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凌云
摘要:高考改革自2014年提出以來,已經推行了五年有余了。至今為止,已經有很多省份啟動了新高考。提到高考改革,可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由文理分科變成了“3+3”的選考模式。不過,其實廣義上的高考改革是包括方方面面的,比如調整各科的難度,其中英語的難度可能會降低,而語文的難度將會增加。其實提高語文科目的地位、增加高考語文的難度已經提出有幾年了,有些地方也付諸了實踐。在第五屆“北大培文杯”全國青少年創意寫作大賽啟動儀式上,溫儒敏教授發表了一些觀點,值得人們重視。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未來將會讓15%的學生再努力也做不完語文高考題!”,而這做不完的問題主要出在閱讀題上。由此,閱讀的重要性越來越體現了出來。
關鍵詞:高考改革;語文閱讀;語文素養
知識就是力量,而閱讀是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或發展來說,閱讀是力量之源,正如前國家督學柳斌先生所言:“一個不重視讀書的學生是一個缺乏獲取知識能力、缺乏發展潛能的學生”。而縱觀今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似乎也在朝著這個方向轉變。正如溫儒敏教授所言, “高考命題方式正在進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0000字。”“未來將會讓15%的學生再努力也做不完語文高考題!”我們再看高考語文卷的設題類型及分值:現代文閱讀(36分)、古代詩文閱讀(34分)、語言文字運用(20分)、作文(60分)。從中可以看到,高考試卷上光是單純的閱讀題就占了70分,而作文分值的高低跟閱讀量也是息息相關的,可見閱讀是多么的重要。再從做題速度上看,如果卷面字數達到1萬字以上——高考語文的考試時間是150分鐘,刨除寫作文需要的45~60分鐘,意味著在90分鐘內完成1萬字的閱讀與答題,一分鐘過目文字至少100字以上。其影響不僅僅是15%的考生做不完題,就算是85%能夠全完成的考生之中,又會有多少因為時間匆忙,來不及斟酌而出錯!如果閱讀量增大,閱讀板塊占用太多時間,導致最后必須在30分鐘甚至是25分鐘內完成800字的作文。對于構思難、寫作慢的同學,又會是極大的挑戰。而高考改革后的語文考試,不再是依靠解題技巧得高分的“技術活”了。卷面字數達到1萬字不僅要你“讀得快”還要“想得快,信息把握準確理解感悟到位。作文不僅要“寫得快”而且要構思迅速表達準確、深刻。如果缺乏閱讀量,只有解題技巧、缺乏感悟能力,在“新高考”中無疑是很吃虧的。
閱讀是如此重要,它要求老師們在課堂上要增加閱讀課的分量,要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多閱讀,會閱讀;它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要讀萬卷書,既要精讀,也要泛讀,還要會讀。但我們的現狀卻是:老師在高一二主要在分析書本上的課文,分析寫作思路,分析段落大意,分析主題思想……我們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分析課本上,按部就班,老師講得無趣,學生聽得無味,于是就有了很多語文課堂上,學生常常在下面開小差,美其名曰“養精蓄銳”。究其原因,我認為還是學生覺得課堂授課內容與考試無關,反正,無論聽不聽,考試也不會考,還不如不聽。這真是語文教學的悲哀!而對于大多數學生,尤其是職中生來說,由于缺乏閱讀指導和氛圍,小學和初中讀得書寥寥無幾,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課內閱讀上, 到了高中,突然發現以前的所學和現在所考是兩張皮,再怎么努力聽講,成績還是沒有起色,甚而有些手足無措。這時想要讀,由于缺乏閱讀經驗,一是不知讀什么,二是不知如何讀。此時,老師的閱讀指導就至關重要了。
那么,怎樣去閱讀呢?真正的閱讀我以為由兩部分組成,一是閱,一是讀。“閱”者,看、查看也。“閱”是形聲字,從門,說省聲。其基本義是在門內考察、計算事物。語文課要體現“閱”,如閱讀、閱覽、翻閱、傳閱等。“閱”強調的是用心進去,強調內察,根據所閱的對象一一“清點”,“閱”而留痕。“讀”者,看著文字念出聲來也。“讀”也是形聲字,從言,賣聲,其基本義就是讀書,教學中不僅要強調朗讀、宣讀等,當然也要有“閱讀”。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多閱讀,比如在圖書館帶領學生一起閱覽名著,讀到某一章節可以引導學生去談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也可以鼓勵學生寫讀書筆記,用書面的形式談自己的認識和感悟。也可以利用課余或假期向學生推薦一些書目,可以不拘泥內容,比如《文化苦旅》《千年一嘆》《明朝那些事》《吶喊》《國富論》等,各方面的書都推薦學生去讀,然后利用課堂時間可以就這些書開一些讀書會,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自己的讀書心得;也可以指導學生把有些經典內容排成話劇等,以生動的形式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讓他們慢慢愛上閱讀,體會到經典的深刻性。就讀書的方法而言,可以泛讀,注意涉獵各方面的知識,以博采眾家之長,開拓思路;也可精讀,細讀多思,反復琢磨、研究,以便吸取精華;也可通讀,只是通覽,取得“鳥瞰全景”的作用;還可跳讀,只抓要點重點,解決問題即可。在這里要強調的是朗讀,古言曰: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朱熹說: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總之,朗讀可以將無聲的文字化成有聲的語言,落地有聲,字字響亮。朗讀的內容我認為適合一些短小的、經典的,詩詞、古文皆可納入其中,如《詩經》《論語》。朗讀的過程是感情的融入,是神思的“心無旁騖”,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的交流,是對鮮活生命的觸摸。當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愛上了閱讀,能主動去閱讀,用心去閱讀,知道怎樣去閱讀,那么,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文章情脈的把握講究就輕松得多,在表達和鑒賞上也會有質的變化和飛躍了,語文的學科核心素養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高考的閱讀題做起來自然也就得心應手了。此時的他們,我相信對世界、人生的認識會更加豐富和深刻。
所以,要想真正提高語文素養,適應高考形勢,語文教學就得讓真閱讀走進課堂,走進學生的心坎里,從強調閱讀走上自覺地踐行閱讀;也唯有這樣,語文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扭轉語文教學的信譽危機,使學生更好地適應高考的要求,真正培養“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