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
摘 要:“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予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思想,充分被現代教育者引入日常教學中,并不斷設置專題,進行深入研討,以更好地與日常教學有機融合到一起。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同樣要深入踐行陶行知思想,創新、活化教育理念,更好地讓“知行合一”。
關鍵詞:陶行知思想;小學美術;創新;創造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提出的三個理論,而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核心。如何能夠踐行三個理論,讓學生在學好理論知識的同時,掌握生活的技能,是本文需要淺析的主題內容。
一、踐行陶行知思想,活躍課堂的意義
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這樣的理論,中國的教育是關起門來干的,只有思想,沒有行動。教師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所以,那種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動的教育。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這些創造教育思想對當代中小學創新教育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1]。
踐行陶行知思想,為小學教育教學活動著力創造適宜的環境。在適宜的環境下,通過各種手段,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讓教師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手段,讓課堂更有樂趣。
二、踐行陶行知思想,活躍小學美術課堂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思想中,“生活即教育”是其中的核心理念。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2]。”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工作其實和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教育工作也是在人們的生活中進行的,要將教育工作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真正融合到一起。
1.尊重傳統 延續學習
在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傳統,并在延續傳統的過程中,加強對美術課的學習。比如美術課《難忘的夏天》,要帶領學生親近大自然,感受夏天獨有的景色,夏天的鮮花、夏天的小草、夏天的暖陽,要讓學生對夏天有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后將這些感受融入畫作中,讓夏天的暖陽變成紅彤彤的紅色,夏天的小草變成嫩嫩的綠色,夏天的鮮花變成五顏六色,學生感知到自然的美好后,才能更好地將感受融入畫作里。
2.寓教于樂 類比生活
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寓教于樂,讓學生知道,教育與生活息息相關,理論與實踐環環相扣。比如美術課《動物朋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選取相關的動物,讓小朋友感知,比如樹上的鳥類,我們可以帶著小朋友去觀察,觀察鳥類是如何搭建自己的巢穴,觀看鳥類是如何覓食,用心去感受鳥兒的世界,或許,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和鳥類進行互動,讓小朋友知道,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如果條件允許,我們還可以去看看小貓、小狗,跟它們進行互動,讓小朋友感受到來自互動的快樂。
3.由此及彼 延續教育
在教育的過程中,要由此及彼,延伸教育,讓學生知道,我們所學習的知識,不僅僅局限于課本,不僅僅局限于一堂課,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花兒朵朵》,要讓學生知道,花兒朵朵,有著不同的顏色、不同的種類、不同的花期,帶領學生去看看花朵,摘一朵,看一看花瓣,讓他們有著豐富多樣的、多種多樣的體驗,要擁抱大自然。當然,在此,也需要強調,由此及彼,教育的引申和擴張,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要發自內心地認識到,教育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枯燥的理論知識教學,教師要在日常的教育上,發現和探索新的點位,能夠找到創新的方式、方法。“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創新,不斷尋找新的方式方法,教師才能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才能讓自己、讓學生,在整個授課的過程中有所收獲,而家長也不應該被應試教育所束縛,應該跟教師一起去發現、去探索,去帶領孩子探尋生活,在生活中接受教育,讓學生感知到,理論來源于生活,但不能完全詮釋生活,生活中有無窮盡的知識,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去探索、去學習,讓學習和生活充分進行融合,讓學生知道,生活就是教育,而教育也是生活。
(二)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是陶行知三大核心教育理念中的另一個重要理念[3]。他指出:社會就是學校,可是學校里能學到的東西又太少了,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就是學校,社會上,有教育的材料,有教育的方法,有教育的環境,也有教育的工作,更主要的是,有形形色色的老師和學生。
例如《葉子片片》,在沒有接觸到樹葉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很難想象,葉子是什么樣的,會有什么樣的構成,葉子在不同的時期會有怎樣的顏色,學生在未接觸自然的時候,是無法通過枯燥的理念感知到的。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也會存在很多的疑惑,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如何能夠告知學生,樹葉也是有自己的構成的,它需要進行光合作用,有自己的細胞。而當教師在社會中取得了樹葉,將樹葉帶到課堂上,發放給每一個學生的時候,學生自然就會知道,這就是樹葉,樹葉有自己的經絡,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能夠為自己提供養分,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便可以利用充分的想象力,做好圖畫的整體構圖和著色工作,才能繪畫出更好的圖片。教師也可以集中收集不同的葉子,帶著生長期的葉子、枯黃的葉子、不同種類時期的葉子,在課堂上讓學生去感知,讓學生去觀賞,學生看看片片不同的葉子,便能夠繪畫出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能夠更好地進行感知,更好地完成圖畫,也讓手中的圖畫更加的生動和形象。
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告訴我們教育不應當僅僅局限于理念,要與生活相互融合,要讓學校與社會有機融合,做好社會教育。陶行知先生表示,學校就好像是社會,不要把活潑的小鳥從天空中捉住,禁錮在牢籠中,要將社會上的一切東西都吸收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