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丹丹 葉仕媚 孫杰

【摘要】 目的 探討重度腦出血術后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對其神經功能、生活質量及預后的影響。方法 78例重度腦出血術后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3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對比兩組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評分及預后情況。結果 干預后, 兩組NIH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NIHSS評分(2.56±0.93)分低于對照組的(7.26±1.3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生活滿足感、生理功能及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生活滿足感評分(71.94±3.37)分、生理功能評分(75.45±3.78)分及精神健康評分(78.67±3.65)分均高于對照組的(62.36±3.36)、(68.47±3.71)、(69.03±3.85)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干預期間語言功能障礙及重殘發生率分別為2.56%(1/39)、0(0/39), 均低于對照組的20.51%(8/39)、15.38%(6/3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延續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減輕重度腦出血術后患者神經功能損傷, 改善生活質量及預后。
【關鍵詞】 重度腦出血;延續性護理干預;神經功能;生活質量;預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076
腦出血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 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及死亡率[1]。顱內血腫清除術是臨床治療重度腦出血的常用方法, 但術后容易發生神經功能障礙等并發癥, 影響患者預后, 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 故采取有效護理干預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尤為重要[2]。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了重度腦出血術后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78例重度腦出血術后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 各39例。對照組男27例, 女12例;年齡46~67歲, 平均年齡(56.83±3.39)歲;病灶位置:基底節區30例, 丘腦部3例, 腦葉部3例, 小腦部2例, 腦室部1例。研究組男28例, 女11例;年齡46~68歲, 平均年齡(56.85±3.72)歲;病灶位置:基底節區28例, 丘腦部5例, 腦葉部3例, 小腦部2例, 腦室部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心理護理、用藥指導、功能鍛煉等常規護理。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①成立以主治醫師為組長的延續性護理小組, 發放自我保健知識手冊, 并了解患者基本情況, 并給予患者及其家屬健康教育, 以疾病相關知識為主要內容。②通過QQ、微信等溝通方式與患者進行聯系, 及時了解患者的疾病情況, 并定期進行電話隨訪, 每半個月一次, 并定期進行家庭訪視, 1次/月。③在交流過程中詳細講解疾病誘發因素, 以疾病控制及相關誘發引物等為主要內容, 有效控制患者病情。④指導患者科學規律用藥, 并給予康復訓練指導, 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分階段進行穿衣、進食、脫衣、洗臉等訓練, 鼓勵患者家屬進行協同護理和監督。⑤向患者詳細講解不良情緒對患者病情的影響, 教會患者通過聽輕音樂、做深呼吸運動等方法放松患者心情, 及時糾正患者錯誤認知, 鼓勵患者向其家屬主動尋求幫助。兩組均干預6個月。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神經功能: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時采用NIHSS評估患者的神經功能, 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②生活質量: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6個月時采用SF-36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 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③預后情況:統計干預期間兩組語言功能障礙及重殘發生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干預前后NIHSS評分對比 干預前, 研究組與對照組NIHSS評分分別為(29.61±3.37)、(29.47±3.94)分,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研究組與對照組NIHSS評分分別為(2.56±0.93)、(7.26±1.32)分, 兩組NIHS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干預前后SF-36各項評分對比 干預前, 兩組生活滿足感、生理功能及精神健康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兩組生活滿足感、生理功能及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干預前, 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 研究組干預期間語言功能障礙及重殘發生率分別為2.56%(1/39)、0(0/39), 均低于對照組的20.51%(8/39)、15.38%(6/3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目前, 臨床上多采用手術方式治療重度腦出血患者, 可對顱內血腫進行清除, 緩解患者病情, 但術后部分患者出現神經功能障礙, 不利于身體恢復。由于腦出血術后患者康復是比較漫長的過程, 而目前受到醫療資源的限制, 大部分患者無法長期住院康復[3]。因此, 對腦出血手術患者采用何種護理方式, 是目前臨床工作中面臨的難題。
延續性護理干預可為患者提供由醫院重返家庭過渡期的護理服務, 亦是給予出院前指導及出院后家庭跟蹤服務的新型護理模式, 可有效彌補醫療資源存在的不足之處[4]。本研究中, 研究組干預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 生活滿足感、生理功能及精神健康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且干預期間語言功能障礙及重殘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為延續性護理干預可為患者提供以康復護理、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為主要內容的衛生保健及康復指導, 并為患者提高個性化康復訓練, 強化患者院外用藥及健康指導, 有效提高患者術后康復效果, 加之定期隨訪制度, 有效控制患者病情, 有助于促進患者生活質量改善[5]。同時通過QQ、微信等方式詳細了解患者情況, 及時解決患者存在的問題, 提高患者遵醫行為, 使患者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強患者對疾病認識及管理能力, 加之患者家屬積極參與護理過程, 為患者提供心理安慰及生活幫助, 有效改善患者不良情緒, 恢復患者身體健康。此外, 延續性護理干預可為患者提供運動、用藥、飲食及心理等多方面指導, 有效消除誘發術后再出血因素;還可加強患者日常生活護理, 有效消除或減少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相關不利因素, 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積極性, 有效鞏固手術治療效果, 促進患者預后改善[6-8]。
綜上所述, 重度腦出血術后患者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可獲得顯著效果, 有效減輕患者的神經功能損傷, 提高其生活質量及促進預后改善。
參考文獻
[1] 龐紅立, 魏立平, 李文波. 早期微創手術與保守治療小量基底核區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及預后比較.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7, 20(9):94-96.
[2] 劉慧. 延續性護理干預在HICH患者神經功能恢復中的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2017, 23(8):13-14.
[3] 賈愛紅, 王磊. 延續性康復護理干預在重度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8, 22(2):19-21, 28.
[4] 趙梅, 郭海波. 手術治療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合并腦出血所致腦疝患者的護理. 血栓與止血學, 2016, 22(6):704-706.
[5] 梁迎. 家庭延續性護理干預對腦出血出院患者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7, 23(5):74-75.
[6] 矯健. 延續性護理輔助藥物治療對腦出血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7, 12(32):146-148.
[7] 酒曉盈, 李琳, 蔡春雨. 延續性康復護理對重度腦出血患者術后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首都食品與醫藥, 2018, 25(24):137.
[8] 柳曉霞, 王玉娟. 延續性康復護理在重度腦出血患者中的應用及對其神經功能NIHSS評分和生活質量影響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 18(71):298, 303.
[收稿日期:2019-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