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少俐
【摘要】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區別其它國家、民族的重要標志。高職語文教學必須擔當起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任務,本文從《庖丁解牛》論述的技道關系出發,通過傳統文化在高職語文教學中的傳承,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庖丁解牛 高職語文 傳承
一、《庖丁解牛》中傳統文化精神的體現
《庖丁解牛》一文節選自《莊子·養生主》,描述了庖丁解牛的精彩過程。庖丁曰 : “臣之所好者,道也 ,進乎技矣”, 說出了“道” “技”關系的精髓,“技”與“道”之間,有一種天然的聯系,“道”是超越具體“技”之上的“道”, 是一種理想的“技術”,是“技”的最高境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技道關系歷來被重視。諸子百家中,技道關系常作為辯論的焦點。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將道技關系幾乎擺在本體論的位置,“道以技顯,技因道進”,揭示了技與道的統一性。
中國近代職業教育開山鼻祖黃炎培所說的“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為社會準備”是職業教育應承擔的責任,需循“物”道;“為個人謀生”,指培養什么樣的學生,是教育的根本,從教者要懂“人”道。以“道” “技”關系為基礎 , 能夠推動有中國特色的技術文化理念與理論的形成。
我們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時,可以有新的理解,而且這樣的理解更適應時代的潮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的價值引導對于正在成長的90后、00后的學生而言,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與說服力,體現了傳統文化鮮活的現實性。并和現實社會的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無底欲望相比較,更能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和對普通勞動者的敬重。
二、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分析
1、學校現狀。目前,有的學校過分追求就業率而忽視育人本質,使高職教育過分側重技能培訓而忽視人的價值偏向。許多高職院校沒有將語文課程設為學生的必修課,有的學校就算開設了相應的教育課程,由于內容過于淺顯,知識面窄,學生感覺課程十分乏味無趣,導致不愿意學習。這種以對“人”的忽視和“人”的失落為特征的高職教育,無意中把學生當成了技術的容器,這與教育的本性背道而馳。
2、學生現狀。90后、00后的學生出生在中國社會急劇轉型時期,多是在肯德基、漢堡包的熏染中長大,他們熱衷于外來文化,熱衷于歐美日韓的電子游戲,“多元”是他們的特征,喜歡追求個性, 喜歡標榜自己的“哈日”、“哈美”、“哈韓”身份。重陽節,沒有幾個家庭,會認真把節日的來歷,結合尊重老人的傳統美德傳授給孩子們。高職院校的學生,文化基礎普遍較差,很多學生對傳統性的文化課認識偏頗,認為只要學好專業技能就行了,對行業精神、職業道德、意志力等要素重視不夠。
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伴隨我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呼喚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教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它能夠傳授人生存、發展和創造的能力,但科學和理性并不能解決教育的全部問題,沒有傳統文化的介入,教育的終極目標及學生的全面發展難以實現。只有將學生的職業能力訓練、學生個性發展與人格完善相統一,才能培養出重情感、有理想追求、有責任心的高素質的人才。
三、在高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實踐傳統文化教育
1.重視文本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在于讓學生獲得豐富的人文知識。人文知識的獲得,要靠平時點點滴滴的積累,和長期的熏陶漸染,語文教師應該充分挖掘課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內涵,用本民族的優秀文化來啟發和影響學生,使他們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庖丁解牛行“依乎天理”之道,才會讓人嘆為觀止。所謂天理大道,就是自然之理,是自然和人類社會發展演進的基本規律。人類活動必須遵循自然發展的規律,順應人類文明進步的規律,才能最終達到文明的最高境界。
高職語文教學應該遵循這個根本規律,教育不應成為急功近利的應急應市的工具,而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為目標追求。在庖丁看來,自己所追求的不是技術,而是道(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為本,技次之。當代職業教育,是否把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等作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當作衡量職業教育是循道還是悖道的唯一尺度。
2.創新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語文教學的形式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找準與行業素養、崗位要求相適應的結合點,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現在的學生喜歡新穎的事物,善于表現自己,我們可以將企業真實的生產、需求,服務或流程等典型的實踐情境,應用于教學環境當中,讓學生在這一情境中體會到作為職場人的感悟和成就感,通過反復的情景模擬或角色扮演,學生的理性認知得到了深化、他們的情感認同得到了升華。教師還可以通過網絡、視頻等信息化資源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課程教學中讓學生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
3.打造豐富多彩校園傳統文化的育人環境
課堂具有時間和空間的有限性,不能被視為提供傳統文化輸入的唯一途徑。除課堂教學之外,學生還可以通過課外活動收獲更多的文化知識。學校通過豐富的校園文化,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第二課堂的開展提供條件保障。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走出去,與地方傳統文化單位合作共建校外實踐基地,實現實踐育人;請進來,舉辦各種名師講座,實現以文化人。通過不斷探索,形成以寒暑假社會實踐、中國詩詞大會等為主體和以社團活動為輔助的文化品牌,實現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度融合,保證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幫助學生陶冶情操,使學生精神受到圣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只有這樣,高職語文教學才能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朱志剛.淺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田.學周刊,2016
[2]王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職語文教學的融合策略.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
[3]卜繁燕.優秀傳統文化與高職語文教學相結合的研究.教師,2018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