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英蓮 楊麗娟 譚萍

【摘要】 目的 探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自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12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6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與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尊干預訓練。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自尊水平及生活質量情況。結果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自我評價、社交、學習能力、外貌、體能評分及總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自我評價、社交、學習能力、外貌、體能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本組護理前, 對照組患者的自我評價、學習能力、體能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本組護理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對照組患者的社交、外貌評分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自我評價、社交、學習能力、外貌、體能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護理前,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72.44±4.53)分, 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為(72.19±4.72)分;護理后,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94.57±2.35)分, 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為(88.48±5.22)分。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本組護理前升高, 觀察組升高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腦卒中偏癱患者自尊水平較差, 同時生活質量不佳, 積極做好常規治療與護理, 并予以自尊干預訓練處理, 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自尊水平, 促進生活質量提高, 值得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應用。
【關鍵詞】 腦卒中偏癱;自尊干預訓練;生活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75
近年來腦卒中的發生率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而越來越高, 且病死率也逐步呈攀升趨勢, 嚴重影響著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不良心理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所造成的影響也越來越備受臨床重視。此外, 在一些報道中指出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自尊水平較差,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 也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熱點課題。如何才能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自尊水平與生活質量, 成為臨床護理的一大難點。本院近幾年將自尊干預訓練應用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 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126例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對象均滿足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提出的相關診斷標準, 通過磁共振成像(MRI)或CT予以確診;可正常交流, 無意識障礙, 可進行量表調查;均在知情的情況下簽署同意研究書。排除腫瘤、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63例。對照組:男32例, 女31例;年齡54~78歲, 平均年齡(62.2±6.9)歲;已婚43例, 未婚20例;高中及以上44例, 高中以下19例。觀察組:男31例, 女32例;年齡53~79歲, 平均年齡(62.6±6.8)歲;已婚37例, 未婚26例;高中及以上42例, 高中以下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開展常規治療與護理, 做好患者的常規健康教育、飲食指導、環境干預、心理疏導等處理。
1. 2. 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自尊干預訓練, 具體如下。
1. 2. 2. 1 認知方面干預 與患者建立信任可靠的關系, 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 感覺到做人的尊嚴。和患者討論自身價值所在, 利用多方式的正性評價, 從而提高患者的自尊心。解釋相關知識, 客觀評估預后, 避免預后期望過高或過低。引導患者多往下比較, 和自己過去比較, 但不和發病前比較。促進患者盡早適應角色, 多溝通, 重新定位, 鼓勵出院后參與社交、工作及學習。
1. 2. 2. 2 行為方面干預 輔之以康復治療, 完成日常生活訓練, 克服長期訓練中的惰性, 促進患者盡早步入社會。
1. 2. 2. 3 社會支持系統干預 充分調動社會支持系統, 評估患者的社會支持網絡, 包括患者的家屬、親人、同事等, 盡量予以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 維持良好情緒體驗。指導家屬給予患者關心與照顧, 并接受患者形象的改變。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尊水平及生活質量情況。
1. 4 判定標準
1. 4. 1 自尊水平 用自卑感量表(FIS)[2]測評, 包括自我評價、社交、學習能力、外貌、體能及總評分, 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自尊水平越高。
1. 4. 2 生活質量 采取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3]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 包括總體健康、社會功能、軀體疼痛、精神健康、生理機能等方面, 總評分100分, 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自尊水平比較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自我評價、社交、學習能力、外貌、體能評分及總評分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的自我評價、社交、學習能力、外貌、體能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本組護理前, 對照組患者的自我評價、學習能力、體能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本組護理前,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對照組患者的社交、外貌評分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自我評價、社交、學習能力、外貌、體能評分及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護理前,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72.44±4.53)分, 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為(72.19±4.72)分;護理后,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94.57±2.35)分, 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為(88.48±5.22)分。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本組護理前升高, 觀察組升高程度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卒中偏癱患者在近幾年發病率居高不下, 而發病前遭受生活挫折、女性患者、腦卒中后發生抑郁、消極面對未來等因素對患者生活質量具有較大的影響, 生活質量評分偏低的風險性更高。腦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因為發病突然、急驟所致的語言失利、四肢功能障礙等癥狀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生活, 更甚至加重患者心理障礙, 表現為依賴、情緒低落、悲觀、絕望等[4-6]。此外, 隨著相關研究增多, 一些學者提出腦卒中偏癱患者自尊水平對生活質量也會造成影響。從本院近幾年收治的患者來看, 大部分患者都存在自尊心下降的表現, 生活質量欠佳, 需加強干預[7]。
重視自尊干預, 提高了患者的自尊水平, 而高自尊狀態下患者更獨立、快樂、自信, 可更好地適應環境的需求, 從而促進了預后提高, 從而改善了生活狀態, 提高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腦卒中偏癱患者積極做好常規治療與護理, 并予以自尊干預訓練處理, 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自尊水平, 促進生活質量提高, 值得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娜. 腦卒中患者的心理狀態分析及臨床護理干預研究. 中國醫藥指南, 2018, 16(30):286-287.
[2] 譚琳. Orem自理模式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心理狀態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中國民康醫學, 2018, 30(19):96-98.
[3] 肖彬新, 蘭碧玉, 林芳. 綜合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生, 2017, 55(32):142-145.
[4] 余春桃. 社區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 中國實用醫藥, 2015, 10(21):237-238.
[5] 付娟. 綜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68):13373.
[6] 俞玉飛. 腦卒中偏癱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因素探討.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08(4):71-73.
[7] 齊斯文, 張伯華. 腦卒中偏癱患者心理行為特征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 中外醫療, 2010, 29(16):51-52.
[收稿日期:201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