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博
摘 要:在小學教學階段,小學數學屬于重要的學科,學習數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數學水平與能力。隨著新課改不斷推進,要有效提高小學生創新意識;從教學現狀來看,小學生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而有效問題情境,是提高小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小學數學教學創設有效問題情境還有待優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創新問題情境的目標。闡述了問題情境的意義,對如何創設有效性問題情境進行探討,希望能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問題情境;策略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提出數學教學要促進學生持續、全面及和諧發展。因此不但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征,還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規律,強調學生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從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但是小學生還處于數學學習初級階段,各方面能力均處于發展初期,采用良好的教學方式可有效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學生今后學習奠定基礎。而創設有效的問題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思維,對培養小學生各方面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從創設問題情境現狀來看,在問題情境教學中還處于探索階段,還需要不斷探討和研究。
一、有效問題情境的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問題情境具有重要意義。總體而言,其問題情境意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于從舊知拓展到新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主要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情感,讓學生思維不斷碰撞,這樣才能讓學生有效開始思維活動。在這種氛圍中,學生就能從熟知的數學知識入手,逐漸體會到數學知識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從舊知識逐漸拓展到新知識。
(二)營造課堂氛圍,提高學習激情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創設情境屬于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的重要手段。愉快積極的課堂氛圍并非自然形成,而是要依靠教師創設情境進行渲染。通過問題情境,可讓學生在思索、探討問題中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激情,達到課堂教學最佳效果。
(三)培養學生采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創設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及交流等各種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積極感受教學的力量。在課堂上,通過有意向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優化原有知識結構,建立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在知識補充中進行重建,尋找出適合解決新問題的新方法,不斷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性問題情境的策略
從前面分析來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直接關系著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雖然許多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創設問題情境,教學效果并不顯著。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總結,談談個人的體會和感受。
(一)聯系現實生活創設情境
事實上,數學源自生活,而又寓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模式,雖然小學生表面上看似非常認真,但是其內心卻早已飄搖在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注意聯系日常生活實況,為學生創設有效性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讓學生從中體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比如在開展“角的認識”教學時,教師可結合小學生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角與直角。
首先,讓小學生仔細觀察教室周圍哪些物品存在角度;引導學生觀察時,可使用多媒體讓學生查看物品,采用動態形式展示給學生,要求學生詳細觀察,同時還應與同桌相互討論發生了什么。通過這種情境,學生就可以說出黑板、作業本、桌子、紅領巾等各種有角的物體;然后從這些實物中抽象出角與直角,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抽象,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和發現現實中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
(二)以童話故事創設情境
對于小學生而言,童話故事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素材,采用童話故事形式可激活學生思維,引起小學生共鳴,以此產生出積極情感,讓學生在快樂氛圍中掌握新的學習知識。比如從小學生教材來看,教材中都設計了許多主題圖,這些主題圖中都蘊含著各種知識,都可編寫成各種童話故事,讓小學生融入喜聞樂見的情境中,產生問題意識。例如學習“比大小”知識時,可編“猴子比聰明”童話故事。猴媽媽為小猴子帶來禮物,要求小猴子猜猜是什么禮物,通過多媒體展示出梨、香蕉及桃。猴媽媽接著提示:咱們一起數數帶來的禮物,用數字表示出來,看誰數得對,用數字表示正確,誰就為最聰明的猴子。同時請大家共同評判一下,看看哪位又快又對。利用多媒體表達猴子怎樣數數,用哪種數字表示。猴媽媽接著問:大家數數我們共有幾只猴子,小猴子數來數去,數成兩只。教師要及時詢問學生:為什么小猴子沒有數對呢?大家應該幫幫猴子吧。猴媽媽再問:我們每只猴子吃1個桃、1個梨及1根香蕉,請問大家夠不夠呢?教師要鼓勵學生幫助猴子想想。通過多媒體展現出3只桃子對3只猴子,2根香蕉對3只猴子,4個梨對3只猴子。在教學過程中,猴子比聰明,猴媽媽提問題,猴子們比一比,學生參與評判,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置身創設問題情境中,探求解決問題的對策。
(三)通過生動有趣的游戲創設情境
小學生非常活潑好動,更喜歡游戲。因此利用游戲創設情境,能夠提高游戲情境的有效性。而且通過游戲創設情境,有利于學生探求新知識,啟發學生樂于學習、喜歡學習,讓學生置身在愉悅中盡情學習數學知識。比如在開展“5的乘法口訣”相關知識教學時,對5的乘法口訣進行鞏固記憶時,可采用多元化對口令游戲,師生共同打手勢來判斷方法是否正確。練習時,應采用不同組合形式對口令。可先由教師提問題,學生全體說得數,也可讓學生全體提出問題,教師講得數。也可男女學生互對、小組互對等各種形式。對口令時,師生要對對口令進行評判。通過這種游戲活動,師生就可以融為一體,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引導學生全體參與。通過多形式互動,可有效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以實驗操作創設情境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動手操作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手腦開動起來,學生思維必然會更活躍。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就會不斷發現、探索和解決問題。比如對“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知識教學時,要求學生課前準備好一些長方體與正方體紙盒,沿著邊棱剪開,然后展開,要求學生數數有多少個面,量量每個面大小上存在什么關系,想想怎么計算表面積。各種問題都需要通過操作活動得以解決。再如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知識時,為學生布置一道題:兩個長方形木框,長度均為4cm,寬度為2cm,如果將其拼為一個圖形,求其周長。要求學生采用實物進行操作,將周長指給同桌看,再計算。通過這種實踐操作,就能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數學課堂變得活躍輕松,還能快速得出準確又全面的結論。
(五)以懸念創設情境
所謂懸念,就是數學課堂上教師針對小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等各種特征,創設出新穎和科學的問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懸念就成為最有效的誘因。課堂上設置懸念問題,必定會將學生引入新的思維境界,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層次探討。比如在開展“分數化成小數”相關知識時,首先,教師應告訴學生分數是不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數,其中有秘密,老師目前已經掌握該秘密,不信大家可以用一些分數考考老師,教師很快就可判斷每個分數是不是能轉化為有限小數,要求學生通過計算器驗證,讓學生明白把分數化成有限小數確有秘密。通過這種“懸念”,創設出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激情,讓學生產生出解決問題的迫切感。比如在開展“2,5整除數的特征”知識教學時,教師可要求學生隨便講出一個多位數,而經過計算機檢驗后準確無誤,必定對教師的快速反應所敬佩,必定會沉入思考中,為學習可被2整除的數所具有的特征奠定基礎。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創設有效性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激情,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況,合理設置問題情境。在數學課堂上,每位教師都必須要將構建有效問題情境作為基本教學任務,逐漸提高學生獲取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獲得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清華,張文利.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10).
[2]任萬倉.關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14(36).
[3]林麗錦.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6(9).
[4]彭興強.新課標背景下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1).
[5]王慶兵.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影響因素微探[J].讀與寫,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