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互偉

摘要:郭祖榮是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C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是郭祖榮先生1952年在蒼山創作的作品,是郭祖榮先生初涉鋼琴音樂創作的實驗性作品。本文從曲式、調式、音樂發展手法等方面對該作品進行分析研究,旨在探討郭祖榮早期鋼琴音樂特點與音樂創作語言特點。
關鍵詞:郭祖榮;奏鳴曲;音樂分析
郭祖榮,1929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迄今共創作作品兩百余部(首),涉及藝術歌曲、合唱、協奏曲、交響曲等音樂體裁,鋼琴音樂是其重要創作領域,郭祖榮在創作上不盲從西方作曲技法,而是采取兼收并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創作理念,致力于堅守中國民族音樂特點基礎上,借鑒運用西方作曲技法,創作抒發中國民族情懷、尊重中國民族審美、表達中國精神的音樂作品。他認為:“外國技法都是外國特定時代的產物。要根據我國民族音樂語言的特點、風格以及我們民族的音樂審美心理和欣賞思維來引用外國各種技法,有取舍地、創造性地、靈活地借鑒吸收運用。生搬硬套新技法的模仿是沒有出路的。”[1]又說道:“我明確我身為一個中國人,就應該要寫中國音樂,要將西方的音樂理論技法靈活,變化地為我所用,將技法化成自己的風格,化成作者的心聲去呼喚人們美好的心靈,思想與感情深刻的優秀作品是看不出技法痕跡的,要把理性的觀念化入感情的寫作中。”[2]因此,郭祖榮作品既具有個性特征,又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其音樂創作是我國當代音樂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當代音樂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一、《C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介紹
《C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是郭祖榮先生1952年在蒼山創作的作品,后收錄于《金色的秋天——郭祖榮室內樂作品選》[3],是郭祖榮先生初涉鋼琴音樂創作的實驗性作品,作品僅有第一樂章,是一首未完成的鋼琴奏鳴曲。本文從曲式、調式、音樂發展手法等方面對該作品進行分析研究,旨在探討郭祖榮早期鋼琴音樂特點與音樂創作語言特點。
二、《C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音樂分析
曲式結構圖示如下:
C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復三部曲式)
整首作品是帶縮減再現的復三部曲式。
首部(第1-30小節)是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A段是由兩個不同材料的樂句a、b組成,a與b小節數相等,均為7小節,是具有對稱性的對比樂段。
a樂句(1-7小節)為轉調性質的樂句,由兩個不同材料的樂節組成,第一樂節4小節,第二樂節3小節,形成前長后短、前松后緊的關系。第一樂節由2小節的樂匯下行純五度轉調模進形成,第一樂節為C大調,第二樂節轉到F大調,兩個樂節均停留在屬七和弦上。其中第4小節是第2小節的倒影,前后旋律形成上下行呼應關系。音樂為主調風格,四部和聲寫法,旋律平穩、聲部均衡、音樂安靜。主到屬的和聲進行,下行二度的旋律走向,使音樂情緒具有嘆息、疑問、深思、深沉的意味。第二樂節(5-7)小節,G大調,旋律由雙音進行變為單音流動,織體由四部和聲形式的主調風格轉變為復調風格,上下聲部旋律此起彼伏,對比呼應,音樂最后停留在g小三和弦上,調式色彩發生變化。整個a樂句在音樂材料、形象、織體、調式、結構方面即形成對比,又具有統一。
b樂句(8-14小節)與a樂句相同,為轉調樂句,由4+3兩個樂節組成。不同的是,這兩個樂節由同一個音樂材料上行小二度變化模進形成。第一樂節內部具有轉調關系,由C大調轉到#f自然小調,最后停留在#f自然小調的屬和弦上。第二個樂節從#f自然小調的屬和弦疊入開始,通過等和弦轉到bD大調,最后停在bD大調屬和弦上開放。b樂句旋律由右手柱式和弦方式呈現,ff強度,左手運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式和弦音級進化跑動,右手柱式和弦以二分音樂時值持續穩定的進行與左手十六分音樂和弦音跑動形成對比。從a、b兩個樂句外部關系來看,a樂句由兩個不同材料構成,音樂為抒情性慢板、速度舒緩,力度為pp,音樂安靜,音樂以八分音符時值在中低音區進行為主。b樂句由一個材料構成,音樂為激動的快板,速度湍急,力度為ff,音樂激動,音樂以二分音樂時值在中高音區進行為主。因此,a、b兩個樂句在材料、調式、織體、形象、力度、速度、情緒、音區等方面均形成鮮明對比。
c樂句(15-21小節)是引申型中句。從第14小節第三拍開始至第17小節,右手運用了A樂段a材料第一樂節和聲節奏材料,從第16小節開始采用裁截手法,以八分音樂雙音下行進行為材料原型,連續四次進行三度、五度關系模進。左手開始采用了b材料的左手分解式和弦音跑動材料,至第16小節第三拍,開始轉變為四分音符的減七和弦加上八分音符的八度級進進行。不同材料的疊合和節奏的錯位,旋律不斷的上行與音區的持續增高,音樂緊張、激動。從第18小節開始直至21小節,右手裁截運用b材料#f小調部分,并重復了三次,左手繼續保持前面節奏基礎上不斷模進,音樂最后停留在主調C大調的屬九和弦上開放,引入首段a樂句的再現。
再現句a1(22-30小節)第一樂節材料首先以低八度形式再現,然后上行四度模進。第二樂節材料再現時擴充了2小節,停在F大調屬七和弦上開放。
中部(第31-67小節)同樣是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C段是由兩個相同材料的樂句d、d1組成,d、d1小節數相等,均為8小節,是一個方整型的平行樂段。
d樂句(31-38小節)為如歌的行板,包含了兩個四小節樂節,音樂材料與性格類似,音區不同。前四小節為G大調,右手旋律在高音區,音樂平穩流暢、抒情優美。左手為和弦與雙音,在旋律上與右手形成對比與呼應。后四小節旋律在D大調,從中音區開始不斷下行,織體由原來主調風格的兩個聲部增加為三個聲部的復調織體,音樂層次清晰,音響飽滿。
d1樂句(39-46小節)是d樂句材料低十五度的重復,左手音型與旋律有局部變化。
e樂句(47-56小節)是并置型中句,前三小節具有過渡性質,旋律為平穩的級進進行。第48小節截取第47小節的前三個音作為材料,通過左右手由低到高,由單音到雙音的持續進行模進,至第52小節,音樂情緒進入高潮。第53-54小節為兩小節的和聲節奏,fff超強力度柱式和弦,加上快速的分解和弦琶音跑動,讓音樂激情而又洶涌,第55-56小節對前兩小節進行了上行大三度的模進處理,大量的變化音和弦讓音樂情緒更加豐富多彩。
d2樂句(57-67小節)是d樂句的變化重復,擴充了3個小節。音樂速度變舒緩,前四小節右手旋律是純十二度下行模進,后四小節則對之前進行了單音向柱式和弦的純四度模進。
再現部A1(第68-93小節)為縮減變化再現,以b+a1的結構倒裝再現了首段A材料,并擴充了6小節至結束。
b樂句(68-76小節)前6小節完全再現之前的b段材料,后三小節的高聲部仍以分解式和弦音持續跑動,低聲部疊入了a材料第6小節部分節奏音型,不斷重復的深度刻畫整部作品的節奏旋律。
a2段材料(77-93小節)中前四小節對開始的a段材料前四小節完全再現,第81-82小節則截取了前面的節奏型進行級進下行處理。從第88-93小節則對作品進行了7小節的擴充。快速的高低聲部節奏對應,將音樂情緒推至最高處直至結束。
三、結語
由上分析可知,郭祖榮先生的《C大調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沒有采用傳統奏鳴曲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結構范式,而是運用了復三部曲式,且在縮減再現時運用了倒裝手法。二是調式、調性安排突破復三部曲式傳統的調式、調性安排,運用模進、共同和弦、等和弦等轉調方式,頻繁出現遠關系轉調,西方大小調與民族調式的結合。三是音樂形象豐富,材料對比強烈,不僅首部與中部在音樂材料與調式調性上有較大對比,且首部內部的樂段與樂句在速度、音區、織體、情緒、調式、調性等方面均有顯著對比。因此,該奏鳴曲雖是郭祖榮先生在鋼琴音樂方面的初次嘗試,且是未完成的作品,但他并未局限于對西方古典作品的簡單模仿,而是試圖突破古典作品曲式結構與調式安排的束縛,體現了郭祖榮先生在音樂創作上勇于探索、追求創新的精神。
參考文獻:
[1]郭祖榮.靈魂的呈示與心靈的訴說——交響音樂創作談[J].藝術評論,2009(02):23-25.
[2]郭祖榮.我63年的音樂創作之路[J].福建藝術,2010(01):47-48.
[3]郭祖榮.金色的秋天——郭祖榮室內樂作品選[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