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樹軍
摘 要: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有效渠道。有效的問題,就像火藥引,可以點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探究;就像是磁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學習活動與教師的教學保持一致。特別是對于理性思維主導的小學數學來說,提問更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每個數學教師都要在充分認識提問重要性的基礎上,設計有效問題,激活思維,不斷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提問技巧;激活思維
提問是一門技巧,更是一門藝術,如何掌握好這門藝術、充分發揮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是每個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多年教學經驗以及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我認為有效的提問應該符合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提問要具有趣味性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因此,要想引發學生對問題的關注和思考,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教師就要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寓教于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故事、兒歌、游戲等活動非常喜愛,為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寓于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中,讓問題靈動飽滿、富有靈性。讓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數學知識,提高知識的吸收率。
例如,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的內角和”,在導入環節,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思維快速帶入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像往常那樣直奔主題,而是創設一個故事情境,揭示課題。
三角形是一個團結的大家族,但今天這個大家族卻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在吵什么?教師為學生播放課件。課件上,鈍角三角形哥哥一臉怒氣的說:“我的內角和最大。”銳角三角形弟弟也不甘示弱,據理力爭:“雖然你個頭比我高,但我的內角和并不比你小。”聰明的小朋友,你認為誰說的對呢?這下教室熱鬧起來,有認為三角形哥哥的內角和大,也有的認為三角形弟弟的內角和大。到底誰說得對呢?三角形的內角和究竟是多少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三角形的內角和”。
就這樣,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把數學知識改編成生動活潑的哥哥弟弟吵架的故事,讓課堂教學富有兒童情趣,滿足學生對數學教學的要求,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對問題的思考中,為新課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二、問題要體現層次性
教師設計的問題要體現層次性,符合小學生由簡到難、由直觀到抽象、由淺入深的認知特點,讓學生能拾級而上,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反之,若教師的提問毫無章法、想到哪問到哪,隨意提問、隨性提問,不僅收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會把學生的思維“帶偏”,讓他們茫然不知所措。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一環扣一環,層層遞進,才能使學生的思維逐漸明朗化,給學生留下條理清晰、思路分明的深刻印象,使學生產生有效的記憶,加速他們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
例如,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小數乘法”,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小數乘法的意義,能正確進行簡單的小數乘法的口算。圍繞這一知識目標,教學時,教師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1)整數乘法的意義是什么?(2)根據整數乘法的意義,你能說出小數乘法的意義嗎?(3)整數乘整數如何計算?(4)猜想整數乘小數該如何計算?(5)如何驗證你的猜想呢?這樣教師通過設計有“坡度”的問題,步步遞進,讓學生巧妙地運用舊知識得出新知識,提高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開闊思維的廣度,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提問要體現重難點
重難點是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是知識的精華之所在。因其具有綜合性強、語言概括抽象等特點,因而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也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提問時,教師要體現重難點,幫助學生快速把握知識的主要內容,從而全面、正確地理解數學概念、公式、定律等,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如教學四年級數學“三角形的分類”,這節課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特征。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重難點,教學時,教師把不同的三角形混合放在一起,讓學生自己動手分類,他們經過合作交流,有按照邊分類的,還有按照角分類的。“觀察這兩種分類方法,你有什么發現?”教師這一問,一石激起千層浪,經過觀察、討論,按邊分類的學生發現這些三角形有三邊都不相等的、有兩邊相等的、有三條邊全相等的。由此歸納出不等邊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同樣的方法,按角分類的學生把三角形分成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就這樣,通過教師提問,讓學生認識不同三角形或邊或角的特征,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總之,在提問教學中,教師要把握提問時機、講究提問的技巧,不斷提高自己的提問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祁順成,黃一青.掌握提問技巧 提高教學效率:高效課堂之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12(1).
[2]卜曉芳.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提問技巧的若干思考[J].考試與評價,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