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樂
摘 要:在小學中年級對學生進行數感培養,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生活現象的理解認識和理清學生數學解題思路,并且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提問能力和數學實踐應用能力,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理解生活實例中蘊含的數量關系。結合中年級數學教學實踐,提出了小學中年級學生數感培養的建議與策略。
關鍵詞:中年級;數感;培養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通過提高數學素養緩解諸多電子數據處理的壓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促進小學中年級學生數感的有效形成,對學生未來更好地適應數字化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小學中年級學生正是數學知識技能發展提高的關鍵階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對中年級學生進行數感培養十分必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數學知識學習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對數字產生一定敏感性,進而形成認知興趣。小學生數感的有效形成,主要是要提高學生對于數字的理解領悟能力。因此引導學生感受數感在數學問題解決中的作用,采用恰當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數感能力的發展與提高,具有重要意義。以下是對數感理解認識的闡述和促進小學中年級學生數感能力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關于數感的理解認識
數感通常來說就是學生對數字與運算的一般性理解。數感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采用更加靈活的方式做出對數學現象的正確判斷,并為復雜數學問題的解決提出有價值的策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對數感的學習和掌握重點進行了強調,具體來說就是對數的意義進行深入理解,并能用多種方式來表示數,能夠在具體數字情境中掌握數的大小關系,用數進行信息表達交流,從而探尋問題解決的有效方式。同時能對運算結果進行估算,并對結果進行客觀合理的解釋。而數感實際上就是學生對數的豐富感知和認識,具有良好數感的學生,會對數的意義和運算形成強烈感覺,通過數字來感知周圍數學現象,并產生一定程度的反饋。另外,數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培養學生形成良好數感,要比幫助學生記住一定數量的數學概念重要得多。并且數感也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數感的形成主要來自學習中的實踐探究活動,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實現的,而是一個不斷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引導學生對數進行充分的感知體驗,從而促進學生數感的形成發展。
(一)數感的特質闡述
1.具有直接性
數感是憑借感知對象、語言、動作等經驗直接對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作出敏銳的判定,表現為瞬時性的理解和記憶。
2.具有模糊性
數感帶有較多的經驗性和主觀性,因此是比較模糊的,是需要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觀察與體驗,通過仔細品味而感受到的。
(二)數感的功用性特征
1.數學知識的鞏固與數感的提升相互促進
教師無論采取哪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能力和思維培養,都必須要以學生的數學知識積累程度為主要基礎。教學實踐證明,把知識轉變成能力需要一個漸進過程,完成好這個過程需要教師組織學生通過強化練習鞏固,促進知識內容的理解。數感的培養是數學課堂所要實現的目標之一。數學知識始終在人的智力發展水平提高中占據重要位置,學生不具備一定知識技能就不能促進數感的發展。學生的數感如果越強,那么就越有利于知識技能的掌握。因此小學中年級數學課堂教學,要在強化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知識內容的擴展深化,通過多種層次的鞏固練習來促進學生的主體感知,從而使學生在穩固的知識結構基礎上,促進認知規律的形成與發展。
2.良好數感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數感的外在體現主要集中在數學素質的基礎之上,雖然數感的體現存在一定的內在潛伏性,但并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憑借表象來當做思維材料內容的,這點與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有非常明顯的區別。雖然數感不是在一瞬間形成的,但是數感對象和結果卻能同時體現,從而可以看出數感和直覺思維長期建立起來的靈感動力來源是不同的。
3.數感與學生個性差異具有聯系
數感的產生來源于人的心靈感受,是一種強烈意識形成的結果,他與學生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常學生的內心感觸都比較敏感,而且會習慣于根據自己的興趣對接觸的數學知識做出選擇和反應。因此數學知識教學還可以完全憑借數學本身所特有魅力去感染陶冶學生的心靈,這兩者之間是相互融合,互相促進的。
二、小學中年級學生數感培養的策略
(一)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應用中增強數感
數感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是一種意識活動。它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良好的數感可以幫助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達到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學生在具體知識的應用時,會促進數感的形成,并得到有效提高。在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積極創設生活實際情境,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方法應用到新的實踐中。學生在探索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切實了解計算的意義和如何運用計算的結果,不斷加深自己對原有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對社會生活及知識本身的認識,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感悟和體驗數的意義,增強數感。學生具備了一定生活經驗,就會對周圍各種事物和現象產生極大的好奇感。教師為學生創設濃郁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具體實例中感知體驗,進而準確選擇恰當的解題方式,促進學生對問題解決思路的深刻理解。因此數學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著眼于現實生活經驗,不斷挖掘身邊的生活素材,使他們深刻感受到數學知識存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
(二)在數字觀察比較中發展數感
教師要善于在具體課堂情境中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數的大小關系。這不但是理解數的現實需要,更可以促進對于數的實際意義理解,使學生在分析比較中加深對多多少、少多少這樣數量關系的認識,從而加深數感的形成。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積極思維參與的,比較持久的感知活動,它是思維的具體體現。任何一個數學問題都包含一定的數學條件和關系,要想解決它,就必須依據問題的具體特征,對問題進行深入、細致、透徹的觀察,然后認真分析,透過表面現象考察其本質,才能對問題有靈敏的感知能力,并能做出迅速準確的反應。例如,教學“積的變化規律”時,教師先讓學生口算并出示題目:15×6=90,15×60=900,15×600=9000,15×6000=90000。然后引導學生觀察:仔細觀察上面四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把第二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相比,第二個因數是怎么變的?積呢?你還能從哪些算式的比較中得出這個結論?如果比較第三個算式和第一個算式,你又能發現什么?第四個算式與第一個算式相比呢?這樣從上向下觀察,你能發現什么規律?如果從下向上觀察呢?從而很順利地得出積的變化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