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夢婷
【摘 要】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傳統實體商業帶來很大的沖擊,傳統實體店面臨諸多問題而處于困境。電商平臺的發展同時也伴隨著各種問題,傳統實體商業必須創新打破常規,沖出束縛,尋找一條有效的出路。本文以傳統實體商業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現階段發展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實體商業;發展困境;對策建議
1、引言
傳統實體商業也就是指實體零售企業,具體來說是指設有固定的營業地點、通過柜臺直接向消費者銷售商品的零售類企業,包括一些專賣店、購物超市等。在經濟新常態、“互聯網+”以及供給側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新零售”給傳統的商業模式、商品流通渠道以及商業布局等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實體經濟如果不積極應對進行轉型升級,將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困境。
針對這一背景下的現狀,國內許多經濟學家對我國傳統實體商業進行了諸多研究,并取得了相關成果。段思琦等[1]針對實體商店回歸這一問題,分析了實體商店與電子商務結合的可能性,并對其發展前景進行預測,為其回歸提供了理論依據。李學薈[2]以傳統實體電商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部分實體店轉型成功的原因,提出了在O2O背景下其實現轉型升級的路徑。李關彬[3]以森馬服裝為例,探討實體商業中服裝零售的發展現狀,并為零售企業提高經營效益提出相關建議。本文以傳統實體商業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現階段發展所遇到的困境,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2、傳統實體商業的困境
2.1從消費者的角度——消費者轉移
(一)生活水平提高,需求發生了變化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消費方向也發生了轉變,不再局限于吃飽穿暖這一要求,消費開始向多元化發展。由于人民消費需求發生的質的變化,對實體商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物美價廉的商品已不再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多功能、趣味性、舒適度等成為人們追尋的目標。許多廠商沒有及時做出應對措施,其生產產品的跟不上時代潮流,從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企業的失敗。
(二)實體店定價偏高,消費者傾向網絡購物
由于網上商城比實體商店少了店面租金、人員工資、電費等開銷,成本較少,因此很多品牌在網上的銷售價格要比實體店的吊牌價格低一些。加之網絡購物平臺會采取不定時發放購物津貼等優惠措施,大多數人傾向于更為便捷的網購,大量消費者流向線上平臺。
2.2從經營者的角度——企業自身的不足
(一)經營成本只增不減
實體店的經營成本不僅只有房租,還包含水電費與物業費等零碎費用,這些費用的加總構成了實體店高昂的經營成本。隨著我國房價的不斷攀升,實體店經營愈加艱難,實體店要想盈利只能將價格轉移,通過提價,讓消費者承擔這些費用。然而現在,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更加透明,想要轉嫁成本比較困難。
(二)高效管理意識淡薄
現在有相當一部分傳統實體店只注重經營結果,只看重銷售量與利潤的多少,而忽略高效的經營管理的重要性。實體店沒有建立完整高效的經營管理系統,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沒有建立信息預警機制,沒有專人分析整個行業的趨勢,對消費者轉移問題沒能及時發現并做出應對措施;二是員工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有一些員工只知道把商品賣出去,而忽略銷售技巧與消費者的感受,導致消費者體驗感不夠好;三是貨物管理信息系統不健全,進補貨、庫存不合理。
2.3從外部環境的角度
(一)電商的沖擊
近年來,電子商務行業迅速發展,電商平臺的崛起對傳統實體商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許多品牌在網上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網站,無形中增加了實體店的經營壓力。從某種角度來說,電商平臺瓜分了實體商店的利潤,使其不斷陷入發展困境。
(二)實體店融資困難
實體店擴張過程中可以利用股權眾籌平臺進行融資,但是也存在融資效率與融資成功率低下等問題。一方面,部分實體店股權認證眾籌項目上線時,會出現融資成功率偏低、眾籌項目失敗等情況;另一方面,實體店股權眾籌項目魚龍混雜,經常出現“優質”項目得不到及時關注,“劣質”項目浪費資源,最終不了了之的現象。
3、對策與建議
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人們在生活中廣泛使用互聯網是趨勢所在,與之共生的便是電商、網購的興起。互聯網及其共生兄弟的崛起無疑對傳統的實體商業造成不可小覷的打擊,在此背景下,我們通過研究一些成功的實體商業生存案例,從中總結出在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實體商業的出路以及為傳統實體商業運營者提供一些建議。
(一)重視消費體驗
無論是實體還是電商,人們雖然選擇了不同的購物方式,但是追溯到最初的人們消費目的,兩者是一致的,都是因為人們需要這種商品所以才產生出購買。既然本質的東西——消費目的保持一致,那么不同途徑的選擇就在于兩者對于消費者而言哪種更能滿足于消費者的體驗。
與實體商業相比,電商的優勢在于購物的簡單、方便、快捷,但這樣也常常忽略了消費者不可以直觀地體驗到商品的實際效果這一問題,這一問題正是實體商業的最大一個優勢。相比電商而言,實體商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那便是它有固定的門店提供商品展銷,使得消費者在挑選的過程中有直觀的商品效果體驗,更能購買到適合自己的商品。不管是電商還是實體商業,最終的服務對象終究是消費者,所以“以人為本”才是實體商業逆襲的重要出路。
實體商業要做到“以人為本”就必須發揮自身的優勢,重視消費者的消費體驗。這種理念態度在日本實體企業的經驗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日本餐廳營業區,當餐巾紙只剩半盒時,服務人員會及時看到并將其補充完全,保持整整齊齊[4],以保證消費者不會因為沒有紙巾這種小事影響他們的用餐;在下雨或者下雪的天氣,購物商城會準備干凈的毛巾,保證顧客不會因為糟糕的天氣而打消逛實體店購物的念頭;當消費者在服裝店選購衣服時,售貨員會耐心細致地關照每次更衣[5],并進行詳細的解釋,從旁觀者的角度給予建議,以確保消費者不會因為繁多的選擇而感到疲勞與煩惱。這些重視消費者消費體驗的貼心行為,會使消費者對實體商店產生一種“依賴”,從而形成長期顧客。
(二)積極接納互聯網
新時代需要吐故納新,互聯網的發展、電商的興起既然對傳統的實體商業造成威脅,那么,何不“既來之,則安之”。傳統實體商業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容納互聯網,以O2O的模式繼續留住消費者也是一條嶄新的出路。將線上與線下進行融合,這樣既能隨時隨地的滿足消費者的喜好選擇,又可以幫助實體商業擴大產業發展贏得更多的客戶,最終實現雙贏。
(三)抱團取暖是新的趨勢
現如今,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大勢下,真正做到足不出戶就能逛遍全世界。在這種的形勢下,傳統企業就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務,讓人們有走出門,走出互聯網去消費的意愿。顯然固步自封、單槍匹馬不再占有優勢,單打獨斗很難在未來互聯網形式活下來,而為了適應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學會借力、優勢互補更能堅固企業在同行的競爭優勢。
對于傳統企業來說,“互聯網+”的發展模式已經成趨勢。就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而言,現如今它已經不單單是一個購物的平臺,與優酷視頻、餓了么外賣、UC瀏覽器等各行各業都有合作,在剛過去的雙十一中,一項“集能量”的活動,帶動了各大軟件的下載量,而這些軟件中同樣為天貓雙十一進行了鋪天蓋地的宣傳,不僅僅是實現他們企業之間的雙贏,更是給予了消費者巨大的優惠。某種意義上說,該模式實現了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三贏”。如此巨大的成功已經擺在了傳統企業面前,雖然不是說讓其完全模仿,但肯定要汲取其中的精華。所以互利共贏、抱團取暖是傳統企業想要立足于被互聯網支配的時代所必須學會的一項技能。
(四)政府支持也舉足輕重
當然,在當今互聯網背景下傳統實體企業如何發展也是政府所關心的問題。政府應該給予傳統企業在創新、融資、科技等方面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如鼓勵創新、減少融資困難等,在傳統實體企業中融入高科技和新理念;在假貨、次品方面,應該加大力度排查,對專利品牌加大保護力度,減少甚至杜絕現如今假貨滿天飛的現象;在企業的合作共贏方面,政府及國企等,應該起來帶頭作用,不僅帶動傳統企業之間的合作,更應該使其緊跟時代發展,與互聯網相合作。
4、結語
從我國傳統實體商業的發展現狀來看,目前傳統實體商業主要面臨著消費者轉移、融資困難等困境。本文從重視消費體驗、線上線下結合、抱團取暖、政府支持這四個方面出發,從中找到適合實體商業發展的有效方法與策略。通過提供優質的消費體驗,讓廣大消費者在購物的同時享受其中的樂趣;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使營銷支付一體化,商家及時了解不同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借助互聯網提高實體商業的知名度和可信度,擴大銷售范圍;通過抱團取暖,按照顧客的需求實行主題組合,增強聚客能力,促進連帶消費,建立起綜合的消費服務體系;通過國家政策支持,為我國實體商業轉型創新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由此可看,雖然以互聯網為依托的虛擬經濟正在大規模地向我們襲來,但傳統實體商業仍然具有強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段思琦,楊莉莉,李煜雪.互聯網時代下實體商業回歸創新發展之路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39(32):64-65.
[2]李學薈.實體商業線上線下融合創新發展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7,34(04):48-52.
[3]李關彬.論電子商務對實體零售行業的影響——以森馬服飾為例[J].智庫時代,2018(29):128-129.
[4]唐皓.為什么日本實體店擁有超強集客能力?[J].中國連鎖,2017(Z1):98-101.
[5]徐雨荷.日本的實體店為什么“活得好”?[J].上海商業,2016(0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