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

【摘要】 目的 探討早期吞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積極作用。方法 70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5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訓練方法訓練, 觀察組則采取常規訓練方法+早期吞咽訓練。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吞咽功能好轉時間、總住院時間;訓練前后吞咽功能等級情況及營養指標[血清白蛋白(ALB)、血紅蛋白(HGB)、總蛋白(TP)];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 吞咽功能好轉時間(10.11±1.41)d、總住院時間(14.13±0.24)d均短于對照組的(14.35±2.25)、(20.23±1.51)d, 不良反應發生率8.57%(3/35)低于對照組的28.57%(10/35),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 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等級、ALB、HGB、TP水平均優于訓練前, 且觀察組吞咽功能等級、ALB、HGB、TP水平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常規訓練方法+早期吞咽訓練用于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可獲得較好預后。
【關鍵詞】 早期吞咽訓練;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積極作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2.104
吞咽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 而飲水嗆咳是吞咽功能障礙的一種最常見表現, 也是吞咽障礙的早期表現。吞咽功能障礙可導致患者進食困難, 造成誤咽、誤吸甚至危及生命, 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腦梗死、腦出血、腦血栓和腔隙性腦梗死均可能引起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出現吞咽功能障礙會對進食造成嚴重影響, 并引發營養不良、脫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并發癥, 對患者的正常生活有較大影響。近年來, 康復醫學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醫學界對吞咽功能障礙的認識和研究也進一步深化。本研究選擇本院2017年5月~2018年2月收治的70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 隨機分為兩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訓練方法訓練, 觀察組則采取常規訓練方法+早期吞咽訓練, 分析早期吞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積極作用,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7年5月~2018年2月收治的70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5例。對照組男21例, 女14例;年齡45~81歲, 平均年齡(58.13±7.63)歲;病程20~61 d, 平均病程(30.78±10.91)d;經洼田氏飲水試驗測試分級:Ⅱ級11例, Ⅲ級14例, Ⅳ級5例, Ⅴ級5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病程18 d~4個月,?平均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病程(1.25±0.92)個月;體重41~82 kg, 平均體重(62.89±7.30)kg;合并高血壓19例, 合并高血脂21例, 合并糖尿病14例;文化程度:小學5例, 初中9例, 高中11例, 大學10例;腦梗死24例, 腦出血11例。觀察組男22例, 女13例;年齡45~82歲, 平均年齡(58.28±7.91)歲;病程20~66 d, 平均病程(30.11±11.97)d;經洼田氏飲水試驗測試分級:Ⅱ級12例, Ⅲ級13例, Ⅳ級5例, Ⅴ級5例;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病程18 d~4個月, 平均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病程(1.26±0.92)個月;體重41~81 kg, 平均體重(62.81±7.27)kg;合并高血壓19例, 合并高血脂22例, 合并糖尿病14例;文化程度:小學5例, 初中10例, 高中10例, 大學10例;腦梗死25例, 腦出血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訓練方法訓練。觀察組則采取常規訓練方法+早期吞咽訓練, 在病情穩定后24 h內進行護理, 具體內容如下。①吞咽功能康復訓練。顳頜關節按摩及穴位冰刺激:雙手放松面部肌肉, 冰筷子按摩雙側面部, 刺激面部及口腔穴位(人中穴、地倉穴、金津穴、玉液穴)20 min/次, 1次/d。②頰肌、咀嚼肌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鼓棒和咬合動作, 20 min/次, 2次/d。③舌肌訓練。患者張開嘴, 伸出舌頭, 向前、向左和向右伸展, 增強舌肌的力量, 鍛煉舌頭的靈活性, 5 min/次, 10次/d。④空吞咽訓練。訓練飯前孔吞咽動作, 10 min/次, 3次/d。⑤日常飲食護理。早期患者應根據液體和半流質飲食, 叮囑患者在進食時不能過于匆忙, 應保持恒定的速度, 慢慢進食, 以免引起咳嗽。⑥心理康復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積極與患者溝通, 言語障礙的患者可借助寫字板和手勢等方式, 鼓勵患者表達自身的真實感受, 耐心回答患者的問題, 保持友好的態度, 并具有高度的責任感, 贏得患者的信任。告知患者心理狀態與疾病預后密切相關, 促使患者認識到負面情緒對疾病的負面影響, 積極調整心態, 克服焦慮、恐懼心理, 積極進行吞咽鍛煉。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吞咽功能好轉時間、總住院時間;訓練前后吞咽功能等級情況及營養指標(ALB、HGB、TP);不良反應(誤吸等)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1]:顯效:吞咽功能恢復正常, 營養情況正常, 癥狀體征消失;有效:吞咽功能和營養指標等改善>5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100.0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訓練前后吞咽功能等級情況及營養指標比較訓練前, 對照組患者的吞咽功能等級、ALB、HGB、TP分別為(3.78±1.55)級、(30.37±4.21)g/L、(88.95±4.13)g/L、(60.97±3.10)g/L, 觀察組分別為(3.75±1.57)級、(30.25±4.12)g/L、(88.75±4.21)g/L、(60.11±3.02)g/L。訓練后, 對照組吞咽功能等級、ALB、HGB、TP分別為(2.43±0.92)級、(32.51±4.21)g/L、(92.11±4.21)g/L、(62.54±3.24)g/L, 觀察組分別為(1.26±0.12)級、(35.24±5.11)g/L、(96.22±6.21)g/L、(64.58±4.11)g/L。訓練前,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等級、ALB、HGB、TP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 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等級、ALB、HGB、TP水平均優于訓練前, 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好轉時間、總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吞咽功能好轉時間、總住院時間分別為(10.11±1.41)、(14.13±0.24)d, 均短于對照組的(14.35±2.25)、(20.23±1.51)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7%(3/35), 低于對照組的28.57%(10/3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卒中后的吞咽功能障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因素, 如果訓練不當, 會給患者帶來生命危險。早期康復訓練實施一系列康復訓練方法, 如口腔訓練、進食訓練等, 同時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導, 可以充分提高患者的飲食能力, 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懼, 可以改善攝入和吞咽功能, 促使患者盡快恢復吞咽功能, 補充足夠的營養和水分, 增加抵抗力, 防止并發癥發生, 對疾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2]。腦卒中后死亡的原因之一是吸入性肺炎。而吞咽功能障礙是吸入性肺炎的主要原因。吞咽功能障礙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脫水等并發癥, 再加上吸入性肺炎的影響, 對患者的危害進一步加劇, 威脅其生命和康復。因此, 有必要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進行早期吞咽功能康復訓練, 可以在降低死亡率的同時改善患者的預后, 效果良好[3, 4]。早期吞咽功能康復訓練可以通過向大腦連續輸入刺激信號來建立或恢復反饋途徑和腦細胞功能, 以促進神經末梢與病灶周圍運動神經元之間的新傳導通路, 促進肌肉協調和靈活性的提高, 為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提供反射刺激[5-7]。
本研究中, 對照組采取常規訓練方法訓練, 觀察組則采取常規訓練方法+早期吞咽訓練。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100.00%, 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前,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等級、ALB、HGB、TP水平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訓練后, 兩組患者的吞咽功能等級、ALB、HGB、TP水平均優于訓練前, 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吞咽功能好轉時間、總住院時間分別為(10.11±1.41)、(14.13±0.24)d, 均短于對照組的(14.35±2.25)、(20.23±1.51)d,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57%(3/35), 低于對照組的28.57%(10/3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常規訓練方法+早期吞咽訓練用于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可獲得較好預后。
參考文獻
[1] 王瓊. 神經肌肉電刺激配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療效分析.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8, 18(90):332.
[2] 張華佳. 早期吞咽功能康復訓練應用于急性腦卒中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效果觀察.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8, 31(19):2980-2982.
[3] 游小江, 趙尖萍, 郭麗紅, 等. 不同吞咽康復訓練方法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療效比較. 中國民間療法, 2018, 26(9):74-76.
[4] 陳園琴. 早期康復訓練改善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分析. 中外醫療, 2018, 37(26):146-147, 159.
[5] 徐淑芬, 柴文娟, 徐勤容. 基于運動想象療法引導的康復訓練措施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中國現代醫生, 2018, 56(23):106-109.
[6] 姜祿婷. 生物反饋刺激聯合吞咽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影響.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8, 18(62):160-161.
[7] 簡靜雯, 朱麗娟, 茅新蕾, 等. 不同時間的生物反饋聯合吞咽功能訓練對腦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礙的療效評價. 中國現代醫生,?2018, 56(13):78-81.
[收稿日期:2019-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