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升
【摘要】初中生閱讀力的提升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提升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力,如何構建學生閱讀力的評價體系,如何測量學生閱讀力的水準,這些都離不開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培養。那么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是否在閱讀中有點有面,是否在閱讀中有問有答,是否在閱讀時動腦動筆,是否在閱讀后有感有悟,這些細節都將直接影響閱讀教學的成效,有效的掌控就會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閱讀力的提升。
【關鍵詞】閱讀教學;閱讀力;“點面”;問答;感悟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初中學生閱讀力提升的評價策略研究” (課題編號:D/2018/02/185)研究成果之一。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1]。閱讀教學能夠提升學生聽話、說話和寫作的能力;能夠發展并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閱讀教學的效果也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閱讀教學被公認為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也是語文老師基于提升學生閱讀力的一個基礎抓手。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力,如何構建學生閱讀力評價體系,測量學生閱讀力的水準,這都離不開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堂閱讀教學能力的培養。但我們語文教師旨在提升學生閱讀力教學的實際過程中,一些閱讀教學上的細節問題卻被忽視了。有人說,一臺機器的報廢可能就來自一個小小螺絲釘的脫落,我想這在每天都要進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不留心關注這一個個閱讀教學上的小小“螺絲釘”的話,就會嚴重影響閱讀教學的效果,久而久之,就很難彌補,何況,也不能讓學生成為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實驗品。筆者根據課題研究中的觀察與實踐,從課堂閱讀教學的細節層面,提出我們語文老師常常會出現的細節問題。
一、閱讀力提升評價之一:是否在閱讀時有點有面
格魯吉亞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維利認為,衡量教師好壞的一條重要標準是你的學生是否有閱讀的愿望,是否愿意加入到閱讀的情境中來。也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發揮智慧,運用教學策略,想方設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也就是說要有點有面,既要考慮到全體學生,又要考慮到學生個體。在閱讀教學指導時,更是如此,不能因為趕課程的進度,或一味地讓優質學生這個點在朗讀中發揮榜樣示范的作用,而讓閱讀成了朗讀能力較強學生的個人秀。要想提升整體學生的閱讀力,就要力爭做到全體學生這個面由“閱讀”自覺升級為“悅讀”。
我們要提升全體學生的閱讀力,讓全員都樂意參與到朗讀中來。雖說受到課堂時間、生數和課時目標、任務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不可能人人得以展示,但我們可以采取靈活高效的方法方式,比如分成學習小組,讓小組長安排組員進行組內評讀、組內賽讀、組內點讀;可以采取全體齊讀、默讀、自由讀的方式進行;可以設計閱讀活動,讓全員參與到活動中來;等等。余映潮老師說得好,有的課不是講出來的,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活動”出來的,“實踐”出來的。正可謂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關鍵是任課老師必須在閱讀開始的時候就要采取合適的方法方式,引導全員參與閱讀的意識。
能否讓學生全員參與,盡量擴大閱讀的面,達到整體提升學生的閱讀力,教師必定起到主導作用。教師掌控不好,挫傷了學生閱讀需求和閱讀表現,就會無意中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創傷。筆者就經歷過這樣的事:一次,課堂上我請一位學生起來閱讀課文,結果這位學生讀得結結巴巴,為了不耽誤教學進度,我就讓學生坐下來,聽別的同學接著讀。當另一位學生開始閱讀時,我發現剛才這位學生卻趴在座位上哭了。我一時感到很困惑,就問這位學生,老師并沒有批評你,你為何哭了?這位學生說出了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話,就是:“老師,你從未提我朗讀過,這次你提我了,可是我讀得卻結結巴巴,令你失望了,我想以后您再也不會提我閱讀了,我很恨自己……”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其實是老師犯了錯,是老師對全員關注得不夠。自那以后,在我的課堂上,我會盡量點面結合,即讓大家都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現自我,都有機會讓別人聽到自己閱讀的聲音。
二、閱讀力提升評價之二:是否在閱讀中有問有答
我們說,課堂教學的每一個內容都是有目標性的,閱讀教學更是如此。它一方面教給學生一定的語言基礎知識,另一方面也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等多種能力。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每一次安排的閱讀,都要多設計幾個為什么給學生。當然有提問就要有回答,提問就要圍繞文本而問,回答就需要閱讀后的理解而答,也就是說,每有閱讀,都要給學生布置具體的任務,設計好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不能隨口一說“請同學們閱讀某某內容”,然后就讓學生去讀指定內容了,讀完后,就開始老師的講解分析了事。
讓我們先看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老師《最后一次講演》的教學實例。洪老師在教學中共提出五道導讀思考題,通過這五道題引導學生從內容到形式來學習課文,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閱讀文本,讓學生既弄清了文章的時代背景,也了解了文章的表達思路,既感受了文章的邏輯力量,也體會到了文章的感情。其實這導讀中的提問,也給學生提供了閱讀提綱,當然也為教師編制了教學程序,這樣師生就會在文本閱讀后,在進行一問一答的講解中走進了文本的深處,進行挖掘和延展。
在進行課內自讀篇目的教學時,每篇自讀課文內容的邊上都有旁批。以劉湛秋《雨的四季》為例,在描寫“春雨”之景時(課文中的第2自然節),在旁批中編者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作者沒有直接描繪春雨,而是寫萬物經雨洗淋后的情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很顯然用意是要求學生反復閱讀文本的同時,還要回答出這種寫作的方法是什么。文中很顯然是側面描寫。那么這個側面寫了萬物被雨淋后,變得鮮亮、嬌媚與暢快,這不正是春雨帶給大地生機勃勃的特點嗎?通過這些問題去牽引學生主動地閱讀和思考,讓學生在反復朗讀、品析詞語中領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進而提升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正是我們所說的學生的閱讀力。
新課程總目標中對閱讀的要求是:“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若要實現這個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邊讀邊問,有問有答。
三、閱讀力提升評價之三:是否在閱讀時動腦動筆
我想說“學而不思則罔”“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三到”“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些道理大家都懂,但落實到行動上,明顯力度不夠,因為做起來難,堅持更難。我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一定要用好自己手中的筆,該畫的畫,該寫的要寫,需要抄的就要抄在書上,老師講授的就要記下來,動腦的同時不能忘記對動手能力的培養,我想通過兩個具體的教學案例來談談。
其一,用筆做好課堂筆記。我發現,如果老師不去刻意地要求學生,很少有學生會把思考寫下來。現在的老師都覺得如今的學生比較懶,課堂上都喜歡動口,如去讀,去討論,去發表個人見解,去提出質疑,但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動筆把自己的或別的同學的觀點、理解記下來。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在教學《觀滄海》這首詩時,經過師生的共同學習,很多學生都能夠當堂背誦。在第二節上課時,我就專門抽出5分鐘時間,讓學生拿出單張紙,進行全員默寫。結果我們班50名學生,默寫全對的(包括標點符號)只有5位學生。多么可怕的結果,這個做法,我就是想告訴學生,讀書甚至背誦,離開手中的筆能行嗎?
其二,用筆把動腦思考分析的結果寫出來。學習或讀完一篇文章后,我想每個學生都能或多或少寫出自己的理解,當然老師要起到點撥引領的作用,尤其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不能夠寫出自己心中所想的東西,可以說,這篇文章的營養,只是吸收了一半。我呈現一下余映潮老師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的教學實例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余映潮老師:現在我們要進行的活動就是讀一文寫多文,讀長文寫短文,大家都來寫。寫作的角度可從概括內容的角度寫,可從描述事物的角度寫,可從抒發情感的角度寫,可從欣賞語言的角度寫,可以用自己的話語來寫,可以自由地組合課文中的文句來寫。兩個要求:第一,請你根據課文自選內容,自由命題;第二,“獻”出自己擬的小作文題目。
余映潮老師:我先示范一下,我的標題是“美麗的羅布泊”,那么我的角度就是寫美麗的羅布泊,然后把關于美麗的羅布泊的文句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感悟。
(學生各自思考)
學生甲:我想寫的題目是“胡楊的呼喚”。運用象征手法,以胡楊的口吻講述:以前我是多么的美麗,被人們稱為生命的象征,后來遭到人類的破壞,我又變成了什么樣;接著寫我對人們的呼喚,以及我希望人類怎么保護我們等。
學生乙:我的作文題是“記憶的美麗”。羅布泊在人們的記憶中是非常美麗的,然而經過歲月的變遷,它變成了一個非常恐怖的戈壁灘。我就是要以記憶中的美麗和羅布泊的一些現狀來進行對比,從而對比出羅布泊的驚人變化,以喚醒人們保護羅布泊和環保的意識。
(同學踴躍發言)
余映潮老師:請看大屏幕——1.美麗的羅布泊;2.這里曾經有過……;3.“我”眼中的羅布泊;4.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5.話說胡楊;6 .一株胡楊的獨白;7.說說塔里木河;8.課文中的“水”;9.課文中的數字;10.悲劇并沒有止住;11.《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內容簡介……同學們根據自己選定的文題進行寫作,時間是10分鐘。
(學生開始寫作,老師巡回指導)
這樣的教學,自然就會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寫得都很精彩,其實這就是閱讀力的見證,這不光是學生基礎好,這也是余老師長期閱讀教學指導的結果。這個教學實例告訴我們,在教學中,不光要指導學生去讀,也要讓學生把動腦思考的結果再動筆寫出來,讀寫結合,要讀,要動腦思考,更要用筆寫出來,老師再不失時機地指導和點撥,這樣學生不論是閱讀力還是寫作能力,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閱讀力提升評價之四:是否在閱讀后有感有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這里的“閱讀反思和批判”就是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而后自己就會產生個人的情感體驗,這就是個人的“感”,但這“感”是“悟”的結果,是要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而不是埋藏在心底。談自己的感想,得出自己獨到的理解,才能夠拓展個人的思維空間,才是真閱讀,真內化。因此在教學中應引領學生去解讀,然后再去品味,去領悟。 葉圣陶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讀者和作者既然會面了,必然會傾訴,自己的感慨也就油然而生了。
在日常的教學中,每讀完一開篇文章,我都要請學生談談自己讀后的感想是什么,讓學生怎么理解就怎么說。長期的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明顯增強,有時會得出意想不到的理解。如我在教學莫懷戚的《散步》一文時,因為文章內容簡短,我采用三遍閱讀談感論悟的方法教學本文,感覺收益不小。
老師:請同學們自由地通讀這篇文章,然后把你讀后的收獲和我們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學生開始第一遍閱讀,邊讀邊標出節次,畫出生字詞和優美的句子等)
學生甲: 這篇文章寫的是一家人一起去散步的故事,很簡單的。
學生乙:文章中一家四口出去散步,是一家三代人,很和睦的。
……
老師:請大家聽老師讀一遍文章,同學們邊看課文,邊認真聽,看看你是否會有新的收獲?
(老師范讀,讀的時候重讀了“熬”“分歧”“整個世界”等詞和第4節、第7節中寫景的句子,讀后提問學生)
學生甲:我聽出了“我”對母親的孝順,還有兒子的活潑可愛,妻子的賢惠,母親的慈愛。
學生乙:我聽出了一家人互敬互愛、互相謙讓的和諧氛圍。
學生丙:我聽出了再和諧的家庭也會發生矛盾,就看如何去化解。
學生丁:我聽出了文章旨在弘揚咱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
老師:剛才同學們談得都非常好,現在讓我們齊讀一遍,讀后大家分學習小組討論一下,我們把小組討論結果展示出來。
(學生齊讀后,小組內討論交流,老師深入小組指導點評)
第一組:我們小組理解到,我們的父母親很不容易,需要擔當的太多太多了。
第二組:我們組發現,這篇文章的語言很美,對我們寫作方面的幫助很大。
第三組;我們組發現,這篇文章感覺作者實在談生命,談對生命的思考與責任擔當。
第四組:我們小組發現,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人,尤其是自己的家人。
……
以上是我在指導學生談感論悟后的教學片段。我記得葉圣陶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這個舉一反三,也就是談感論悟,讓每一篇文章,通過學生的閱讀后,都能讓他們談出自己的感悟來,由外化到內化,這樣的閱讀才是真閱讀,學生的閱讀力也就在有感有悟中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
[2]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4(10).
[3]余映潮.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