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祿佳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黨中央十分關心高校經濟困難學生這一群體,建立了“獎、貸、勤、補、免、育”多維助學育人體系。從教育公平視角,分析了高校資助育人理論依據及現實必要性。通過梳理高校資助育人的現狀與問題,存在著諸如認定不公平容易誘發誠信、道德缺失風險;重物質資助,輕思想引領;資助育人隊伍力量薄弱,育人平臺質量低等問題。新時期需要提升資助育人工作內涵建設,要以創新資助育人理念為根本、以完善保障資助公平的長效機制和提升資助育人模式的有效性為重點,探索高校資助育人對策。
關鍵詞:教育公平 ?高校 ?資助育人 ?問題 ?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9.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6(b)-0127-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以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經濟貧困學生成長和發展問題備受關注。近年來,黨中央十分關心高校經濟困難學生這一群體,《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根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扶持困難群體[1]”。經濟貧困學生是高校重點幫扶對象,他們的成長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從教育公平視角研究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探索使每位學生享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并將高校資助中育人功能發揮其最大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從教育公平視角,分析高校資助育人理論依據及現實必要性
1.1 教育公平視角下資助育人理論依據
馬克思指出:“人有著各種需要,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分為自然需要、精神需要、社會需要、勞動需要。需要按照作用來劃分,可以分為生存、享受、發展三個方面[2]。”“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3]”,“一切人,作為人來說,都有某些共同點,在這些共同點及其范圍內,他們是平等的[4]”。馬克思認為社會公正的實現只能是一個漸進過程,沒有一蹴而就的絕對公平,只能是一個相對中立的概念。高校資助育人是以經濟困難學生為研究對象,最終目的是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體制。
1.2 教育公平視角下資助育人現實必要性
教育公平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是國家合理調配教育資源的要求。資助育人是和諧校園建設的需要,飽含著國家對學生的深切關懷之情。除了經濟援助之外,涵蓋誠信感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勵志教育,這些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結友愛的校園氛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勵功能,引導受助學生正確面對人生挫折、理性看待現實困難,進而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2 ?高校資助育人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及原因分析
高校經過多年的發展和資助育人的經驗總結,工作措施和效果也逐漸得到改善。但是也存在著諸如認定不公平容易誘發道德缺失風險、重物質資助,輕思想引領、資助育人隊伍力量薄弱,育人平臺質量低等問題。
2.1 認定不公平容易誘發誠信、道德缺失風險
高校學生資助是面向全體經濟困難學生的救助制度,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認定工作一直是高校資助工作的頭疼問題,能否精準有效認定貧困生,直接關乎整個資助工作的開展和走向。據搜集有關文獻和調查得知,高校對貧困生的認定主要有以下途徑:一是以貧困生提供的貧困證明為依據;二是學校是以貧困生在校實際生活狀況為依據;三是學校是以老師和同學們的測評意見為依據;四是直接以建檔立卡為依據,這些途徑對貧困生的認定都存在一定的漏洞。首先,高校貧困生群體的異質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表現為獲利主體的不同。其次,存在貧困生為了獲得較多的資助金額而在困難程度上夸大甚至作假,帶來了不確定性的道德風險。
2.2 重物質資助,輕思想引領
各高校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獎、貸、助、補、勤”等資助體系,很大程度上能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資助問題,但相比而言,思想教育配套還不夠完善,因此很多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問題突出導致精神壓力過大,甚至出現極端的思想。發生以上原因主要還是經濟資助可以量化考核,而思想引領是“隱性工程”難以量化,所以容易疏忽和輕視,使得資助工作往往傾向經濟救助而缺乏思想層面的引領和援助。
2.3 資助育人隊伍力量薄弱,育人平臺質量低
按照教育部發文規定,明確要求加強高校資助育人隊伍建設,原則上要求按照師生1∶2500的比例來配備。但據調查了解,實際情況是專職資助隊伍力量不足,資助育人工作人員的流動性較大,民辦高校工作人員配置不夠問題尤其突出,由于學校的黨政領導缺乏對該工作的足夠重視等因素,導致資助育人效果不理想。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學生資助管理中心,但實際的運行距最初的設想還有差距,比如很多高校無法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資助育人,網頁只是提供了資助政策方面內容而無育人方面的教育版塊,對于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預防和疏導教育不夠。可以說,育人平臺質量低,既有人員不充足的原因存在,也和工作主動性不強、創新性不足的個人因素有關。
3 ?完善高校資助育人的主要對策
十九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不斷推進教育公平,提高資助育人質量。資助育人工作要實現從“輸血”到“造血”,要以創新資助育人理念為根本、以完善保障資助公平的長效機制和提升資助育人模式的有效性為重點,探索高校資助育人對策。
3.1 創新資助育人理念
推進教育公平,努力實現資助公平最大化和育人程度最大化,構建“公平性、發展性、精準性資助理念”的一體化資助育人機制。高校資助育人要保證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必須在教育機會公平條件下,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二是應該關注貧困學生的合理利益訴求。資助育人在進行經濟分配時兼顧平等自由原則,合理關切每個人的現實需求,熟悉學生的基礎,采取差別化資助。“所謂發展性資助理念,即是指在資助主體資助貧困學生的活動中,以公平和效率原則為根本價值追求,目標指向資助對象的發展和資助體系的發展[5]。”簡而言之,發展性資助理念不僅著眼于貧困學生的經濟脫貧,更加注重他們的精神脫貧。“所謂精準資助就是要精準識別貧困生,利用差異化的資助方式滿足資助對象的差異化需求,資助對象的需要與資助目標之間實現完美契合[6]。”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融入精準性資助的理念,體現在認定精準、過程精準、效果精準3個層次,實現經濟資助和精神援助雙重效果。
3.2 深挖資助育人資源,加強思想引領教育
根據全國資助管理中心公布的《2018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高校學生資助資金的來源中,中央財政資金和地方財政資金的總和高達63.15%,財政資金占主導地位,社會資助資金僅占資助總額的6.63%[7]。這也說明社會層面的資助渠道還有待擴展。要鼓勵引導社會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和高校助學工作有效銜接,創新勤工助學育人模式,突出自立自強教育。在挖掘資助育人資源的同時,也要強化對學生的誠信、感恩、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首先應在資助認定環節,廣泛進行誠信宣傳教育,組織各班申請資助項目的同學簽訂誠信承諾書。其次應在資助育人過程舉辦誠信教育活動,多角度強化學生的誠信意識塑造誠信品格。在高校學生的資助育人過程中,應以感恩教育為著力點,讓受助學生充分意識到黨和國家的關懷,從而培養愛國情懷、感恩意識。在加強對貧困學生的思想引領教育過程中,著力提升對貧困學生的價值引導作用,培養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功能。
3.3 培育資助育人隊伍,打造精準育人平臺
發展一支專兼職結構合理的資助育人隊伍,從源頭上加強這支隊伍的建設,在招聘環節嚴把關口,要把學歷標準、信息處理能力、政策宣傳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技巧等必備素質列為選拔指標,通過層層考核的方式選拔優秀的教師充實資助育人隊伍。按照要求配足資助育人的人員,在此基礎上加強資助育人相關人員的培訓。搭建特色鮮明的育人平臺,開發資助育人服務網站和管理系統,具體內容可涵蓋資助政策宣傳,提供資助政策、申請程序介紹等,建立勵志宣傳育人模塊,如對校內自強之星的勵志事跡進行宣傳。建立專門的資助政策宣傳平臺,讓學生和家長及時有效地了解有關政策。在平時開展工作過程中,高校資助育人精準化建設要充分利用好學生黨員、班級骨干這支隊伍,建設黨員和困難學生一對一的幫扶平臺,不斷提高幫扶教育的精準性。
4 ?結語
資助育人是新時期資助工作的新使命。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受到國家和社會的全面關注,直接關系到教育公平性及社會的安全穩定。資助育人是架起教育公平和教育脫貧的橋梁,在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資助時,以經濟資助為基礎,以育人為核心,不斷提升資助育人的內涵建設,有效解決貧困學生經濟問題和思想教育問題,促進貧困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賈秀蓮.試論大學生“知恩、感恩、報恩”品質的養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4):12.
[2] (德)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30.
[3] (德)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311.
[4] (德)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9.
[5] 桂富強.高校貧困生發展性資助理念及管理體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34.
[6] 張遠航.論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資助”[J].思想理論教育,2016(1):108-109.
[7] 2018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N].人民日報,2019-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