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永娜
【摘 要】在高等音樂院校的教學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主流標準的今天,想讓中國傳統音樂這些具有東方音樂文化特點的“地方性知識”在學校教育傳承中占據合法地位,那么我們在傳承過程中就應認識到“默會知識”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默會知識;中國傳統音樂;多元共生
中圖分類號:J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5-0050-01
埃利亞特說,音樂是人類一種有意義的活動。的確,作為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音樂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通過多樣化的人類音樂實踐活動,表達內心情感,體驗生存的意義。音樂是一門人文學科,它意味著生成、傳承與傳播都離不開生活的世界,它是在本土文化傳統和日常生活當中集體創造的藝術結晶。中國傳統音樂反映出不同的宗教信仰、思想觀念、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使得傳統音樂在音樂體系、觀念行為、風格特征和物質形態等方面體現出“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整體結構特征。然而,我國學校教育現行的基礎模式依然是西方傳統教育模式,他們將“科學”視為唯一途徑,這使得我們對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失去了信心。在高等音樂院校的教學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主流標準的今天,想讓中國傳統音樂這些具有東方音樂文化特點的“地方性知識”在學校教育傳承中占據合法地位,那么我們在傳承過程中就應認識到“默會知識”的重要意義。
根據哲學家波蘭尼的認知,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訴諸書面文字、數學公式或地圖等特殊符號來書寫或表達的知識,另一種則是在人的做事過程中形成的知識。前者往往根據一定的原則通過文字來陳述一定的事實,從而形成規范意義上命題或定理。由于這種知識是運用語言文字等特定符號類呈現并表述的,因此波蘭尼稱之為“言述知識”或“顯性知識”。后者是人們在做事的行動中擁有的知識,通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有著密切的關聯。由于這種知識沒有或不能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波蘭尼稱其為“隱形知識”或“默會知識”。[1]波蘭尼的”默會知識論”是對實踐智慧這一古老思想的繼承,他將實踐知識作為一種合法化的知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人們對知識本體存在方式的進一步認識,它所包含的知識形態是多種多樣的,默會知識就是一種重要的實踐知識類型。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默會知識通常是指非語言表達的音樂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些能力使得認知主體即便是在不懂任何音樂理論知識、不懂樂譜符號意義的情況下,依然可以自如地習得音樂知識和表演技能,從而實現音樂文化的傳承。[2]
默會知識對身體參與的強調,為民族音樂學家們提供了值得關注的理論視角。梅里亞姆認為,要理解音樂這一跨文化現象,研究身體產生音樂的過程、音樂表演者的肢體姿態以及聽眾的身體反應就顯得極為重要。[3]身體是人類一切知識的源泉,任何音樂的生成與傳播都離不開人的身體行為,如樂器演奏、歌唱等,都取決于不同的身體姿態和行為。這一現象,在傳統音樂的實踐行為中尤為明顯。如中國的戲曲藝術,講求的是“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唱腔音樂只是其中一部分。蕭梅認為,所謂“樂之象”,即聲音結構的表征,不僅僅具有聽覺的時間維度,它亦包括身體行為及其范疇的空間關系和文化含義。換句話說,形成了以身體行為為中心的實踐性音樂構成觀。因此,樂人操演音樂的身體實踐直接貫穿在音樂本體構成與本體建構中。[4]
民族音樂學者楊曉在《小黃侗寨“嘎老”傳承的考察與研究》一文中寫到:“作為普通音樂教育培養出來的產品,在田野考察的文化震撼中,她感受到了小黃侗歌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之間的巨大文化差異,甚至是一些根本性的概念區別:什么是音樂、為什么傳承音樂、傳承什么音樂、如何傳承音樂……”楊曉提出了自然習得模式和作為地方文化傳承的模式。其中自然習得模式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本身的實踐,使孩子們漸進習得傳統。[5]
默會知識不是完全由文字、樂譜或其它有形符號來精確表達的書面知識,而是在音樂表演實踐中通過身體行為來表達的知識,它以非主流的民間傳承方式如口傳心授來完成,通過學習者觀摩、參與、模仿和實踐等活動,以“默會”或“意會”的方式將這些知識內化到自己的身體行為和表演實踐中,在學習者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后,再以自己的方式重組和創作。[6]布萊金在研究非洲文達人的音樂和音樂習得行為基礎上提出,身體行為的參與、音樂與舞蹈之間的聯系,可以強化音樂表演以及音樂而創作所包含的結構概念和技巧。因此,他將音樂和舞蹈看成是測驗思維,確認自我和他人關系的一個重要內容。[7]
參考文獻:
[1]郁振華.人類知識的默會維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45-46.
[2]尚建科.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課程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122-123.
[3]Merriam,Alan P.Anthropology ofMusic. Illinois:Northwest University Press,1964:114
[4]蕭梅.“樂”蘊于身——中國傳統音樂的實踐觀[J].人民音樂,2008(5).
[5]管建華.普通學校音樂學科教育學與音樂現象學教育學[J].中國音樂,2006(1).
[6]尚建科.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課程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126-127.
[7]劉詠蓮.音樂人類學視野下的音樂教育——約翰.布萊金思想研究[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