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明
摘要:隨著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不斷延伸,傳統的數學教學壁壘已經在一步步被打破,過去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今的學生發展,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小數數學教學模式。數學在學生的教育生涯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從學前教育開始就已經在接觸數學了。小學作為系統培養學生數學知識的重要階段,更是要教師和學生予以重視。教師培養學生數學知識,意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利用數學的視野來看待問題,進而給生活提供便利。基于此,本文針對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數學素養進行探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數學素養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小學教師將核心素養納入到學科教學中,嚴格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努力挖掘教材的重點、難點,采取趣味性的教學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漸讓學生產生數學意識,利用數學思維來看待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1 明確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發揮主體作用
針對小學生數學教學,為了讓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師要將數學素養作為整個教學的重點內容,進行設計和安排。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更多的激勵和鼓舞,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責任,進而由“要我學”逐漸轉變成了“我要學”,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的才能得以施展。
例如,在學習“圓的周長”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討論小組的形式,自學圓的周長這一知識點,再讓學生以自薦的形式為其他學生講解這個知識點。在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之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室中的圓,進行測量,計算圓的周長。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學生感覺到了自己在課堂中的重要性,也讓學生進行了充分的動手實踐,讓學生更好地彰顯自、展現自我,發揮了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2 創設趣味性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
楊勝利老師認為:“濃厚的興趣超過一百種良好的教學方法[1]?!睙o論是培養學生的學習綜合水平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如果學生沒有學習興趣,不能夠進行充分的學習和對知識的探究,那么一切將會被淪為空談。良好的學習興趣能夠讓學生發揮出超強的內在潛能,,也能讓學生在任何時候都心中有學習,心中有理想。所以,小數數學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可以通過創設趣味性教學情境進行開展,為學生營造出歡快有趣的教學場景,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分數乘整數”一課時,教師創設情境如下:今天是張紅的生日,爸爸、媽媽、張紅、張白一起來分吃一個蛋糕。爸爸說,張紅和張白每人吃蛋糕的1/6,爸爸和媽媽一起吃蛋糕的1/3,張紅急了,說自己吃的蛋糕比爸爸媽媽的少?同學們,真的是這樣嗎?通過這樣的情境,不僅讓學生感覺到了學習的樂趣,也逐漸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興趣。
3 利用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對于數學意識,很多學生存在誤區,以為自己懂得了數學知識就是具備了數學意識。其實不然,舉個例子來說,假如學生能夠學會4÷6,說明學生對于除法以及分數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學生明白,有一塊蛋糕,平均分成6份,有4個人吃,一共吃了蛋糕的4/6,那說明學生具備了一定程度的數學分析能力,但這也不代表學生就具備數學意識。如果在生活中,有6個小白球,4個小黑球,學生能夠想到黑球占白球的比例,那就說明了這位學生具備數學意識。所以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教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百分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引用如下例子進行教學:體育教師要挑選1名同學參加校籃球隊,現組織學生開展投籃練習活動,有三名學生進行投籃,李子投籃次數20次,投中次數7次;阿白投籃次數17次,投中次數8次;寧海投籃次數26次,投中次數18次。根據以上的數據,如何能夠確定哪位學生的成績更好呢?以此引出“百分數”的概念。
4 利用問題引導.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海森堡曾說過:“提出正確的問題,往往等于解決了問題的大半[2]?!庇纱丝梢姡瑔栴}對于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所以小學數學教師要利用問題進行引導,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學習“圓柱與圓錐”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問學生“圓柱和圓錐都有哪些特征,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在什么情況在求的是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呢,請舉例說明”。利用問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在教師的帶領下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學習探究。
5 結語
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能力,逐漸養成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 9,16(08):165.
[2]于明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J].黑龍江科學,2019,1 0(13):82-83。
[3]黃清,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