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摘 要 農業經濟的發展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對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中國的農業經濟持續增長。在這種健康發展的背后,我們需要探索其發展的真正原因,在總結經驗的同時,繼續發展好的部分,放棄農業經濟增長的假劣部分。要從各個方面和角度研究農業經濟發展的成因,注意發展中的不足,找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農業經濟 發展短板 補償機制構建 新時期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以往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期的時代要求。只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關注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才能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否則,不僅會帶來農業資源的浪費,而且還會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建設。在這一過程中,和發達地區相比,我國貧困地區的農業經濟存在諸多短板,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的進步,也讓不同地區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遭遇極大阻礙。因此,有必要將更多科技成果與創新理念以漸進形式引入農村地區,通過跨界、滲透、輻射以及融合的方式促進農村產業結構升級與業態模式的轉變。基于這樣的思考,對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借此構建補償機制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譜系
(一)土地改革釋放了農業生產力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于1950年6月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農民真正實現了當家做主的夢想。而土地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極大釋放了農村生產力,顯著提升了農民收入,讓農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同時也為我國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奠定了基礎。1952年之后,我國農產品產量連續多年不斷遞增,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社會產品供應的緊張狀況,并為我國后來的工業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活了農村經濟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黨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諸多政策。在這之后,改革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改革的重心也從城市逐漸向農村地區轉移。安徽鳳陽小崗村開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試驗。之后不久,這一做法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推廣,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積極參與的熱情,我國農業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農產品供給量也穩中有升,農村社會也更加和諧穩定。
三、新時期農業經濟的發展短板
(一)勞動力短板
當前,雖然在“鄉村振興”和“新農村建設”的號召下,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回到了農村,重新成為農村主要勞動力。但是,一個基本的事實是,在我國很多大、中城市中,務工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是這些城市的重要勞動力支撐。而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單純依靠留在農村的體弱多病的農民是不現實的,這不但無法進行農業生產的批量作業,也難以提升農業經濟的生產效率。同時,因為收益的不均衡、不確定,很多農村勞動力對先進農業技術的深度開發和推廣積極性不高,加之農業核心人才一直缺位,科技人員的指導難以發揮實效,使得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正在遭遇勞動力短板。
(二)科技短板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在“中央一號文件”和大量事關“三農”政策的推動下,“科技興農”政策得到了普遍實施。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雖然農民應用科技的整體水平獲得了提高,但是基層農技推廣服務工作還是不健全、不完善。比如,部分農村地區對科技投入缺位,機制靈活性較差,甚至出現了技術人員專業不對口,新技術推廣應用受限等問題。所有這些不但會影響農業科技的推廣,還會影響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金融短板
以目前的發展情況看,我國很多農村地區的金融市場有待完善,其金融體系中以農村信用社和農業銀行為主,農村金融市場主體的發育并不完全。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為了調整產業結構或者種養殖結構,就需要獲得更多資金。而此時,向信用社或者銀行申請貸款就顯得十分困難,即便能夠申請到貸款,也會為此支付較高利息。而一旦還款逾期,就會進入金融系統黑名單,后續的農業生產經營就會受到嚴重影響。
四、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短板補償機制的構建
(一)借助教育培訓補償勞動力短板
已有的經驗表明,新時期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需要以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民群體為依托,借此打造農村經濟發展的軟實力。具體做法就是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提升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為此,當地政府需要出臺相關政策,讓更多優秀知識分子融入農村教育隊伍當中。同時,要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對農村地區的綜合教育提供有力支撐。當然,在這一過程中,需要以農村特色種植產業和支柱產業為依托,以便為農民的增收增產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技術支持。
(二)借助互聯網彌補科技短板
將“互聯網”運用到農村經濟發展實踐,不但可以推動農業經濟創新發展,還能彌補其科技短板。而為了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明確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關鍵,構建基于互聯網的農業產業鏈,對農業經濟發展范式進行重新塑造,借此解決傳統農業經濟體系內的農產品生產和銷售脫節的難題。同時,還應最大限度地提升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提高農產品網絡信息的利用率,以保證農業生產過程效率和質量同步進行。
五、結語
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新時期,我國各級政府需要以戰略的眼光,以鄉村振興為指導,從農村經濟的實際出發,針對其發展中存在的困難,繼續優化農村發展環境;并在這一過程中,注重科技創新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確保農業與農村經濟獲得持續而穩定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湯警.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市場,2017(33):69-70.
[2] 劉樹磊,畢鵬,王欣蘭.“互聯網+”視域下農業經濟發展創新機制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16(7):7-9.
[3] 史彰民.產業結構變動視角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7(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