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彬
摘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發展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之一。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又離不開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必須要讓學生熟練掌并靈活運用各種閱讀技巧。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結合一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案例,淺顯論述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現如今,核心素養引領整個教育行業的時尚潮流。核心素養,說到底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與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各個學科的特征不同,所以在不同的學科中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容也不盡相同。就初中語文而言,在初中語文學科中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六個層次,即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和高雅的言談舉止等。
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善讀,即會閱讀,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個人良好的閱讀能力包括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評價能力、活用能力和閱讀技巧等。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實際,淺顯論述核心素養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以課前預習為抓手,培養學生的認讀能力
認讀能力是閱讀能力的基本組成部分。認讀能力,顧名思義,就是學生認讀生字詞的能力。對于初中生而言,因為他們已經具有了比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他們完全能夠憑借一些工具書自主學習相關生字詞。而學生憑借工具書自主學習生字詞的過程也正是培養他們認讀能力的一個過程。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初中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也是如此。如果學生能夠在課前扎實做好預習工作,那么他們的學習效益也將大幅提升。然而,學生怎樣才能在課前扎實做好預習工作呢?認讀生字詞是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的基本內容之一。而認讀生字詞也是培養學生生字認讀能力的絕佳時機。
《沁園春·雪》是部編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布置了一項預習作業,即讓學生在課前自學生字詞。如此一來,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借助字典、詞典等工具書自主認讀與理解本課的生字詞“分外、稍遜、折腰、數風流人物、妖嬈、競折腰、成吉思汗、原馳蠟象、一代天驕、略輸文采、惟余莽莽、頓失滔滔、紅裝素裹”等。學生在自主學習這些生字詞的讀音與釋義的過程中,他們的認讀能力也會得到逐步提升。
從這個角度來看,課前預習就好比是培養學生認讀能力的一把有力抓手。隨著學生認讀能力的逐步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也就能夠得到顯著提升。
二、以理解文本為契機,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仔細審視一些閱讀能力相對比較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理解能力差。具體而言,就是這部分學生無法透過課文文本中的語言文字,深入透徹地理解這些語言文字的深層次內涵。正因為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內涵理解不夠透徹,所以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也就始終處于淺嘗輒止的階段。為此,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深層次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與思想內涵,教師總是會在整體把握教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依托各種教學輔助手段等,潛心設計一些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元的課堂閱讀教學活動。這些閱讀教學活動就好比是引領學生透徹理解課文文本內容的一扇窗戶。立足于這些文本活動,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就會更為全面準確、透徹深入。而在此過程中,學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夠逐步得到培養。
以部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指引學生在感受這首詩歌韻律美、形式美的同時,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為了讓學生更為準確透徹地理解這首詩歌的思想內涵與主旨大意,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鏈。問題一:這首詩以“四月天”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點?人間四月天真是春天的盛季。陽光明媚、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百花吐蕊是這個時節的顯著特征。正因為如此,以“四月天”為喻,就可以突出“你”明凈、美麗、澄澈的特征。問題二:詩人心中的“愛”是通過描寫“四月天”中的哪些景物表現出來的?詩人生動形象傳神地把無形的愛化作了有形可感的美好景物,如,月圓、白蓮、燕子、云煙、百花、細雨以及繁星等有形的美好景物將作者無形的愛表達得淋漓盡致……在一步一步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理解能力就會得到逐步培養。
由此可見,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以閱讀文本內容為契機,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課文內容,還有助于更進一步地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以閱讀經典為途徑,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閱讀一篇美文,不僅能讓人心曠神怡,還能提升一個人的審美能力。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一篇美文佳作中蘊含著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情感美等。對于一些鑒賞能力比較弱的學生而言,他們是很難真切感受到這些美的。因此,為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美文佳作中的各種美,教師必須要想方設法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經典美文。在學習這些經典美文時,教師要尤為注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那么,教師怎樣才能讓學生以閱讀經典為途徑,提升自身的閱讀鑒賞能力呢?實踐證明,初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引領學生欣賞各種經典美文的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和情感美等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
舉例來說,《鄉愁》是部編人教版初中九年級語文上冊中的一篇課文。同時,這篇課文也是臺灣著名詩人、散文家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歌無論是在藝術上的巧妙構思,還是在韻律上的音樂之美,無不洋溢著美感。學習這首詩歌,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理解詩歌的主旨大意與思想內涵,還要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這首詩歌的各種美。如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朗讀節奏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通過分析詩歌的藝術構思讓學生感受詩歌的結構美等。而這,也正是提升學生鑒賞能力的一個過程。
當然,教師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不應該局限于教材中的經典美文,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閱讀一些與教材教學內容相關的經典美文,進而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等。
四、以合作交流為平臺,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
評價能力,簡單來講,就是閱讀者對閱讀文本的表達形式、思想內涵和主旨大意等進行評價的能力。閱讀者對閱讀文本的評價不僅彰顯了他們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程度,還凸顯了閱讀者對文本內容以及思想內涵所持的態度、意見以及看法等。
古人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因為閱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以他們對于文本內容所持的意見和態度也會大相徑庭。也正因為如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圍繞同一篇文章做出不同的評價。
有鑒于此,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搭建一方合作交流的平臺。立足于這方合作交流的平臺,學生就會彼此深入交流自己對于文本內容的所思所想,即每一位學生都會對文本內容做出切合實際的評價。
以部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鄉愁》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圍繞教材內容設計一些合作交流活動。在這些合作交流活動中,教師要鼓勵與引領學生對詩歌內容進行評價。某學生對于詩歌中的四種“意象”進行了評價,具體如下:詩人在詩歌中用了四個意象,即“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意象分別代表了漂泊、隔離和訣別等,承載了詩人抽象的戀國思家的鄉愁。
由此可見,在教師潛心搭建的合作交流平臺中,學生不僅能夠更為透徹地理解文本內容,還能切實提升自身的評價能力。
五、以學法指導為契機,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
各種各樣的閱讀技巧就好比是掃清學生閱讀障礙的一種利器。對于一些沒有熟練掌握閱讀技巧的學生而言,他們的閱讀能力自然也是不如人意的。因為學生缺乏閱讀技巧,所以當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遭遇各種困境的時候,必然就會顯得無所適從,整個閱讀過程也就會被擱淺。
因此,為了掃清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各種障礙,教師必須要想方設法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以學法指導為契機,學生就可以逐漸掌握各種閱讀技巧。而一旦學生熟練掌握了各種閱讀技巧,他們就能在閱讀過程中靈活自如地運用這些閱讀技巧,擺脫各種閱讀困境。如此這般,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會得到顯著提升,整個閱讀過程的效益也就會穩步提升。
舉例來說,在教學《敬業與樂業》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以學法指導為契機,指引學生熟練掌握了一些閱讀技巧。具體如下: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圈點勾畫文中表示作者對敬業與樂業觀點的語句。于是,學生就會一邊閱讀課文,一邊畫出重點語句。
還比如說,在這堂課中,教師明確指出:“如果在一段話當中出現‘總之‘歸根結底‘所以說等這些詞語,作者很可能是在表述自己的觀點。”當學生知道了這一點之后,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就能夠迅速抓住關鍵詞理解作者的意圖。而這,也正是一種閱讀技巧。
顯而易見,對于初中生而言,語文課堂是他們掌握閱讀技巧的重要場所。而學生要想靈活自如地運用這些閱讀技巧,還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實踐。這就要求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語文課堂中熟練掌握的閱讀技巧去進行扎實高效的課外閱讀。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為了循序漸進、富有成效地提升初中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將課前預習作為抓手,培養學生的認讀能力;教師可以將理解文本看作契機,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將閱讀經典視為途徑,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可以將合作交流當作平臺,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教師可以將學法指導看作契機,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而隨著學生認讀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評價能力的提升以及閱讀技巧的豐富,他們的閱讀能力也會得到顯著提升。當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之后,他們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自然也會節節攀升。
參考文獻:
[1]雷自夥.核心素養引領下的閱讀能力培養[J].教師,2017(7):27.
[2]宋甲.注重核心素養培養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初中語文核心素養下閱讀教學幾點感悟[J].考試周刊,2018(3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