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闖
【摘 要】福建省師資閩臺聯合培養計劃是福建省教育廳主辦的一項海峽兩岸教育交流合作項目,旨在引入福建、臺灣兩地優質教育資源,以在閩2周加赴臺2周的短期集中培訓形式,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職業院校教師及管理干部綜合素質。本文以作者參加第七期福建省理工類師資閩臺聯合培訓班并赴臺灣元智大學學習交流的所見所感及成效為載體,探討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師資培養;教學質量;閩臺交流;元智大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1-0127-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1.057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Reflections of Fujian-Taiwan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 in Yuan-Ze University
WU Chuang
(Xiamen Medical College,Xiamen Fujian 361023,China)
【Abstract】Fujian-Taiwan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which is sponsored by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Fujian province,is a cross-strait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 project.This program aimed at introduc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both in Fujian and Taiwan province,and strengthening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manager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During the four-week intensive courses,half of them were held in Taiwan at least.This article will overview the process of the 7th Fujian-Taiwan faculty development program undertaked by Yuan-Ze University,share what we saw and felt there,discuss the path of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o educate the student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Faculty development;The quality of teaching;Fujian-Taiwan communication;Yuan-Ze University
在新的歷史方位下,中國高等教育強調的“以服務為導向”的辦學宗旨和歷史使命有了更豐富的內涵——為人民服務、為黨的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創新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要實現“為改革創新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目標,科技與知識創新必不可少。當前,我國推行了“雙一流”建設工程,有利于提升高校的知識創新能力進而提升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1]。但另一方面,占據多大多數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和職業院校該如何在新時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早在2015年,福建省教育廳在“政府基于教育服務社會發展的訴求、學校基于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的訴求、教師基于自我成長的訴求”三方利益契合構筑了教育師資發展共同愿景的基礎上,頒布了《福建省師資閩臺聯合培養計劃實施方案》。方案中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為全省應用型本科高校培訓800名學科(專業)骨干教師,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水平、創新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2]。
2018年秋,作者參訓了廈門理工學院承辦的第七期福建省理工類師資閩臺聯合培訓班并赴臺灣元智大學學習交流,本文以分享兩周臺灣所見所聞所感及培訓成效為載體,探討了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提升教學質量、培養合格應用型專業人才的路徑。
1 聯合培訓班概況
第七期福建省理工類師資閩臺聯合培訓班于2018年10月22日至11月17日舉行,培訓班采取在閩2周加赴臺2周的短期集中培訓形式,閩臺雙方設置契合“社會發展、高校發展、教師發展”三重需求導向的模塊化課程,強化培訓過程管理和質量反饋。
福建方組織單位為2004年升本的廈門理工學院。在短短的15年中,便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國家首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試點高校”、“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全國100所“教育部、發改委‘十三五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發展工程項目建設高校”、全國首批99所“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國66所“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經驗高校”、“福建省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福建省示范性應用型本科高校”,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設發展樹立了樣板。臺灣承訓院校為元智大學,坐落于桃園市中壢區,是一所以“研究學術、培育人才、提升文化、服務社會、促進發展”為辦學宗旨的民辦大學。辦學歷史雖不足30年,但其是全臺第一所獲得“臺灣最高品質獎”的大學,位列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imes Ranking)“亞洲百強大學”第91位、臺灣第11位(中國大陸入圍18所,臺灣地區入圍13所)及“全球100所最具潛力大學”名單,連年被全臺大學師長評選為最佳私立大學,書寫了“臺灣高等教育界中的傳奇”。
閩、臺雙方設置的主要模塊化課程見表1所示。在這些模塊化課程中,既有省教育廳原廳長高屋建瓴的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的解讀,又有各高校(學院)負責同志圍繞現代教育理論、教學理念與教學研究、教研活動等一系列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索,還有企(行)業從需求角度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及人才培養的剖析,體現了層次分明、目標精細、以人為本的特點。
2 可借鑒的臺灣高校辦學經驗
與大陸應用型本科高校極其類似,元智大學致力于“先樹人再立業,培養德厚術湛、能持續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學校處處體現著服務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理念。
2.1 以“經典五十”為載體,強化“成人”教育,培養“通識人”
通識教育并非公共基礎課教育,其核心在于將多樣化、多種族、多語言的“人”與多文化、多層次、多領域的“意識”相互交融于學生內心并外化于學生的行為,這不是通過幾門課程即可實現的。元智大學自2006年起首推“經典五十”閱讀計劃并列入全校本科生必修環節。本科生畢業前,需選讀中外名著累計達50“點”才可獲得此必修環節學分。書目涵蓋中外經典文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各個方面,由學生自由選擇閱讀后,先通過在線隨機題庫考試、后通過線下面對面認證(具有認證資質教師共22位)即可獲得該書目對應的“點數”(點數不代表著作重要性,僅依據學生需投入的時間、精力劃分)[3]。經過十余年的實踐,2018年元智大學修訂了“經典五十”書目,將原先三類共計54本[4]調整為兩類共計58本(見表2)[5]。
通過本計劃,學生可充實各領域的知識,擴大視野、深化思想;可透過報告撰寫、學生間觀摩討論、師生間認證答辯提升思考及表達能力;更可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利用知識積累產生見解和創意并據此發展為行為處事哲學。因此,計劃兼顧社會需要與個人需要,兼顧傳統和現代,兼顧文理,旨在造就人格健全、學時淵博,追求生命尊嚴、質量、價值的“人”。
2.2 國際化視野
一方面,元智大學通過全球化招聘、招生,形成多元的知識、文化和評價體系;另一方面,約30%課程為純外語授課、考核,培養師生適應、迎接并融入全球化挑戰;再一方面,積極參加國際專業認證并實施海內外專業實習制度,建立國際認可的教、學、用體系。近年來,大陸高校逐步開始從工程教育、醫學教育等領域開始推廣專業認證,臺灣高校更早參與國際交流與競爭,為我們的專業建設提供了借鑒意義。
2.3 培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為解決“學無所用”的問題,及時更新教學知識內容,元智大學在人才培養中進行了積極的嘗試:1)適應科技發展潮流,將APP語言設計、移動大數據等課程設為全校必修課;2)推動跨領域學習,開設了47門跨領域課程,以迎合產業需求;3)學有所用,人人是學校的設計師、建筑師、管理者。硬件上,校園大到樓宇小到雕塑的設計建造基本都為校內各專業人員完成,設計、材料、管理處處體現綠色環保理念乃至校園文化;軟件上,后勤管理、圖書管理、教務管理(包括課程運行、師生互動、學習效果實時個性化分析與追蹤、電教設備智能運行等子系統)也均為校內師生開發、維護、升級,以滿足不同學科、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
學校不僅培養滿足當前產業需求的人才,更注重培養滿足“人”的發展需要的人才,并借此塑造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除類似于大陸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的培養環節外,臺灣高校開展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倡導學生在實際參與社會公眾事務中學會關懷他人、尊重生命、懂得奉獻。如臺灣較大陸更早進入老齡化社會,其“老年產業”更加成熟,老年產品的覆蓋面、智能化水平更高,在老人安全、醫療產品基礎上逐步開始關注老人的智力、心理需求。學校機械、設計、建筑、軟件等不同專業的教師跨領域合作,帶領多專業學生共同發掘、思考、解決問題,結合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培育出“老人抱枕游戲手柄”、“老人智能拼裝地板”等一個個創意產品,將老人健康和人身安全監測、身體和思維鍛煉、心理關懷融為一體,深刻體現著“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深入踐行了“金課”的建設思想。
正因為如此,教師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基于PBL、慕課等形式的翻轉課堂被教師們自覺廣泛開展,其外在形式和技術包裝雖遠落后于大陸高校,但各個環節細致入微的精心設計無不服務于學生團隊協作、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更滲透著人文教育的元素,“潤物細無聲”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值得大陸教師深思。
3 結語
臺灣地區與大陸在高等教育領域雖各有千秋,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發展愿景使得綠色發展、以人為本、立德樹人、全方位育人、打造金課等等理念和行動不謀而合,因此海峽兩岸的高校教師在提升教學質量的行動上是可以互相借鑒、取長補短的。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發展教育,師資先行;師資培養,重在育人。福建省理工類師資閩臺聯合培訓計劃在長期、復雜的師資培養過程中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索。培訓中心不斷優化培訓方案及課程設置,不斷完善培訓的核心要素;著手搭建共享化、多元化、人本化的交流平臺,打通培訓的外部壁壘。更重要的是,參訓者作為培訓主體要發揮內在能動性,在“開拓眼界”之外更要注重“學以致用”,超越自身專業限制看待培訓課程,要“聽得懂、看得明、勤于思、敢于試、善于用”,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出改變、取得進步。
【參考文獻】
[1]周創兵.新時代高等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8-01-25(003).
[2]吳仁華,詹友基,李建興,等.閩臺聯合培養現代職業教育師資平臺的研究與實踐——以福建省理工類師資閩臺聯合培養中心為例[J].教育評論,2017(7):3-6.
[3]王立文,孫長祥.通識教育有助專業教育之成功——以元智大學為例[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7,23(2):70-75.
[4]陳卓武.通識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以臺灣元智大學為例[J].廣東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2,26(88):46-50.
[5]王立文.元智大學經典教育推動經驗談[J].銅仁學院學報,2018,20(8):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