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雯
(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安徽銅陵 244061)
日新月異的信息化技術正不斷推動著高職教育教學的變革與創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也明確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互聯網+教育”為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進行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信息化教學日漸成為主流。
信息化教學環境下的課堂教學設計,就是運用現代職業教育理論和方法,以學為中心,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科學安排教學過程的各環節和要素,優化教學過程[1]。本文以茶藝基礎課程中的“行茶解說詞的創作”教學單元為例,對高職茶藝課程中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施進行初步探討。
授課內容源自旅游管理及酒店管理專業核心課程——《茶藝基礎》,結合茶藝師資格標準及崗位素質要求,參考高職高專旅游系列規劃教材《茶文化與茶藝》、茶藝師培訓教材《茶藝師》,將教學內容重構為:中國茶文化簡史、茶葉基礎知識、茶事服務、茶藝表演、茶藝館的經營與管理五大模塊。本設計選自模塊四中的任務二行茶解說詞的創作,教學以祁門紅茶為例,設置要求學生獨立創作祁門紅茶的行茶解說詞及完成茶藝表演的教學任務。
課程授課對象為旅游及酒店管理專業二年級學生。他們熱愛茶藝及茶文化,學習興趣濃厚,日常活躍于各類社交媒體及網絡平臺,有較強的展示欲、表現欲。通過前期的學習,他們已經熟練掌握各類茶的沖泡方法,為行茶解說詞的創作提供實踐基礎。但以往教學經驗表明,學生文學素養欠佳,語言功底薄弱,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難以培養學生獨立創作解說詞的能力。此外學生課后學習時間不夠,僅局限于完成課堂上的教學任務,急需延展學習時間,改變學習習慣。
基于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確定本次課程的知識目標為了解行茶解說詞的作用、內容及要點,掌握行茶解說詞編寫流程與技巧;能力目標為通過學習能夠創作優質的行茶解說詞并能進行符合標準的行茶解說;素質目標為在行茶解說詞的創作過程中感受茶藝之美、之樂趣,體會“杯中”文化。總之,通過課程教學能夠實現會編寫、能解說、可領會的三維教學目標。
對照教學目標,結合具體學情,確定本次教學重點為撰寫符合標準的行茶解說詞并進行解說,難點為撰寫的行茶解說詞需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境。
為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本次課程采用名為“沖泡法”的教學策略,即將本次授課過程視為品飲一壺“佳茗”,并將其劃分為“備具煮水”、“初品佳茗”“二品得趣”“再賞余韻”“茶語傳揚”五個教學環節。同時,將學生的自學、小組探究等學習行為比作茶葉、教學中使用的資源庫、云課堂課程平臺、手機軟件等各類信息化資源比作泡茶用水,教師線上指導、課堂講授與輔導則為沖泡技法,好茶、好水、好技法,三者共同協作,完成一壺“佳茗”,實現課堂優化,教學成果提升。
為實現“沖泡法”教學策略,課程采用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五個教學環節中,分別設置一項教學任務,任務難度層層遞進。學生充分利用多種信息化資源,通過自主探究、互助協作等方法,有效完成各項任務。同時通過理實一體化教學方法,豐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使學生學而有練,練而有法,在合作探究中,練而又成。兩種教學方法貫穿課程始終,實現課堂效能最大化。
在本次教學過程中,五項教學任務貫穿教學三個階段,課前預習探識行茶解說詞,課中教學創作行茶解說詞及練習行茶解說,課后拓展分享茶藝表演。整個教學過程遵循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線上線下充分融合,課上課下有序交替,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圖1 單元教學設計示意圖
2.3.1 課前預習
“備具煮水”——探識行茶解說詞。對照“沖泡法”教學策略,課前預習即為泡茶準備階段。課前教師通過課程平臺發布教學任務,要求學生在中國大學MOOC上觀看紅茶茶藝表演視頻、行茶解說詞慕課,自主學習、歸納行茶解說詞的概念、作用、內容、要點及編寫技巧,并結合視頻內容及網絡資源,繪制行茶解說詞知識點的思維導圖并上傳至平臺,同時學生并完成課前測試。教師通過學生分析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及課前測試結果,及時調整教學內容。
2.3.2 課中學練
①“初品佳茗”——初創行茶解說詞
課堂上教師首先結合學生在思維導圖和課前測試環節暴露的問題,有針對的進行資源推送和講授,使學生掌握行茶解說詞的概念、作用、主要內容及要點,解決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凸顯的問題。隨后通過優秀行茶解說詞的賞析,與學生一起歸納出符合標準的行茶解說詞的評判指標,分別為:主題明確、表述清晰、邏輯連貫、語言巧妙、意境優美,加深學生對行茶解說詞的認識,幫助學生初步獲得行茶解說詞的撰寫方法與技巧。
教師講解后,學生通過頭腦風暴、自主探究等方式,利用石墨文檔軟件小組合作在線撰寫祁門紅茶行茶解說詞初稿,并上傳至課程平臺。石墨文檔的使用,使小組各成員的編寫過程可控可看,保證小組任務全員參與。隨后,教師邀請學生依據優質行茶解說詞的評判指標對各組解說詞初稿進行線上打分并通過雷達圖綜合評價整體情況。
②“二品得趣”——煉造行茶解說詞
雷達圖分析結果顯示,學生的解說詞初稿在語言巧妙、邏輯連貫及意境優美三個指標上得分較低,由此掌握學生的創作難點。隨后教師借助國家級酒店管理專業資源庫上的微課內容,對三項得分較低指標進行細化講解,同時引導學生課后觀看《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紀錄片,并結合課堂講解修改完善行茶解說詞,并將最終稿上傳至課程平臺。師生線上共評后,雷達圖分析結果顯示,各組得分均有較大提升,至此突破第一個教學重難點。
③“再賞余韻”——貫通行茶解說詞
行茶解說對泡茶品茗觀賞者和聆聽者而言,是一種幫助其精神和身心達到美好體驗的途徑。教師演示完整茶藝表演過程,使學生初步感知行茶解說在茶藝表演中的作用。在課堂指導練習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的行茶解說主要是存在著情感缺乏、次序混亂、背誦化的問題,由此得知該項為教學難點。針對學生解說中存在的次序混亂問題,教師引入針對行茶解說flash測試,通過測試練習,學生加深了行茶記憶,提高學習成果。通過觀看高級茶藝師表演,師生共同總結行茶解說時語音、語調、節奏、語感等方面要求,強化練習后,糾正解說時情感缺乏、背誦化問題。通過課程平臺上的小組PK,各組推選一名學生進行現場競演,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鞏固學習成果,至此突破教學難點。
2.3.3 課后鞏固
“茶語傳揚”——共享行茶解說詞。課后鞏固環節是學習成果的綜合提升。我們課后教師引導學生繼續利用資源庫提升課堂學習成果,同時要求每位學生錄制祁門紅茶茶藝表演視頻,并上傳至課程平臺。教師引用茶藝師考證標準,對學生的表演視頻進行打分,檢驗教學成果。對得分較低的同學,教師利用課程平臺進行線上單獨指導,提升了整體教學水平。同時鼓勵成績優異的同學將表演視頻上傳至各社交媒體平臺或是直播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茶知識,感悟茶藝之美,學生也在這一過程中,增強技能自信和文化自信。
2.3.4 考核評價
本次課程設置多項評價指標,貫穿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全程量化學習成果。同時引用職業資格標準,使評價更加合理、全面。
表1 課程考核評價標準
3.1.1 充分整合資源與人力,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本次課程以學生為主體,使用云課堂課程平臺、中國大學MOOC、國家級酒店管理專業資源庫、石墨文檔、思維導圖軟件等多項信息化資源,充分調動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實現師生同步化[2]。同時注重學生、信息化資源、教師三者的相互配合,教學任務環環相扣,教、學、練、評一體化。
3.1.2 打破時間與空間限制,有效延展教學成果
信息化教學打破了課堂時空限制,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線上學習,自主掌控學習節奏,由被動學習漸漸轉變為主動學習。教師可隨時隨地監測學生學習情況,可以針對學有困惑的學生適時給予個性化指導,從而解決了“一個版本”針對所有對象講課造成的問題,增強教與學的互動性,教學成果不斷提升。
3.1.3探索教學改革與創新, 主動轉換教師角色
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上教師按部就班“演”完劇本——教案,關注的重心是自身技能的高低。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教師的工作任務變為設計好主體為學生的課堂創新學習形式,準備好在課堂上指導學有困惑的學生和拓展學習深度。教學職能的重心從講課轉變為設計、組織、幫助與指導,教師的角色漸由“演員”向“導演”轉型[3]。
3.1.4 貫通文化育人教學理念,重點培養人文素養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操作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引導學生感受茶藝之美、之樂趣,在深入學習中探索領悟中國茶文化。學生的學習過程正如品茶,頭苦、二甘、三回味,充分體現了文化育人的教學理念。
在本次教學中,以多項信息化資源為支持,豐富了教學手段和內容。但考評過程缺乏信息化,教學中采用的教師考評、師生共評及學生互評,大多為主觀評價,缺乏客觀測評工具。后續課程教學要根據信息化教學與教育變革的要求,及時更新測評資源和考核方式,將信息化技術引入考核評價中,不斷完善教學整個過程。
“互聯網+教育”不斷推動著教學改革,越來越多的信息化技術將會被應用到高職教育的課堂中來,實現教與學的深度融合。茶藝課程理論與實操并重,需要教師不斷的學習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掌握更多信息技術,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中要考慮信息技術應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要把握課堂教學的本質,這樣才能讓教學既有深度也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