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華 韋洪濤



摘要:對S市小學階段的教師和家長進行抽樣調查和訪談發現,教師、家長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認同、理解及需求既有共識也有差異,對知識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等素養尤為關切。基于調查結果構建了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三角模型,并對該模型的指標內涵進行了區域化表達。
關鍵詞:小學生;核心素養;三角模型;區域
教育界對核心素養的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從“培養什么人”的角度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主要涉及頂層的教育目的,相對宏觀,亟待不同區域結合本地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提出“各學段學生在不同核心素養指標上的表現特點和水平,確定核心素養在不同學段的關鍵內涵”[1]。為此,研究嘗試在深入分析小學階段教師、家長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認同、理解及需求情況的基礎上,建構具有時代特點、區域特色的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模型,為推進核心素養落地生根提供依據和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課題組依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開發了《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調查問卷(教師卷)》《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問卷(家長卷)》及《小學學科教學承載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點排序表》,并提前向調查對象發放《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相關資料,使其能在充分學習的基礎上再接受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
對S市22所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部分教師和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包括660名教師(收回問卷593份,回收率89.8%),2640名家長(收回問卷2397份,回收率90.8%)。隨機抽取了10名家長作為訪談對象;隨機抽取了30名教師作為核心素養要點排序對象;選擇了10所小學的校長或教導主任、10名小學學科教研員作為專家進行了訪談。
二、調查與訪談結果分析
1.教師和家長有共識也有差異
從“一個核心”(即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來看,教師和家長的認同度均超過90%,高度一致。這說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和黨的教育方針深入人心。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教育必須把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構建任何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或模型的中心都必須是“全面發展”。
從“三個方面”(文化基礎、社會參與、自主發展)來看,教師、家長對“文化基礎”的認同度相對略低,教師對“社會參與”的認同度更高,而家長對“自主發展”的認同度更高。訪談專家表示,文化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部分教師、家長對“文化是什么”的理解還不深,文化和知識密不可分,但“知識”這個概念更容易被大眾認同。事實上,廣大教師、家長尤為關心支撐學生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的學科知識教學水平和質量。
從六大素養來看,教師、家長對“學會學習”“健康生活”“實踐創新”三個指標的認同基本一致;與教師相比,家長最認同的指標為“健康生活”。這和小學生在“健康生活”這一素養方面的表現優于中學生的情況基本一致[2],和小學生學校、家庭、社區三點一線的日常生活軌跡相吻合,也符合訪談中教師、家長反復強調的“上課專心聽講、認真筆記”“只有身體好才能學習好”“在生活中靈活運用所學所思”“小孩子要有童趣、有靈性”等要求。
從十八個要點來看,教師、家長對“人文情懷”“審美情趣”“批判質疑”“勤于反思”“信息意識”“健全人格”“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勞動意識”“問題解決”等十個要點的認同度基本一致,并且在“健全人格”一項表現了高度認同;但家長對“國際理解”的認同度遠低于教師(見圖2),在與專家、教師和家長的訪談中也得到了印證。有專家認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必須有中國根基,要從小培養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家鄉的情懷。”有家長指出:“孩子還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定型,首先要讓孩子學會做一個合格的中國人。”也有教師和家長反映,現在的孩子情感比較脆弱,抗挫折能力不強,平時不敢多批評;很多孩子自控能力較差,比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公共場合不文明、一有空就想玩手機、打游戲,等等。
2.不同學科承載的核心素養要點存在差異
課題組請10名小學教研員和30名小學不同學科的教師分別對小學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德與社會(道德與法治)、藝術(美術、音樂)六大學科需要承載的核心素養要點進行排序,從核心素養的十八個要點中遴選出本學科要重點承載的六個要點(見表1)。調查發現,六大學科都承載了“問題解決”這一要點,有三個學科承載了“批判質疑”要點,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傳統意義上的主要學科都把“樂學善學”排在首位,科學、品德與社會(道德與法治)、藝術(美術、音樂)都把本學科所要培養的最關鍵能力排在首位。十八個要點中未被選中的要點分別是“勤于反思”“自我管理”“勞動意識”,這幾個要點普遍具有跨學科性,難以通過短時間內單一學科的培養見到成效。這一結果與國內其他學者的研究基本一致[3]。
3.教師、家長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求比較務實和集中
對調查問卷中開放性問題的回答以及訪談結果進行詞頻統計分析發現,教師、家長對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求的表述集中指向了知識學習類素養、個人生活類素養、社會責任類素養(見表2)。其中,知識學習類素養的詞頻數最高,說明教師和家長認為知識學習仍然是首要選擇,與上述認同度及學科承載要點的調查結果一致,也符合當下教師與家長對于“培養什么人”的務實需求。針對這一結果,有專家指出,知識學習不能簡單理解為教給學生知識,它包括知識領會、知識鞏固與知識應用三個環節,與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完全一致。個人生活類素養和社會責任類素養的詞頻數集中反映了教師、家長對當前學生一些典型問題的關切,如體質下降、焦慮緊張、意志薄弱、現實感弱、個性化生活要求高、集體榮譽感不強等。
三、區域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模型建構
1.建構依據:來自調查分析的深刻啟示
從調查結果的分析中可得到以下啟示。一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主要回答“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必須有鮮明的價值取向,能夠反映“學生終身學習所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4]。二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標的建構應區分教育階段,體現個體發展的階段性與連續性。考慮到小學教育的功能與作用,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標在數量上應少而精,在表述上要通俗易懂。三是智力是個體各種活動的重要基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應立足于提高學生的智力,更多體現對知識的要求。這一點在小學階段尤為重要。四是人的根本特性之一是其社會性,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應充分體現人的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一致性,要有助于個體在更好地生活的基礎上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就小學生而言,要培養他們成為快樂生活的個體和心系社會的公民。
2.框架表達:以“人”為中心的三角模型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時代新人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把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并在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的各要點中充分體現。結合調查結果,本研究把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作為建構區域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模型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取向。
“人”字寓義深刻。單從形態上看,“人”可以連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考慮到教師、家長對“知識、生活、責任”這三個關鍵詞的高度關切,本研究提出“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三角模型”。該模型圍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從“有知識、會生活、負責任”三個維度,構成了一個既各有側重又相互關聯,且處處有“人”、環環相扣的立體結構(見圖3)。
3.內涵闡述: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有機融合
借鑒國內外關于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結合調查與訪談結果,本研究將“有知識、會生活、負責任”作為一級指標,梳理出九個二級指標,并從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融合的視角,對其內涵進行了具體描述(見表3)。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的傳承關系上看,“有知識”這個指標基于知識又超越知識,涵蓋了教師、家長一致認同的“樂學善學”“批判質疑”“勤于反思”“信息意識”“問題解決”等要點;“會生活”這個指標更多地聚焦于“健全人格”“珍愛生命”“審美情趣”“技術應用”等要點;“負責任”這個指標的內涵和六大素養中的“責任擔當”基本一致。
總之,核心素養本身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它的修正與完善與時代的發展、社會的發展和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密不可分[5]。由于調查或訪談僅限于教育系統內部,本研究的科學性、可重復性、可接受性與研究計劃預期目標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本研究是依據《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而展開的一種探索性的驗證、深化與升華,如何跳出教育對區域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而對小學生發展需求進行調查分析,如何對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進行不同級別水平的劃分等,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
參考文獻
[1]林崇德.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7(2):145-154.
[2]姜言霞,盧巍,畢華林,盧姍姍.中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現狀調查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6):94-104.
[3]張詠梅,胡進,田一,李美娟,王家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應用路徑的實證研究——以北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業標準為載體[J].教育科學研究, 2018(1):15-24.
[4]辛濤,姜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構建我國學生核心素養體系[J].人民教育,2015(7):26-30.
[5]熊昱可,許祎瑋,王泉泉,任萍,劉霞,林崇德.核心素養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路徑[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41-48.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