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良
【摘要】近年來,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入,把學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體的認知學習理論替代了把學生作為知識灌輸對象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而作為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的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理論正在逐漸流行。因此,應正確理解化學學習的實質,把握化學建構學習過程中的個人體驗、智力參與、自主活動特征,遵循建構性、個性化、平衡性及發展性的教學原則[1]。
【關鍵詞】構建主義 化學實驗 教學
1闡述建構主義的起源與概念
建構主義觀點是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杰(J.Piaget)于1966年提出的。現代建構主義是在皮亞杰和維果斯基(Vogotsgy)的智力發展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皮亞杰在1970年發表了《發生認識論原理》, 主要研究知識的形成和發展。他從認識的發生和發展這一角度對兒童心理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認識是一種以主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這正是建構主義觀點的核心所在[2]。
2建構主義對教學系統的影響
2.1用建構主義教學思想理解教學系統
(1)教師的工作應該圍繞學生的學習而展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支持者、調控者和評價者。
(2)學生既是教學服務的對象又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既有自然生物特性又有社會性。
(3)化學實驗教學內容需主題化、動態化。
(4)教學條件包括教學所用的媒體、手段以及教學賴以發展的軟、硬環境等。
2.2建構主義教學思想對教學系統運作的作用
建構主義教學強調讓學生置身于某種特定的教學情境之中,這種情境是由教師來創設并展示的。教師可以充當情境中的一個角色,也可以置身于情境之外,但學生一旦關注并感知情境,就會發現問題并產生求知的欲望。
2.3建構主義的教學情境對學習、掌握知識的作用
皮亞杰指出:知識不是外界客體的簡單摹本,也不是主體內部預先形成結構的展開,而是由主體與外部世界不斷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構的結果,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認為:
(1)學生的學習是同化、順應的認知建構過程和“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認識發展過程,是學生認知結構的變化、發展和建構的過程。
(2)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
(3)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習者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學習”,“它是一個支持和促進學習者學習的場所”。
(4)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建構的認知結構因人而異。
(5)良好的學習環境。
3建構主義教學觀在教學中的應用
奧蘇貝爾的認知結構同化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即學生把教學內容與自己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使新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的相互作用[3]。
3.1實現了教師角色的轉變,幫助和指導學生建構知識。
3.2實現了學生角色的轉變,使學生成為知識或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4基于建構主義在新課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
4.1教師角色的定位要正確
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教師是情境的主動創設者,協作的組織者,會話的引導者,意義建構的支持者。
4.2情境創設宜簡潔自然
我們知道一節課一般只有短暫而寶貴的分鐘作為課堂教學的前奏,新課引入雖然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不是中心環節。所以,引入新課不應繞太大的圈子或者繁雜而費時過多,不然就會喧賓奪主,影響正課的講解。新穎的新課導入往往能“出奇制勝”,但應切忌單為新穎獵奇而走向荒誕不經的極端[4]。
5建構主義教學的實現
基于建構主義的化學教學設計案例:
在教授化學《鐵與鐵的化合物》這一節內容時,我通過對教材的研究,發現教材第一段用文字和文物圖片闡述了鐵悠久的發現和使用歷史。因而我上網找了相關的文物圖片,做成幻燈展示,讓學生感受古代中國的燦爛文明,而后我又進一步設疑,鐵的英文是Iron ,而鐵的元素符合為 Fe,why?(為什么呢?)學生滿臉疑惑,相互討論起來,想知道為什么。我又通過幻燈展示了一小段英文:Some elements, which have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have symbols based on their Latin names,for example: iron=Fe(ferrum); copper=Cu(cuprum); lead=Pb(plumbum),(很早就為人們熟知的一些元素,它們的元素符號來源于拉丁名,如鐵、銅、鉛。)大家一讀,恍然大悟。我又追問,能不能從中文的角度來說明鐵有著悠久的歷史呢?而后我設計了一個小型的比賽,要語文課代表和化學課代表上講臺在限定的時間內寫出帶“鐵”字的成語或俗語,臺下的同學分成兩組分別支持一方,寫的多的一方獲勝。比賽規則一宣布,大家開動腦筋,熱情高漲,報出了很多成語,如趁熱打鐵、鐵面無私、銅墻鐵壁、金戈鐵馬、吃了秤砣鐵了心、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等等。最后總結說成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提煉出來的語言的精華,可見鐵的發現和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今天我們就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全面的來了解一下鐵的性質。就這樣,我在學生意猶未盡的氛圍中開始了新課的教學。簡評本案例設計流暢,中西合璧,引人入勝。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繼而自主協作討論,達到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的意義建構[5]。
6結束語
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下,使教學過程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邏輯講解傳授式轉變為通過情境創設、協作學習、問題探索、意義建構等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為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琦, 劉儒德. 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2]唐力,黃都.化學教育研究方法.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3:1
[3]劉克華. 淺談建構主義教學模式[J].中國科技教育,2003, (6):?7-9
[4]薛國鳳, 王亞暉.當代西方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評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1).
[5]郭建鵬. 如何準確理解建構主義教學思想[J]. 教報, 2005,(6):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