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宗沿
摘 要 崔巒同志指出:從當前的教學現狀看,“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學會學習”是時代的呼喚,是跨世紀的要求。由此可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把“自主”還給學生。簡單來講,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觀念,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把議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自覺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略談看法。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自主”還給學生;方法
中圖分類號:B0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9-0175-01
在課改的道路上,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孩子們在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喜悅的、痛苦的,還是歡樂的,都是取決于教師,都是由教師來調動的。“最能促使創造力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只有民主和諧的環境才能使學生的創造精神得到充分發揮,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教學中,我進行了多次大膽嘗試:把“自主”、“民主”還給學生。
一、建立自主的課堂常規
改變傳統的學生觀,教師要認識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有獨立個性的人。教學中,讓學生自己進行學習目標的明確、學習計劃的制定、學習準備的執行,同時能進行學習計劃、學習方法的監控、反饋、調節;學習之后能夠主動將進行學習結果的檢查、總結、評價、改進。教學不應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也不應將學生的思維納入自己的固定軌道。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有意識的引導、培養,使學生能夠在自己的思維習慣、學習方法下進行學習,能夠從內心深處產生想要學習的欲望,能夠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策略,能夠對學習始終保持熱情,做到持之以恒。教師應當給學生創造寬松、民主的條件,培養起學生的質疑精神,讓學生敢于提問,會提問,在課堂上敢于發表不同意見。
二、倡導自主的良好學風
(一)學習目標的自主設定
要想保證學習效果,必須要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目前,語文教學應當對知識教學以及學生學習能力、個性發展的培養并重。傳統教學模式下,由語文教師制定統一的學習目標,但是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知識基礎等存在差異性,使得后進生可能對老師設定的目標望而生畏,產生厭學情緒,學優生則會覺得沒有挑戰性,失去學習動力。而如果教師能夠改變統一制定學習目標的現狀,通過對學生進行組織、引導,留給學生足夠的發展空間,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能力制定學習目標,并鼓勵、督促學生完成目標,會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主動大大提升,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
小學語文課本中課文難度不高,教師可以在對語文教材內容充分鉆研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水平進行課文的自主研讀,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以及效果。
(三)語文閱讀方式的自主選擇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習慣、方式方法,教師不應進行統一要求,而是讓學生在喜歡的學習方式下進行自主閱讀,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當為學生創造自主閱讀的條件,對學生的閱讀方式表示尊重,讓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習欲望被最大限度激發出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學習方法的自主選擇
語文學習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應當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并讓他們在面對不同學習內容的時候能夠選用合適的方法進行學習。例如教學李紳的《憫農》,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長以及興趣愛好,讓他們自主選擇學習方法,如進行大聲朗讀、講故事描述古詩內容、繪畫等。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都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提升了學習效率,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這樣真正給予了學生自主、放松了學生身心,還給學生無拘無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激發了靈感,發展了個性。
(五)學習伙伴的自主選擇
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常采取同桌、前后桌共同交流、討論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激活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協作能力等。另外,教師也可以打破傳統,讓學生自由結組選擇學習伙伴進行問題的討論、解決。把教師的教、讀的時間多讓位于學生自主學習,才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體地位。
三、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
要想活躍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教師必須要努力給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課堂上的緊張情緒得以消除,從而能夠將自己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發揮。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講民主,多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有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機會,在寬松、民主的氛圍下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索。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提出問題,并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
總之,語文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觀念,努力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把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把議的機會讓給學生,讓每個學生像蜜蜂一樣自由、主動地采集花粉,釀出花蜜,讓每個學生暢所欲言,大膽交流,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局面。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到發揮,才能把課堂的自主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熊生貴.語文教學實施指南[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