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對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同時,對于每一個中華民族兒女來說,民俗文化都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因此,新時代背景下,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不僅可以體現出地區歷史文化的精神風貌,還能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文章根據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和發展群眾文化之間的聯系,提出了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群眾文化;傳承
一、引言
群眾文化的發展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民間民俗文化得到發揚的一種有效途徑。在我國民間民俗文化傳承過程中,大多數文化都以它們獨特的形式得以保存和傳承。隨著時代的發展,民俗文化發展形式不斷得到創新,文化活動開展呈現多樣化。同時,群眾文化也更加的滿足群眾的精神需求,在活動組織和開展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提升群眾文化服務質量,進而為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二、傳承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和發展群眾文化之間的聯系
民間民俗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精髓,也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和方向。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從歷史發展周期來看,具有悠久的歷史,經過漫長歲月的積累,形成的民族文化特色,其具有地域特征,也是體現社會發展的最好紀錄。同時,民間民俗藝術文化和群眾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關聯性,都需要符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因此,民間文化藝術無論是形式和內容上,都得到了全面的創新和發展,且在潛移默化中多數人民都受到了這些文化的影響,也對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此外,發展群眾文化,可以有效地促使民間民俗文化在活動中得到傳承,讓人民群眾更加樂意接受民俗活動,進而讓群眾文化活動得到發展時,也發揚了我國民間民俗文化。
三、民間民俗文化藝術傳承的有效對策
(一)借助新媒體力量,實現文化的發展
隨著社會的改革和發展,也促進了群眾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需求,進行形式和內容創新,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目前,我國旅游業和服務也在經濟社會的推動下,也迅速地崛起。也給兩種文化的發展帶來契機。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傳承和群眾文化的發展,需要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提升文化的宣傳力度,將民俗文化的內涵常駐于人民群眾心理。其次,新媒體宣傳方式,可以利用網絡平臺。社交APP微信和微博等方式,對民俗文化進行相應的宣傳,為群眾文化和民俗民間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提供了基礎保障。
(二)兩者文化相互促進、實現共贏
群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融合進了當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間民俗文化。如:我國的端午節、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都會舉行豐富的文化活動,其中涉及了賞月、賽龍舟、貼對聯等活動,這些都是通過人民群眾不斷傳承下來的,得以保存。這些傳統節日活動也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并且在節日活動中有著很多的標志性食物,如:粽子、月餅、湯圓等等,世代相傳。由此可見,我國的民間民俗文化需要群眾文化的支持才能得以傳承。我國民間民俗文化不僅可以反映出我國各地區民族的豐富精神生活,還促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為各地區民族文化的溝通和交流奠定了基礎保障,給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助力的作用。
(三)民族文化的創新
我國是一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多民族國家,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習俗,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特征是新時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任務。時代在不斷的發展和進步,群眾文化的發展也必須要根據時代發展的特征進行創新。民間民俗文化以群眾文化為基礎的,具有一定的引領性。同時,兩種文化都是相輔相成的,民俗文化的傳承帶動了群文的發展,也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為了更好地提升人們對群文的認知,就應該不斷地創新文化,文化活動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為民間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四、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為了實現民間民俗文化和群眾文化的共同發展,就應該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不斷創新文化活動開展形式,融入地方民族文化資源,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為群眾文化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進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以及社會文化需求,促使民間民俗文化得以保留和傳承。此外,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讓所有的國家和民族感受到中國文化獨特的魅力,并且充分的利用國外文化傳承方式,實現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平懿.民間文化藝術傳承與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研究[J].藝術評鑒,2019(05):169-170.
[2]邵謙.傳承民族民間民俗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J].電視指南,2018(03):217.
作者簡介:童忠華,蘭溪市游埠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