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
摘 要:數學這一學科有著很強的理論性和邏輯性,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很高,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覺得吃力。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要求教師革新數學教學方式。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就是非常好的創新教學方法,通過此方法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轉化為學生更容易理解的實際生活問題,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生活能力和實踐水平,使其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的思維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方法
教師在數學課堂上營造生活情境氛圍,列舉生活案例,使用情境法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從小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是一種具有極高的可行性的教學新方法。如何將其與小學數學課堂完美結合,發揮其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筆者將簡要分析幾點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措施,供同行教師參考指教。
一、開展生活情境教學的意義
利用生活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計劃性地引入、創造一種生動形象的場景,增強課堂趣味性,以激發學生的情境體驗感,幫助學生深化對教學知識點的理解和認識,從而使其熟悉掌握課堂內容。情境教學法的重點是要激發學生的情感,通過對生活情境的凝練和再現,啟發學生思考。教師可以利用情境劇、詩歌、歌舞、小品、繪畫、游戲等方式,將課堂知識點和多種多樣的展示形式結合在一起,活躍課堂氛圍。
(一)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密切相關
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是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的數學知識的講解。這種方法能夠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提高學生課堂注意力和參與度,體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重要性。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尚不成熟,很多知識點理解起來特別困難,久而久之,學生便會失去學習興趣,數學成績下降。同時,由于數學的專業化和理論性較強,很多小學生都會覺得數學這一學科枯燥乏味,缺乏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生活情境教學,方便學生理解,也可以使他們意識到學習數學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還是為了使他們理解數學在生活中應用的現象,能利用數學更好地生活,從而更關注生活、熱愛生活。
(二)加強學生的理解,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課堂教學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活情境教學法就是一種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由于數學這一學科的理論化較強,且小學生尚處于發育階段,思維反應能力較差,很難理解消化課堂上教授的公式、定義和概念,很難掌握解題方法,浪費了學生和老師大量時間,課堂教學效率過低。通過此方法,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聯系自己過往的生活經歷加以豐富想象,化復雜為簡單,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把握,慢慢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和課后數學活動,提高學習成績。
(三)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小學階段的數學可以概括為是對公式概念的靈活利用和計算,對于小學生而言過程麻煩費時,容易失去解題的耐心。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既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提升教學效果。
(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利用生活情境能夠輔助小學數學教學,通過小學數學的教學反之也能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將課堂學到的數學知識和生活情境同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靈活運用,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
二、目前利用生活情境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中過度使用生活情境教學,耽誤課堂時間
根據知識點的不同,要設置不同的情境,它們所發揮的作用也各有不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為了使一個情境盡可能地包含多個數學知識點,需要絞盡腦汁將很多個情境結合到一起。但在實際操作中,為了營造好情境氛圍,往往會浪費很多的時間,獲得的效果也不見得好,影響了課堂效率。例如,在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元、角、分”一課的教學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擔任店家和買家兩個身份,進行情境教學,在實際扮演的過程中過分強調學生角色,而忽略了使學生認識貨幣的目的,便失去了生活情境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輔助作用。
(二)生活情境的設置缺乏有效性
課堂教學所使用的生活情境首先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易于引起學生共鳴。其次要與本節課程中涉及的知識點相關聯。在總結目前使用情境教學的經驗時,我們發現一些教師所提出的案例、設置的情境并不是學生所熟知的,學生無法通過情境聯系到自己的生活,對情境的理解都有難度更別說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了。還有一些教師“為了情境教學而情境教學”:生硬地設置與本課毫不相干的情境,缺乏針對性,無法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
(三)教師沒有掌握生活情境教學方法
有些年紀較長的老教師無法快速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及時地掌握新的教學方法,還是用老一套來教學,對生活情境教學的方法不夠了解,無法將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去。有的教師會認為情境教學浪費課堂時間,影響教學質量,不如“題海戰術”效果好,導致情境教學法的實踐受到阻礙,影響了其應用效果。
三、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
(一)教學使用常見的生活情境
小學學生年紀太小,社會經驗和生活經歷不足,不同學生的生活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格外注意設置的情境要保證符合絕大多數的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舉太過特別的例子。或者只考慮部分學生的情況而忽略了整體,使其他同學感到陌生和難以理解,從而失去學習的信心,導致厭學。所舉的例子無法引起共鳴,就達不到增強理解的效果。例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地域、城鄉、信仰、風俗等方面的差異,使所舉例子得到全班同學的普遍認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
(二)教學要選用積極向上的生活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所使用的案例要是積極向上的,要有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小學生的心理還沒有形成正確道德標準和規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以身作則、現身說教。在數學教學中設置的情境和案例要是正面的,能夠向學生示范正確的思想道德,不能帶偏學生,傳播錯誤的思想觀念。
例如,在學習“表內乘法”運算時,可以以種樹為例子,“假設班級的一個小組的七名成員一起參加植樹活動,每名學生要種三棵樹,計算這個小組一共要植多少棵樹?”通過實際生活的例子,計算種樹的數量,強化學生乘法的運用,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樹立綠色環保的理念,認識到大自然的重要性。
(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種資源
如今我們所說的教學,不再單單是傳授書本上的知識點,還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全方面的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近幾年互聯網技術不斷提高,多媒體也廣泛地應用到小學活動中去,教師完全可以在網上尋找利于輔助教學的材料、工具、視頻來開展小學數學的教學,如此,既可以節省教師制作教輔工具的時間,還可以提高課堂趣味性。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繪圖,這樣既可以節省課堂時間,所繪的圖也更加規范,使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繪制條形統計圖的方法。
(四)利用生活情境,將數學問題化繁為簡
數學學科知識過于抽象化,學生初次接觸時理解會很困難。但其實數學沒有那么可怕,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抓住數學同生活之間的聯系,利用生活情境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六年級教材中的“雞兔同籠”問題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假設小明家一共養了三只家禽,一共有八十八只腳,請問有多少只雞,有多少只兔子?在解這道題時,有一個公式如下:兔數=(實際腳數-每只雞腳數×雞兔總數)÷(每只兔子腳數-每只雞腳數)。公式不好理解,學生記不住,更不會使用。但如果聯系生活實際,聯想到每只兔子有四只腳,每只雞有兩只腳,通過列兩個簡單的方程式,便很容易解出答案。
(五)利用小游戲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愛玩是孩子的本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將知識點融入小游戲當中,集中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們還以“元、角、分”一課為例,可以玩“五毛一塊”的小游戲:分配給每個參加游戲的學生一定金額的錢,可以是一毛、五毛或者一塊,當裁判喊出“兩元”的命令時,金額加在一起為“兩元”的幾名同學要緊緊地抱在一起,不符合要求的即為失敗。這樣一來不僅可以使學生靈活掌握貨幣之間的換算和運算規律,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敏捷性,提高反應速度。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生活情境法是促進數學學科新課改的重要方法。但在使用過程中切記盲目,教師要注重生活情境的有效性和關聯性,利用詩歌朗誦、歌舞表演、游戲互動、多媒體課件等方式,通過情境向學生傳遞健康的思想觀念和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減少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反感和恐懼心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理,利用生動形象的例子,讓學生更容易地理解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
參考文獻:
[1]王建慶.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運用[J].學周刊,2018(1):128-129.
[2]李保忠.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8(5):21-22.
[3]陳雪瓊.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J].中國高新區,2018(12):123.
[4]張琦.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討[J].才智,2018(23):52.
[5]王玲燕.如何利用情景教學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課程教育研究,2018(30):139.
[6]王金艷.情景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才智,2018(26):187.
[7]左艷蒲.小學數學情境教學設計探討[J].才智,2018(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