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忠 祝云龍
【摘 要】隨著海南高考的又一輪改革,普通高中歷史學科的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培育提上了日程。“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育,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第15課《五四運動》為例,通過一些想法和設計,著重于“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角度審視此課,探索如何在歷史教學課堂中凸顯“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家國情懷;五四運動;培育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往往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講授基礎知識,提升做題技巧,應對高考等題海戰術,但是面對新課程的改革,我們逐漸認識到我們高中歷史教育已經無法適應時代之要求。
當前,我們的教育,應當培養健全人格和全面發展的學生,讓他們樹立人生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能真正做時代之才。在2016年9月教育部發布歷史五大核心素養,講到“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和家國情懷”,其中“家國情懷”在我們歷史教學中往往會被忽略。相反的是,“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培育,是我們歷史教育的獨特之處,是我們高中情感與人格教學的重心,也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家國情懷,在課程標準中的定義“我們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和人文追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換言之,就是,要有對國家和人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天,我們做好家國情懷的傳承和培育,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第15課《五四運動》為例,通過一些想法和設計,著重于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角度審視此課,探索如何在歷史教學課堂中凸顯“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一、引人入勝——重溫時代之傷
《五四運動》一課,我們不能只是單獨的從獨立的一課進行分析,這只能會中斷歷史的聯系性,無法讓學生深刻的領悟到時代之痛、時代之傷。因此重溫中國近代史,1840年之后,中國半殖民半封建一步步加深,中國從一個獨立完整的國家逐步地淪喪,從一個東方大國逐步被蠶食,被瓜分。中國人夢醒時分,中國各階層起來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由于各階層的局限性與對時代認識的落后性,嚴重制約其發展,導致最后失敗的必然性。時代之傷深刻地影響中國人,傷烙深深地定格在中國人的心中。時代也在召喚中國新的階層的出來,代表中國的先進性,代表中國廣大群眾利益,只有擁有徹底地堅決性和抵抗性,才能領導中國向前走。
找尋著歷史和現實的共同點,我選擇了當前更貼近我們生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側面導入新課,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24個字,它可以分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次、即“富強、層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詞在我們眼中是我們今天每個人對我們眼中理想社會的追求。而早在當時的中國,就有一批仁人志士,他們在民族危難之中,為了中國的崛起前仆后繼,奮斗不息。他們追求國家的理想放在第一,愛國深深扎根于每個人心中。今天,就讓我們回顧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走進五四運動的時代風云。
課前同學們花了一些時間去尋找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去收集材料,進行分組分工合作。引導學生從不同時代背景進行回顧,從國際、國內背景進行分析,從中國社會變革進行分析。
在課堂的展示中,第一組學生認識到中國社會的變革,需要一個新的階層,才能更好的領導中國去推翻三座大山,才能真正的領導中國取得獨立。第二小組從國際背景去分析,中國巴黎和會外交的失敗,已經證明弱國無外交,中國想依靠大國來改變中國命運的不可能性。第三小組從國內進行分析中國袁世凱去世后中國社會的軍閥割劇,中國社會的四分五裂,中國的混亂是帝國主義更想要的環境。第四小組從當時俄國社會十月革命給當時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更能讓中國學生深刻明白,工人階級的先進性及重要性。從時代的背景中去分析,中國革命出現的必然性,體會到當時中國人的感情,體會到當時時代的傷痛。當時的中國就像火山之爆發,像一團熊熊燃燒之大火,對中國進行一次深刻之變革,對中國革命進行一次深刻之洗禮。
二、扣人心弦——增強時代的責任感
在書中描述的新文化運動過程里,從起義的地點北京到上海,以往的教學中常常是由教師簡單敘述,常常因為不屬于考試的考查重點而蜻蜓點水地講述,但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對這部分的內容印象不深。沒有出現感情的入點,只生硬地認識到五四運動就是從北京到上海,學生做為先鋒,工人做為主力軍,登上中國政治的舞臺,取得初步的勝利。如果通過這樣的講述,也能將一堂課進行到底。但我們應該要反思,這樣的歷史是沒有生命力,會使學生無法體會到當時學生、工人階級是如何喚醒民眾,如何深入到民眾中宣傳,用自己弱小的肩膀去搭起民族之梁,他們遇到了哪些困難,他們是如何深入人民群眾中去,課堂中我們要讓學生感觸到當時學生、工人所擔負的責任:喚醒民眾。
對此,在教學中,我設定了該環節為“重溫歷史,深入群眾”。我分別請四位同學分別代表學生工人到民眾當中去,如何加強宣傳時政,如何喚醒民眾,如何將馬列主義傳播到民眾之中,如何了解民眾的需求,擴大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對時局的責任感,讓學生深刻地體會當時開展工作的艱巨性、困難性,對于列強侵略的同仇敵愾,對于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空前團結,對于時機的把握和運籌帷幄,對于革命的堅定性和徹底性。當時我們的主旋律是愛國,這一信念深深的扎根于民眾之中,避免了流水式的敘述,也能將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貫穿其中。
三、發人深省——增加時代影響性
五四運動在中國近代史是影響深遠的一個事件。在中國革命處于一個徘徊的關頭,中國處在一個軍閥割據的四分五裂社會,在這迷茫的關頭,中國革命猶如火山之爆發,時代需要更為先進的階層來領導。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強調,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
我們高中生作為祖國的接班人,更應該接受家國情懷教育。學生做為先鋒隊,工人做主力軍,這是代表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是能代表中國人民的廣大利益的一個先進階層,商人階層也加入革命的隊伍之中。這場運動圍繞兩個核心“愛國”愛國是這場運動的主旋律,把家當成了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是每個人的責任,五四運動是社會看到中國的團結,中國人的堅強毅力,中國人的不餒協,不氣餒的精神。在革命中播下了種子,這樣的種子一定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劉凱華.歷史課堂應教給學生怎樣的愛國主義觀[J].中學歷史教學,2017.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歷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