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玉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教學方法也進行了變革,這其中情境教學受到了眾多教育者的關注。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立足于自身的教學實踐與感悟,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故事情境,加深學生了解和創設活動情境,強化學生體驗這三方面入手,就高中數學情境教學有效策略探究發表個人的認識與看法。
關鍵詞:高中數學;情境教學;有效策略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非常適應現階段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綜合教學實踐經驗來看,筆者認為創設問題、故事、活動情境對學生數學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教育價值和意義。以下,筆者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例,圍繞高中數學情境教學有效策略展開詳細的分析與闡述。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問題是活躍學生思維的有效方式,問題情境簡單來說就是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的沖突、懸念、矛盾等能對學生產生心理刺激。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設置問題情境可以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
例如,在教學“直線和傾斜角”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給學生講解了傾斜教學定義,并引導學生注意直線向上的方向和x軸的正方向。接著筆者說明了傾斜角的取值范圍是0°≤α<180°,并請同學們思考“直線傾斜程度和傾斜角有什么關系呢?”從而使學生理解每條直線都有確定的傾斜角,傾斜程度不同的直線有不同的傾斜角,傾斜程度相同的直線傾斜角相同。之后筆者又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沒有表示傾斜程度的量?”然后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的汽車上坡、轉角樓梯和大橋的圖片,使學生觀察分析并抽象概括出直線位置如何確定。如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坡面的垂直高度與水平面的比來表示傾斜面的坡度。通過一個又一個問題,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的擴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創設故事情境,加深學生了解
在數學發展史中,有很多有趣的數學典故、數學故事以及數學家們的軼事,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在高中數學教學中設計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挑選一些數學故事滲透到教學情境中,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同時也可以深化學生對數學的認識與了解。
例如,在教學“圓錐曲線與方程”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給學生們分享了“笛卡爾發明直角坐標系”的故事。簡單來說就是數學家笛卡爾在專心的研究能否用代數中的計算來代替幾何中的證明時,突然有一天,他夢到自己用金鑰匙打開了一座華麗的宮殿的大門,遍地都是珠寶,但他只注意到窗框角上一只正在織網的蜘蛛,蛛絲隨風飄動。這時笛卡爾受到了啟發,這些蛛絲不正是自己研究的直線和曲線嗎?蜘蛛的位置可以由它到窗框兩邊的距離來確定,蜘蛛爬行過程中織出來的網,就是直線和曲線由點的運動而產生的軌跡。也正是因為如此,笛卡爾發明了直角坐標系。通過創設這樣的故事情境,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同時也可以使學生被笛卡爾的研究精神所感染,激勵學生努力探索。
三、創設活動情境,強化學生體驗
張奠宙先生曾經提出:“數學教師的任務在于返璞歸真,把數學的形式化邏輯鏈條,恢復為當初數學家發明創造時的火熱思考。”而創設活動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同時也能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學“空間幾何體”這部分內容時,筆者提前給每個學生分發了6個長度相同的小棒,并對學生說:“同學們,請你們用這6根長度相等的小棒搭正三角形,試一試你們最多能搭多少個正三角形出來。”學生都興致勃勃地搭了起來。但大部分學生的思維都受到了平面思維的限制,他們擺放出來的圖形基本上是兩個正三角形,并剩下一個多余的小棒。在此基礎上,筆者對學生說:“利用這六根小棒,最多可以搭出來四個。”筆者說完后,學生非常好奇,迫切地追問是怎么擺出來的。然后筆者提示學生在擺放時可以不局限于桌面,而是在空間中搭出四個正三角形。最后筆者向學生展示了正四面體的骨架模型。通過非常直觀、形象的展示,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同時經過學生的實踐操作,可以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深刻,由此可以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提升。
總而言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由此出發,我們高中數學教師應努力學習情境教學的方法和技巧,為數學教學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今后的數學教學中,筆者將對高中數學情境教學有效策略做進一步的探究,以促進筆者個人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為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韓秀麗.情境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運用[J].中國農村教育,2018(10).
[2]甘靜,李文雁.情境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