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柳娜

摘要:21世紀是信息化時代,也是全球化的生態時代。新媒體的興起改變著人類社會的傳播生態,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模式。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體服務綜合英語課程的實踐教學,文章從生態學的角度,利用生態學相關理論,分析了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生態系統及其特征,并探討了新媒體在該課程教學生態中呈現的生態特征和功能。
關鍵詞:生態學;新媒體;綜合英語;課程教學
Abstract: 21st century is not only the age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the age of Global Ec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has changed the spread pattern in the humans society. Besides, it has influenced peoples life style and educational patter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by using the New Media,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teaching of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Keywords: Ecology; New Media;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一、引言
在關注地球上的生命與生物圈的過程中形成了一門學科——生態學。從字義上看,生態學是關于居住環境的科學。德國博物學家E.Haeckel在其著作《普通生物形態學》中指出,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過程中與環境的關系,尤指動物有機體與其他動、植物之間的互惠或敵對關系。20世紀50年代之后,生態學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動植物的界限;研究擴大到生態系統,涉及范圍越來越廣,已經超出生物學領域,并與其他學科有機結合。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及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其中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及人類本身;而環境則包含了生物生活中所涉及的無機因素、生物因素和人類社會。換而言之,生態主要是研究在環境的作用下生物體處于什么樣的生存狀態,生物體之間及生物體與環境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狀態是否平衡,關系是否和諧。本文的研究對象新媒體是相對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媒體統稱,包括微博、微信、句酷批改網和關于英語的移動APP等媒體形式。這些新媒體都是人類生活中所涉及的環境系統中的相關因素。而綜合英語課程作為高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其教學活動也是生物系統中的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所涉及的行為之一,兩者都與生物主體——人類有關。因此,站在生態學的角度,筆者將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視為教學生態系統,利用生態學中的相關理論探討相應的新媒體在綜合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運用,用生態觀分析新媒體技術和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的關系。
二、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生態系統及其特征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有機體或生物有機群與其周圍環境的關系,而教育生態學探討的是教育與其周圍生態環境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理。生態最基本的構成是生態主體和生態環境。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生態由教學的生態主體和教學的生態環境相互作用構成。教學生態的主體就是生態學中的生物群種,即教學中的教師和學生。教學的生態環境,根據環境的空間和時間維度,可以分為課堂教學生態環境和課后學習生態環境。課堂教學生態環境包括以下生態因子:教材、教室的自然環境、教學的媒體環境、教師的教學素養、學生的知識技能素養。課后學習生態環境涉及以下生態因子:課后作業形式和內容、學生的自主復習和知識遷移能力、輔助學習的媒體環境和學習完成效果的評估考核體系。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主體和各相關環境因子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的一系列活動都可以看作是知識能量的流動或相關教學信息的交換,這一系列過程使他們構成了一個教學生態綜合體,這個教學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征:
(一)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的生態主體具有互利共生的特點
“互利共生”是生態學中生物種間關系的體現之一,在生態學中是指兩物種相互有利的共居關系,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照應的關系。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生態系統的生態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其中教師作為學科知識的傳授者,本身具有一定的知識營養和能量;而學生作為知識的學習者,需要獲取知識營養和能量。他們之間是一種同知識和技能相關的營養和能量的輸出、輸入、吸收和再生的關系。教師作為教學生態主體,其生態價值的體現是知識營養能量的一種輸出過程;而另一生態主體學生的生存任務之一就是對知識營養能量進行輸入和吸收。教學互長,教師的知識傳授和教學素養的呈現離不開學生配合,而學生的知識營養的吸收過程也需要教師的引導與疏通。整個生態互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作為生態主體各自吸收知識營養能量,并實現知識再生的過程。學生需要對輸入的知識營養能量吸收并加以利用使其實現知識營養的轉化與再生;而教師也需在輸出知識營養的過程中提高自身教學素養和知識能量,實現知識和素養的升級,為下一次營養的傳輸服務。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兩個教學生態主體在整個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生態系統中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共生互利的。
(二)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的生態主體之間具有生態位重疊特征
生態位是指群落中種群或物種個體占據的一定空間和具有的一定功能。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的生態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態位,但各自的“生態位寬度”(即一個物種利用的各種資源的綜合的幅度)不相同也不平等。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中不同的個體會出現一起分享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的過程,也就是出現共同分享一定生態空間的情況,這就是生態位理論中的“生態位重疊”現象。當“生態位重疊”現象產生后,不同的學生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出現共同利用資源、分享資源;并在此過程中產生競爭;在競爭中獲得合適的生態位。通過這樣的學習競爭過程,學生會完成自我知識和技能的更新,并適應新的教學生態環境。根據生態位的理論,經過長時間的生態主體之間良性的競爭,生態主體,也就是學生可以擁有屬于自己特色的時間、空間和功能的位置,即合適的生態位。而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另一生態主體——教師則可以通過適當的教學設計,利用生態位重疊原理,調動學生的良性競爭性,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的學習效果,促進教學的生態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