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梅楊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小學音樂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能夠全面發揮小學音樂教育的作用與優勢,需要在音樂課堂上不斷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美、藝術美。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需要加強學生對音樂的主觀感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從而實現小學音樂教學的最終目標。基于此,首先分析小學音樂核心素養的相關含義,接著提出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最后探究小學音樂核心素養教學方式。
關鍵詞:小學音樂;核心素養;教學方式;重要性
2016年9月我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頒布,各個學科教育也更加關注學生的能力、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綜合培養。如何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全面、自主發展的能力,成為當代教育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對于小學音樂教育來說,傳統教育模式過于注重學生歌唱能力的培養,忽略了學生的主觀感受與個性發展。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除了要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音樂知識和技巧外,同時還要提升學生的創造、審美、鑒賞、表現能力,注重文化領域層面的拓展。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會逐漸產生變化,教師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反應,以學生主體、教師為主導,共同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一、小學音樂教學核心素養相關概念分析
1.小學音樂教學
小學階段是人一生獲取知識的初始階段,此時學生抱有非常強的好奇心。在音樂課程教學當中,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讓學生懂得如何感受音樂的美,如何用音樂表達個人情感。音樂作為一種十分抽象的聽覺藝術,是通過聽覺引導人們內心對美進行思考的一種現代藝術。小學音樂教學活動是指通過學習音樂、鑒賞音樂,讓學生可以對音樂主動接受、感受、理解,幫助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樹立良好的音樂鑒賞能力、審美能力。
2.音樂核心素養
音樂素養是指人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在初步掌握音樂作品基礎上,實現二次創作或表現。我國音樂教育學家陳一新曾說過:“當今很多孩子都在學習鋼琴,但他們學的并不是音樂,而是彈鋼琴的技巧,由于他們是按照老師的思想進行機械式訓練,不了解如何在作品當中表達情感。”也就是說當今很多學生往往只學會了知識和技巧,忽視了情感表達層面的內容。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音樂經歷了多次改革,人們對如何培養小學生音樂素養也更加關注,很多教師都在自身原有的基礎上提升了個人音樂素養。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在過去,小學音樂教育都是以基礎教育、技術教育為主,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無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師不斷提升對核心素養的關注度,不僅要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音樂知識,同時也要調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課堂當中,有利于提升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
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旨在讓學生養成音樂文化意識,同時提升學生創新與創造力,對音樂文化有一定的審美能力。新時期下,社會所定義的人才不僅要懂得相關知識理論,同時還要有創造能力以及發展能力。所以,小學音樂教育需要注重學生全面發展,以綜合素養為教育目標,推升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
三、小學音樂核心素養教學方法
1.打造情景教學模式
情景教學模式是給學生營造一個虛擬環境,在環境當中感受音樂藝術的形成過程,可以通過多媒體、實物、語言等構建課堂情景,學生在情景當中可以更好地學習音樂藝術。良好的情景構建可以提升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的心態更加輕松,更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結合不同的主題情景,可以采用多樣化情景,如介紹少數民族歌曲,可以將班級布置的更具民族氣息,教師可以穿上民族服裝,在班級播放民族音樂等。整個教學流程為:創設情景→強化主題→激發興趣→感受音樂→探索知識→實踐活動。
如在《我的家鄉日喀則》音樂教學中,可以在多媒體上呈現出日喀則的影像,道路旁邊有很多的花朵,此時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日喀則的了解。學生整個探討過程中都播放背景音樂《我的家鄉日喀則》。之后設定一個場景,回憶剛剛多媒體播放日喀則的場景,感受日喀則的美景和民俗習慣,在情景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熱愛家鄉、思念親人的感受。在此基礎上,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最后讓學生憑借個人理解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這樣即可有效提升學生演唱、情感處理的能力。
該教學方法可以直奔主題,學生可以潛移默化地掌握課堂知識內容。再者,情景教學中的主題內容就是課堂學習重點,學生在學習中不會產生偏移,學習也更加輕松,避免學生產生負面情緒。同時,創設情景還可以有效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生良好性格、提升學生的學習樂趣。
2.探索總結教學模式
在小學音樂學習當中會出現很多藝術特征、名詞概念等知識,而音樂課堂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內涵,并應用到音樂演唱當中。探索總結模式的核心是吸引學生參與到知識點提煉、概括當中,通過自主探究、自主總結形式掌握知識要點,雖然學生最初的表現并不完美、結論并不準確,但在后續不斷否定、總結、修正當中勢必會更加完善。探索總結模式的實施流程為:體驗、聆聽音樂會→探索、解釋→修正、總結音樂知識→實踐記憶。
如在《土耳其進行曲》欣賞當中,首先讓學生聆聽作品,隨著音樂節拍進行律動聯系。節奏隨著音樂發生變化,三個拍一個動作。用手或木棒敲打出音樂節拍。之后,讓學生討論這首歌曲給學生留下了什么印象,這種樂曲也被稱為什么;學生回答完畢之后,讓學生思考“什么是進行曲?有哪些特點?”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歷史背景所呈現出的進行曲都有所差異,但這也正是找出不同國家、地區進行曲異同的最佳條件。此時教師可以播放《賽馬曲》《婚禮進行曲》《軍隊進行曲》等進行對比,也需要敲打節拍,師生共同探討進行曲的概念與藝術特征,并最終得出結論,加深對進行曲的記憶和理解。
該教學模式注重強調知識探索的整個過程,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知識結果。在學生探究、分析、討論當中不僅會加深學生的知識印象,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歸納思維能力。
3.體驗聯想教學模式
在音樂體驗當中,要求學生能夠感知音樂情感,調動學生全身參與,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天馬行空。發揮學生想象力,以聽覺感受為先導,幫助學生思想和音樂交融,達到情感升華的境界。體驗聯想教學模式的實施流程為:聆聽→全身參與→感受聯想→情感升華→知識總結。
如《狩獵波爾卡》音樂欣賞當中,可以采用聽音樂畫畫的方式,學生通過聆聽歌曲節奏特點,進行聯想,并在紙上呈現出來,老師也同時呈現在黑板上。學生以同桌為一組進行繪畫交流,并和教師繪畫內容進行對比。整曲是以弦樂合奏為主,好像是在僻靜的森林中,小動物們過著美好的生活,感受大自然的恩惠。但是音樂中會出現很多的槍聲,極大地破壞了這種美好氛圍,小動物們四處逃竄,大鼓、小鼓、鈸的拍擊好像渲染了這種氣氛,雖然王族貴族獲得了狩獵戰利品,但是森林中的小動物卻陷入了沉思和恐懼。品味完成之后,讓學生根據音樂中的鼓點進行拍點,此時配合上律動教學模式,模仿整個音樂的演奏過程。并讓學生總結這首作品曲式結構和所描繪的場景。
該教學模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可以通過審美體驗,根據一定方式進行表達和情感宣泄,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特點和深層情感。在體驗活動當中,需要加深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當然,由于小學學習時間跨度大,需要結合學生不同年齡段針對性展開設計,靈活對教學模式進行調整。
4.游戲教學模式
小學生都非常喜愛做游戲,在游戲中可以體會到真正的快樂,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因此教師需要開動腦筋,結合教學內容不斷地創新音樂教學模式,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掌握音樂知識。開展音樂游戲活動可以讓學生所感受的音樂藝術內化,潛移默化地掌握音樂要素,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游戲教學模式的實施流程為:游戲活動→激發興趣→團隊合作→音樂感知→知識總結。
如在《大河之舞》教學當中,先讓學生聆聽作品,并討論作品當中可以分為幾個樂句。隨后,將全班學生圍成一個大圈。根據音樂作品樂句長度以及音樂表演速度、節奏,由兩名學生手持紗巾,按著音樂節拍在一個樂句時間內走到任意一個學生面前,將紗巾交給這名學生,二者交換位置,另一個學生繼續跟著節拍走再交給下一名同學,循環往復。在整個游戲活動當中,可以感受不同樂句中“起、承、轉、合”的關系。學生在做游戲時要用心感受樂句,并用紗巾交接、配合節拍走步,將內心感受呈現出來,這對曲式結構分析有著極大的助益。
該教學模式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的參與性非常高,每位學生都情緒高漲。由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戲當中,可以更好地解決節奏難點、旋律難點和聲感等問題。游戲教學法對提升學生音樂素養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能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記憶深度。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當今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核心目標,這就需要認識到核心素養對學生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采用現代化教學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審美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共同完成課堂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陳斌.立足音樂欣賞提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課堂提問的策略研究[J].北方音樂,2017(37):160.
[2]于洪民.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方式變革的嘗試:以小學音樂“1+X”教學例談[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7(Z1):60-63.
[3]賴景瓊.基于核心素養的音樂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8(4):10-15.
[4]孫巖梅.音樂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多聲部合唱的研究與方法[J].東西南北(教育),2018(2):110-112.
[5]劉莉.小學音樂教學模式初探[C].2018年“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改革”研討會,2017.
[6]劉曉東.淺論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學科核心素養[J].時代教育,2018(2):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