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納?楊志華
摘要:廣西的聲樂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校聲樂課堂,而彰顯本土特色則要求高校聲樂課堂中引入本土民歌元素。如何有效地在課堂中引入,就要在具體的實踐中分析、總結出適合的實踐方法。本文在分析聲樂課堂中引入本土民歌元素實踐方法重要性的基礎上,總結出可行的方法并指出現有的教學條件的不足和建議。
關鍵詞:聲樂課堂;民歌元素;教學探索
一、聲樂課堂中引入本土民歌元素的實踐方法的必要性
(一)適應新時代文化發展的要求
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方略,其中第四點,提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堅持為人民服務;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家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聲樂作為文化藝術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如何在新時代中創新發展,給傳承聲樂發展的重要角色——高校聲樂課堂,帶來了諸多啟示。而近年來不少研究者提出利用廣西得天獨厚的民歌資源給廣西高校聲樂課堂增加特色。那么民歌怎樣走進課堂,探討聲樂課堂如何引入本土民歌元素的方法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二)當代教育背景下民族音樂傳承的思路要求
藝術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教育,民族音樂的傳承同樣要求教育思路要結合民族地區的特性。廣西作為“民歌之鄉”,如何在當今傳承本土音樂,在中國乃至世界這個“百花齊放”的舞臺上綻放自己的光芒,給教育者提出了棘手的問題。最要問題的教育不是不想傳承本土音樂文化,而是怎樣利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的傳承和發展。
(三)高校聲樂改革發展的要求
廣西高校聲樂教育有著深厚的底蘊,其發展可謂蒸蒸日上,但是由于長期受歐美教學模式的影響,聲樂課堂出現教學形式單一、演唱曲目和形式更新的速度較慢,以至于形成“千人一聲”的局面。對于學生來說聲樂學習就難免出現“動力”不足,學習效果大大打折。按理說,民歌海洋之稱的廣西就不應該出現這種現象,高校的聲樂教育中應該更多體現廣西特有的民族民歌元素。近幾年來,廣西部分高校的聲樂課程改革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又有了新的要求,培養人才既要有比較專業的聲樂演唱技能又要立足服務本土。這些要求又一次將如何改革聲樂課堂教學以突出本土特色適應地方經濟文化擺在了關鍵的位置。
二、實踐方法的探索
近年來,廣西高校聲樂課堂融入本土民歌的實踐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編撰適合教學的本土民歌教材
聲樂類課堂引入民歌元素最簡潔直接的手段就是使用本土民歌教材。課堂教學的教材一般都是教師根據課程標準所選用的編制出版的課本,比如常留柱編著的《精編民族聲樂》、趙嘉懿、侯汀編著的《民族聲樂歌曲集》等。本土民歌教材的使用可以高效的將本土民歌融入課堂,教師們得心應手,不會再因為缺乏本土民歌曲目而四處收集而奔波,從而使民歌在課堂的傳唱更快捷更高效。
(二)構建廣西民歌媒介生態、本土民歌網絡庫等及時推送優秀作品
當今數字化的世界,聲樂課堂的教學除了依靠傳統的課本教學之外,也越來越傾向使用網絡媒介。從2016年開始,各類網絡教育平臺像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聲樂教學的形式。教師綜合利用網絡教學也慢慢成為各科課堂的趨勢。2020年春季由于新肺炎疫情,全國的學校都推遲開學。教育部實施“停課不停學”的教育應急措施,教師在線教學,學生在線學習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高校聲樂課堂如何在特殊時期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就要依靠所構建的網絡媒介的健康生態了。所以,廣西高校聲樂課堂引入民歌元素也依賴于本土民歌網絡庫提供藝術性強且易于傳唱的優秀本土民歌作品。
(三)構建聲樂多元化教學模式
當今,高校的聲樂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完成勝任教育的新要求,必須改革教學形式,構建多元的教學模式。聲樂教師們要不斷總結自己的教學行為,將教學的實踐及學生的活動詳細記錄作為分析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從中總結出適用于教學的典型案例,使之成為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模式。以下是高校聲樂課堂引入本土民歌元素的常見形式。
1、“引進來”和“走出去”教學形式相結合
所謂“引進來”就是指邀請當地著名民歌手進聲樂課堂進行的現場聲樂教學。這是聲樂課堂引入民歌的最鮮活的方法。本土民歌包含的民族元素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如作曲技法、節奏節拍、演唱形式、演唱技巧等。以演唱技巧為例,桂東南本土民歌中就包含了如壯族的“唱山歌”“西倫”“高腔”“過山腔”等。這些演唱技巧都有著獨特的民族特征,是經過歷史積淀形成的寶貴財富,并非都是所謂的不科學的“大本嗓”。把本土民歌中優秀的民族元素引入高校的聲樂課堂中,對改善當前單一的教學模式是有著顯著作用。通過“引進來”使同學們對民歌的了解更真實,另一方面通過民歌手的講解和演示,更利于同學們的傳唱。
而“走出去”則包括兩個方面:教師走出去和學生走出去。教師走出去就是走進民間學習本土民歌的演唱,讓教師學會唱本土民歌,然后再帶進聲樂課堂,這其實高校聲樂教師為了進行本土民歌的教學而進行的師資再培訓。
2、制作改編、重組本土民歌以及演唱方式適應課堂教學
本土民歌元素進入高校聲樂課堂的形式可以是豐富多樣的,我們不僅可以直接把本土民歌原汁原味的吸收,也可以對民歌進行新的加工和二度創作。吸取本土民歌最具代表的元素進行編創并不是目前才有的,如之前的廣西歌曲《趕圩歸來啊哩哩》《羊角歌》等都是根據民歌編創而成的。高校聲樂教師可以對民歌進行二度創作、加工成練聲曲或者新的民歌對現有的聲樂教學的曲目進行補充。
3、善于利用本土民歌表演特點,豐富聲樂教學形式
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在演唱方式和舞臺表演形式上有局限多以獨唱形式為主。而廣西本土民歌演唱形式多樣,除了獨唱之外更多的是重唱,對唱、組合唱等。而高校聲樂課堂引入本土民歌后,可針對的表演方式也應跟著改變。由此,課堂的形式變的更加豐富,教師和學生的熱情也會因此增加,大大提高了聲樂教學效果。梧州學院音樂舞蹈系教師根據瑤族民歌素材進行創作的男生小組表演唱《長長的紅頭巾》在2018年9月廣西大學生藝術展演上獲得二等獎,紅銅鼓聲樂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并在學校以及梧州市演出獲得很高的評價。這不僅僅是對本土民歌改編創作的一次嘗試,是對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一個考驗,更說明本土民歌元素走進高師課堂是適應民眾和時代的需要。
此外要善于利用本土民歌的特色樂器作為歌曲伴奏,為學習和演唱增添色彩。
三、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上面列舉的具體實施方法雖然可行,但是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在課堂中的實施過程并不順利。
(一)專門的教材稀缺
雖然廣西被稱為“民歌的海洋”,遺憾的是,適用于聲樂課堂教學的本土民歌教材卻非常稀缺。近年來各高校紛紛提出民歌進課堂或者課堂融入民歌的教學思路,但卻因為教材不充分而進展較慢。像《廣西民歌精選》這類也是廣西電視臺《綠色廣西》欄目里對本土民歌首進行的拍攝和錄制,并沒有形成所定義的課本,使用起來較為不便,最多也只能從欣賞的角度來學習了。甚至在網絡上標稱廣西陽朔音樂入教材,也還是停留在某教師在課堂上播放《漓江謠》的歌曲給同學們欣賞,也是沒有達到傳唱的效果。而由沈誠、曹文公、喬建中等人編撰的《中國經典民歌欣賞教程》收錄廣西的曲子也是少之又少,100首中華中卷僅僅收錄了兩首廣西民歌。廣西藝術學院揭冰、金北鳳兩位教授編著的《廣西原創歌曲集》中曲目大多是根據廣西民歌曲調改編或者創作的歌曲,形式有獨唱,重唱,小組唱等給我們的聲樂課堂內容帶來了很多參考。如果有更多專門的廣西民歌教材或者說廣西民歌曲集會給課堂帶來很多便捷。
(二)師資亟待調整
廣西高校的聲樂教師多是各大高校的音樂學或者音樂教育專業畢業,雖然有比較系統的聲樂理論和演唱技巧,但由于受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的影響,尚缺乏本土特性,對本土音樂文化的研究還較欠缺。這就需要調整師資,對現有教師進行再培訓或者從長遠的角度上適當調整教學培養計劃或者傳統上聲樂教學內容,培養出一批本土音樂學者和優秀聲樂教師。
總之,高校聲樂課堂為了凸顯本土特色,在引入本土民歌元素的具體實踐方法上一直努力探索。筆者相信高校的聲樂課堂根據各校的具體情況都會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走出自己獨特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楊擴.高師聲樂教育現狀與改革的思考[J].北極光,
2019(02):51-52.
[2]陸彥.關于高師聲樂教學改革的相關思考[J].黃河之
聲,2016(19):50.
[3]彭俊園.高師聲樂教學研究[J].大眾文藝,2015(1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