互聯網推廣行動的指導意見,促進社會行業發展走向創新化的道路,推進了發展新生態的形成。旨在促進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穩定有效開展,需要可是對志愿服務體系進行優化創新,促使其順應新時代的發展方向,并以此激發內在活力,進一步加快模式創新改革。
二、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志愿服務參與度低
志愿服參與度低是當前志愿服務無法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由于志愿信息的發布沒有足夠廣闊的平臺,導致信息覆蓋范圍低,同時志愿服務者的權益難以被保障。當前高校的很多志愿者都無法明確參與服務的目標,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這些志愿主體對待志愿服務的態度參差不棄,甚至消極對待,這嚴重影響志愿服務的質量。
(二)志愿服務技術含量低
志愿服務缺乏一定的技術含量,表現為組織形式的單一和簡單,當前高校主要推行兩類的志愿活動形式,包括學生自主組織以及和社會機構合作。前者通常是一些簡單的志愿活動,而后者則相對復雜,包括交通協管之類,這兩類形式的志愿活動存在共同點,即專業性不強,這可能是源自對學生能力的考量,認為學生不能夠勝任技術型的服務形式。這導致學生志愿服務的專業水平無法提高。這里的專業主要指學生在開展組織志愿的服務水平,而并非指學業文化水平。當前以山西師范學校為例,高校志愿者服務平臺僅僅包括微信公眾號與微博賬號,技術水平還是相對較低的,無法為互聯網高校志愿服務提供更全面、高級的技術平臺。
(三)高校志愿服務網絡平臺缺乏吸引力與關注度
志愿服務平臺的建立已經有所成績,但是運營狀況還有待提高,各平臺的整體水平還有所不足,結合各類型志愿服務應用的現存問題,總結如下:
第一,志愿服務推動缺少針對性。當前的平臺已經能夠實現根據所在地進行當地志愿服務的推薦,但是卻缺乏對個體喜好的關注,導致其推送的服務不夠針對性。未來的平臺改革將從這一方面進行調整,根據個體的喜好進行服務信息的推送,實現定制化服務。
第二,應用平臺還缺乏對志愿服務過后的經驗交流和評價。當前很多志愿服務的開展都較為草率,也缺乏后期的反饋和經驗總結,導致志愿服務的開展質量不高,也無法達成預期的效果,同時也會導致服務方出現一些問題。
第三,應用設計缺乏年輕化。這需要在進行平臺建設的同時,善于引用一些新潮的元素,加大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同時完善團隊交流、平臺分享等互動功能,將應用平臺打造成可供年輕人交流的場所,這可以幫助平臺印象力的提高,推進了網絡志愿服務的組織效率。
以山西師范大學為例,通過調查,雖然學校針對志愿者服務積極推進互聯網模式,包括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等方式,對志愿者服務進行宣傳,但是這些互聯網平臺的關注度較低,志愿者服務微信公眾號的關注人數甚至只有3325人,微博賬號關注人數為1584人,而山西師范大學的在校人數已經達到了43766人,為此可見志愿者服務平臺還是非常欠缺吸引力的。
三、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優化
(一)提高大學生志愿者志愿服務參與度
當前大學生的志愿服務參與度不高,這主要源自宣傳的缺失,很多志愿服務的開展忽略了宣傳活動的進行,導致受眾規模較小,無法將志愿服務信息傳遞給更多的大學生群體,使得志愿者的征集存在難度,這不利于活動的組織和開展。當前我們生活在信息化的時代,以此在進行志愿服務宣傳的時候,也可以善于結合互聯網技術,通過線上宣傳來盡可能推廣志愿服務,吸引更多的志愿服務者。
同時,志愿服務不并借助輿論導向的優勢,加強宣傳力度,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制作主題宣傳片等形式來傳播志愿服務文化,更好的樹立大眾的志愿服務理念還可以將志愿僅要真正落實對項目的宣傳,還要引入對志愿文化的傳播。強化大學生思維中志愿服務的重要性,服務中的優秀事跡進行宣傳表彰,來普及志愿服務理念。
(二)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私人定制化服務
1、創新管理模式,擴大自主性
志愿服務是資源性質的,因此無法進行強制操作,若是強制個體參與,就違背了志愿的本質內涵。當前志愿服務活動的參與度低主要來自大學生群體對志愿服務的自主意識不夠強,很多時候活動的開展都是以犧牲大學生參與活動的自主性為前提的,這極大的挫傷了大學生群體的服務意識。因此,需要引導大學生形成參與服務的主動意識,讓其自覺意識到志愿活動的好處和意義,進而自主參與,包括志愿服務的各個環節,從信息獲取、到組織報名,到后期開展和最后的經驗交流,都要強化大學生的自主意識,以此來促進志愿服務的參與度提升。這需要相關人員對服務的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只有構建系統化的志愿服務體系,發揮校團委的宏觀引導作用,并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資訊中心,才可以引導大學生更為自主的參與志愿活動。
2、志愿活動與“互聯網+”高效融合
首先,將線下的志愿服務轉移到線上,借助互聯網終端,擴大信息的覆蓋率,同時各類信息還可以借助社交媒體進行傳播,并在線上搭建模擬組織,提供服務雙主體的交流,強化志愿者的聯系。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互聯網技術促使大學生志愿服務趨于精細化發展,結合數據分析,可以加快志愿服務活動的準確開展。第一,借助“互聯網+”大學生志愿服務打造“PC+手機端”志愿服務信息平臺,通過線上宣傳志愿服務信息,來加快志愿者的響應速度,促進服務開展的效率提升。同時還可以保障服務的過程透明化,服務效果的后期評價。第二,結合云計算技術,將大學生志愿服務資源通過相關平臺進行共享,促進志愿服務項目和需求實現更有效的對接,推動服務私人定制化。
(三)“第三方”機構運行志愿服務記錄系統
我國的志愿服務記錄制度一直在推行,各大高校對該制度的落實還存在不足,需要各大高校結合新時代的需求對制度的落實加大監管力度。公民志愿服務記錄制度,主要指當前社會對個體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間和貢獻等相關信息進行記錄和審核,并提供相應的激勵政策。
隨著志愿服務應用的普及,可以推進對大學生志愿的評價。結合應用上顯示的相關志愿信息可以對大學生進行志愿評估,并實行一定的獎懲制度,以此來保障志愿服務的順利開展。同時還可以通過構建志愿檔案,計算服務時長等模式來落實獎懲制度,從而督促學生加大對志愿服務的參與度,并通過一定約束來完善服務質量。
四、結束語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我國大學生志愿服務迎來了新的機遇,結合互聯網技術開展志愿服務。通過信息技術的優勢來強化服務雙方的各種需求,從而提高志愿服務質量。因此各大高校可以積極推進“互聯網+志愿服務”發展策略,加快服務模式創新,更好的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開展。
參考文獻
[1]張曉婷,“互聯網+”時代新媒體在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中的應用[J].高教學刊,2017 (10):141-142.
[2]張亞璇.“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志愿服務開展現狀探究——以湖北師范大學為例[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