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定忠
摘 要:傳統課堂上學生由于無法參與課堂的講授,無法在課堂中找到自我的存在感,漸漸對課堂上的學習失去了激情,而辯論課堂的興起則使得所有教師都看到了課堂上學生能夠重現生機的希望,辯論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雙方之間的交互辯論為主要內容的教學方式,它要求學生具有反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能夠在小組雙方的辯論中抒發自己的看法,在辯論的過程中真正融入課堂、感受課堂,充分地體會到知識不斷流轉于雙方之間的滿足感與幸福感。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極具辯論性的課程,正好適用這種辯論課堂,讓學生在與他人辯論的過程中體會到不同人、不同角度的看法,能夠學會多角度看問題。
關鍵詞:辯論課堂;初中道德與法治;激發熱情;自主學習;優化理解
辯論課堂擁有著獨一無二的優點,它使課堂變成了一場辯論會,讓學生能夠在辯論會的氣氛下守住自己的觀點駁斥他人的觀點,在辯論的過程中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教師應當將辯論課堂有效應用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讓學生早一步感受到辯論課堂的魅力,早一步重燃起對課堂知識的追求與向往。筆者將結合自身多年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經驗,對辯論課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進行一番簡單的探討,希望能給廣大教師和學生帶來一定幫助。
一、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生的學習熱情一方面靠自身對知識的追求來保持,一方面便是靠課堂內容的新奇有趣來保持。辯論課堂作為一種新奇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讓學生在一種活躍積極的課堂氛圍下進行學習。教師應當利用辯論課堂的這種特點,將課堂變成一次學生與學生之間知識儲量的交鋒,讓學生在這種交鋒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繼而對知識的學習更加渴求。
例如,在教授“遵守規則 自由與規則不可分”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運用辯論課堂來進行教學。在課堂一開始,教師便可告訴學生這節課的課堂形式乃是辯論課堂,學生必然會對這樣新奇的教學方式產生興趣。在課堂進行中,教師便可以講授課堂內容,利用課堂內容來讓學生充分發言。在這種課堂內容中,必然會產生兩種不同的聲音,一方學生會認為自由更重要,一方學生會認為規則更重要。教師便可充當學生之間的引導者,詢問他們為什么會堅持自己那方的觀點,學生就可在辯論中表達自己的看法,融入課堂中去。一場課上下來學生必然會感到酣暢淋漓,覺得自己全身的細胞都活躍了起來,將會不由自主地愛上辯論課堂,期待辯論課堂的到來。
二、鍛煉學生自學能力
辯論課堂的特點之一便是學生的自主性。辯論課堂能讓學生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點和長處,在辯論的過程中展現自己的特點。在辯論開始之前,教師便可以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來讓他們搜集辯論中需要的資料,學生將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充分地鍛煉到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而用自己搜集得來的資料進行辯論更能讓學生產生滿滿的滿足感。
例如,在教授“網絡推進社會進步,網絡是把雙刃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將辯論課堂的辯論性充分利用起來。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發結成四人一組,并選擇正反方辯題。正方則為“網絡的利大于弊”,反方則為“網絡的弊大于利”。結完組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十五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搜集自方辯題素材和資料,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學生便會隱隱的產生一種勝負欲,并且在這種勝負欲中徹底對有關于網絡的知識產生興趣。在搜集完資料后,教師便可讓辯論開始,正反方開始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雙方將能夠有效感覺到辯論課堂的魅力,無論最后結果如何,雙方學生都在這場辯論中得到了成長,鍛煉了自己的能力。
三、優化學生知識理解
要想讓學生將知識理解通透,就必須要讓他們自身參與到課堂的講授中來。辯論課堂就是能夠讓學生參與課堂講授中來的媒介。教師可以利用辯論課堂的雙方性,使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一場知識與知識、觀點與觀點的辯論。畢竟,辯論課堂不只是學生之間的場地,也可以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的工具。在溝通過程中,教師便可了解到學生不足的地方,以便更好地傳授知識,讓學生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授“違法無小事,警惕身邊的違法行為”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以利用辯論課堂來完成對學生知識的傳授。一開始,教師便可向學生拋出問題“身邊哪樣的小事是違法行為”,學生便會七嘴八舌地回答道“不能亂闖紅燈”“不能偷別人的東西”“不能毆打他人”。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了解到學生對違法小事這件事情的了解程度。接著,教師便可向學生進行內容的補充說明“造謠也是一種違法行為”,讓學生了解到造謠的性質。最后,教師便可對這場課堂內容進行總結說明“作為學生,我們能接觸到很多違法的事情,這些事情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做人一定要謹言慎行,不可做違法的事情。
總而言之,辯論課堂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辯論課堂中得到學習的興趣、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以及得到對知識更好地理解。因此,教師應當多多使用這種教學方式,也應當利用更有效的方法將這種教學方式融入到教學中去。如此一來,學生便可得到良好的教學,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體現自我、找到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輕松和諧。
參考文獻:
[1]徐志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互動教學模式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27).
[2]唐軍麗.討論式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7,8(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