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文
摘要:本文深入探究了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課堂中的有效應用措施,為學生創設符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的生活場景以刺激性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進行親身感悟、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以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
關鍵詞:生活情境;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持續推進,深化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思想的成長與發展將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必須重點研究的課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之中滲透生活情境教育,不僅可以豐富課堂內容,拓展學生知識曲面,還能提升學生知識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深化學生思想道德素養。
1生活情境教學簡述
所謂的生活情境課堂教學模式是指課堂中的教師在一個常規化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為教師和學生量身創設一個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課堂教學情境,充分運用一些生活化的事例代入常規化的課堂,既實際上可以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又同時還可以為教師和學生量身創設健康、積極的課堂學習生活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促進了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充分運用常規化的生活情境課堂教學模式,一方面是因為它可以有效縮短任課教師與全體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讓課堂中的學生和教師能夠在任課教師的積極鼓勵和引導下,主動地探究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并對此進行相應的觀察和思考,不斷地提升課堂中的道德與社會法治教師在學習這一方面的興趣和熱情,從而為教師和學生量身營造一個表現出更為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和氛圍;另一方面,通過與常規化的生活教學情境相適應的聯系,能夠更好地讓教師和學生充分理解和認識到教師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的生活教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和應用,引起教師和學生的自我警醒,使之學生能夠在實際的生活中依據其道德與社會法治的內容來控制和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但是生活情境的教學對于教師提出更高的技術要求,需要教師不斷在學習與教育進程之中提升自我綜合素質與教學能力。教師在進行生活情境教師之前,要做好備課環節,充分把握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引導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的研究與探討。在設計生活情境教學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能力進行聯系,即通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將之裝化成為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
2生活情境教學應遵守的原則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基于學生年齡特征與發展需求而制定的,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能正確、規范地處理實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因此,初中教師在展開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候,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之中合理地引用生活化內容,要選擇與教材內容相符合的、具有解決現實生活實際問題的案例來展開教育。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之中應用生活情境必須病程互動性、趣味性、目的性三個基本原則,這樣才能切實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真正發揮出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的有效性。
2.1目的性原則
生活情境教學模式的實施應該充分體現道德目的性教學原則。道德生活情境教學模式的創設和實施應該以家庭道德與社會法治教學目標的創設為基礎和指導,圍繞生活情境教學的目標合理設置道德生活的情境,提升其教學內容和與生活情境的相互匹配性,使得學生最終能夠在教師所創設的內容和生活的情境中更好地體會和學習感悟到與課堂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道德法律知識,從而加深對學生的理解和認知,以此才更好地有助于和促進生活情境教學課程目標的創設和實現,使得學生在道德生活的情境中體會和學習得到與目標相對應的教學課程理念和教學內容。
2.2趣味性原則
生活情境課堂教學模式的創設應該充分體現了趣味性的原則。所以教師在開展課堂創設趣味性的生活教學情境時,應該十分注重發揮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教學元素的綜合運用,能夠將家庭道德與社會法治的教學內容充分運用到教學生活中。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創設趣味性的生活教學情境時,應該十分注重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理反應,盡量能夠突出創設生活教學情境的趣味性和教學的生活性,不僅必須要做到能夠讓廣大學生容易地理解和積極參與,也必須要做到能夠充分激發廣大學生的對學習活動興趣和熱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將創設生活情境的教學效用和生活性發揮到了最大化
2.3互動性原則
生活情境課堂教學模式的創設應當充分體現互動性原則,因此,教師在進行生活情境課堂教學設計的時候,應當以學生的意愿為設計的基礎,要增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充分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生活能力。在生活情境互動環節,既可以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也能利用學生間的相互交流,促進學生之間情感的增長,以及利用同齡人之間的生活實際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成長與發展,達到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生活情境教學能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之中實施的基礎就是互動性,只有充分發揮學生學習駐體作用,采用引導學生進入到生活情境教學全過程之中,在交流與溝通之中發揮出情境教學應有的效果。
3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措施
3.1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刺激學生學習興趣是幫助學生學好學科知識的重要前提,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之中,教師應當立足在學生知識積累、生活經驗和年齡特點的基礎之上,為學生創設符合教材內容的生活場景,讓學生能積極參與到道德與法治教育全過程之中,以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例如,在學習“同住地球村”這篇教材內容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講述自己的旅游經歷,去過哪些城市?見過哪些名勝古跡等。在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去的這些地方,而在去之前會做些什么準備。從學生的講述中,可以得出,學生們出去旅游,基本使由父母安排,但基本都是首先預定機票、車票、酒店等。隨著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拉近了我們人類之間的距離,讓我們能在千里之外,就將事情安排好。現代交通、通信、貿易等將全國乃至世界的人類聯系了起來,彼此影響,休戚相關,而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互動開放的世界”之中最主要的內容,其主要就是要讓學生明白,現在是經濟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化的時代,在全球經濟的發展之中,我們生活中的物品有可能來自世界各地,因此,我們在成長過程之中,應當著眼與全球經濟,明白當前社會信息的多樣文化,要養成自我的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3.2角色扮演展示,進行親身感悟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大多數屬于理論知識,若僅僅依靠教師進行講解,學生不僅不能保證在教育過程之中集中全部精力,也無法全面理解教材內容。而依據教材內容,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不僅能讓學生在全過程之中保持高昂的積極性,也能讓學生親身體驗和感悟,從而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的理解,從而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時候,可以針對生活中常遇的場景進行角色扮演。可以學生創設公交車的場景,讓學生分別扮演老人、司機、孕婦、乘客等,并讓學生依據生活中的見聞來進行對話,在整個過程之中,教師也要有意地引導學生尊老愛幼、幫助他人,讓學生能深化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深度與廣度;在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模擬法庭,讓學生分別扮演法官、審判團、被告、原告、律師等,并依據教材內容來深化法律知識,讓學生能深入我國憲法規定,從而加深對法律的認知。初中學生社會經驗不足,思想道德素養還不成熟,通過角色扮演,能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教材內容,并讓學生能在整個過程之中明白思想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能良好的約束自我,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3.3教學實踐設定,生活化作業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落實素質教育就要從生活實踐中出發,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生活實踐機會,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之中,要多組織學生參與生活化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深入生活情境,拓展教材內容,并增強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的生活化應用。同時,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之中,也能讓學生增強對教材知識與生活素材的體驗性,從而掌握更多生活常識,深化學生社會適應性能力團。比如,教師在講解國家利益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革命根據地、紅色紀念館等,讓學生能深人其中感受民族精神與國家奮斗革命精神,將愛國主義教育與道德與法治教育聯系起來,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此外,在教師在布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外作業的時候,要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多參與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去發現相關的素材,并讓學生聯系教材內容進行記憶和理解"。比如,學生對于社會秩序的理解相對薄弱,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之中去搜集有關社會秩序的素材和案例,引導學生對社會現象進行思考,從而理解正確的做法與法律框架,提升自我素養。
4結語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全面推進,深化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受到學校、社會的高度重視,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更是以具體理論知識向學生傳達正確價值觀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之中應用生活情境教育方法,能有效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理解教材內容,并將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參考文獻
【1】徐曉倩.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3)154.
【2】程江.談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36):61.
【3】王有斌,淺談生活情青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24):117.
【4】王慧,探究式學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濟南:東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