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瓊
摘 要 語文是小學階段開設的主要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教學任務,其中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漢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識字教學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都有重要意義。本文研究探討了小學語文部編教材識字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小學語文;部編教材;識字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D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9-0158-01
小學階段,語文是一門重要的教學課程,該課程的開設旨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均離不開識字教學。學生只有具有了良好的識字能力,不斷掌握更多的漢字,才能夠使語文水平得到不斷提升,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發展,并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工作經驗,對小學語文部編教材識字教學策略進行了總結探討。
一、引入傳統文化,豐富識字教學內容,激發識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其思維方式以感性思維為主,要想提升識字教學效果,就一定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識字興趣。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漢語文化的特點、優勢激發小學生的識字興趣。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做起:(1)進行識字教學之前,教師對傳統的文學文化進行借鑒,引入到識字教學之中。中華漢語言文化歷史悠久,學習漢字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漢字具有其獨有的特點、魅力。教師可以以傳統歷史文學作為識字教學的導入,例如進行古詩教學,教師可以對古詩的寫作背景、相應的歷史小故事等對學生進行描述,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使學生對中華歷史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在此過程中認識更多的漢字。(2)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工具、創新教學形式的方式使識字教學內容得到豐富。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式漢字表達的多樣性促使學生對漢字有更加深刻地認識、記憶。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設備在廣大中小學得到普及,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立體動畫中進行識字學習,激發學習興趣。
二、結合生活實際增加學生的識字量
學生在識字學習的過程中除了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之外,學習效率、質量的高低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能力等都有重要關系。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尚未建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更應當注重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漢字的理解、記憶。并且生活中的漢字隨處可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學習、積累生活中遇到的生字,并理解含義,學會運用等等,這比教師課堂上簡單枯燥的講解更有效果。教師進行小學語文部編教材識字教學應當加強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新知識的理解與吸收。針對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游戲的特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認名字”游戲,即讓班級學生互相學習其他學生的名字,然后給學生展示任意一個學生的名字,讓其快速讀出,訓練學生的識字能力以及思維能力。也可以采取競賽的方法,教師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寫出所出示的常見物品的名稱,看誰寫得又快又正確。這種游戲形式會使學生在競賽氛圍中激發識字興趣。另外,引導學生日常中多注意觀察廣告牌、電視廣告等的漢字,讓學生養成從生活中積累知識的良好習慣,并有助于開拓學生的眼界,發展學生智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三、進行課堂教學創新,增加學生的語文課外閱讀量
小學語文部編教材識字教學中,教師除了可以通過以上方法教學生識字,如引入傳統文學文化激發識字興趣,豐富識字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等,讓學生的識字量不斷提高,還可以通過進行課堂教學創新,達到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增加識字量積累的目的。學生雖然可以從生活經驗、日常積累中認識更多的漢字,但是要想更好地進行理解,接觸更多漢字,還需要回歸到文本學習當中。小學語文教材是學生識字的主要途徑,但是教材中的內容畢竟有限。教師可以在教材基礎上鼓勵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對于遇到的生字摘抄下來,通過問老師、家長、查字典等形式去認識、理解。同時在大量的課外閱讀積累中,學生的文字理解能力、運用能力都能得到大幅提升。且優秀的課外讀物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調動識字興趣,這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情感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課外閱讀使學生能夠快速掌握大量生字,并開拓學生的眼界。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一項重要內容。對于小學語文部編教材識字教學,教師應當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不斷借鑒好的教學經驗,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通過引入傳統文化,豐富識字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加大學生課外閱讀量等,提高學生的識字量以及綜合素質,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會得到不斷提高,從而提升整體教學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劉鐵新.關于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識字有效教學方法淺談[J].黑河教育,2018(09):55-56.
[2]林云竹.簡析部編小學語文教材豐富多彩的識字方法[J].青海教育,2017(Z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