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林
【摘 要】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需努力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教給學生汲取“養料”的方法,為其奠定一定的習作基礎,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習作的信心及勇氣,這樣才能使他們熱愛習作,感到習作是一種樂趣,進而提高其自主習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作文稿;教育方法;自信心;興趣
在以往的作文教學中,我們常常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便導致作文教學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的怪圈:我們的作文教學脫離了學生的實際,造成學生自己真正想說的話找不到語言來表達,不想說的卻能說得出來的怪現象。如此一來,學生自然對作文興味索然。我在進行習作教學時,從各方面入手,以消除學生對作文的畏懼,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習作能力。
一、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
小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即使有好的素材也未必能捕捉到,往往面對作文題目而下筆無言。因此,教師應該指導學生留心觀察和分析周圍的事物,提高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并通過多種感觀從生活實踐和廣泛的閱讀中獲取信息,積累寫作材料。學生積累了豐富的作文材料,有物可寫,有事可敘,有人可贊,有情可抒,自然會喜歡上作文。
1.從生活實踐中積累素材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之不盡。”所以,教師有必要指導學生積極實踐,豐富生活,感受生活。首先,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開展多種放松健心的活動,這無疑能給他們提供寫話的素材。如帶領學生去秋游,學生盡情地玩、盡情地笑,到課堂上,讓學生回憶:秋游中,你玩得開心嗎?玩什么使你最開心?學生滔滔不絕地說著,仿佛還沉浸在秋游的快樂中。其次,帶領學生走向社會,參觀工廠,走進農家,訪問各界人士。還可以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校內外活動,如栽花種草,清掃白色垃圾,舉辦主題班隊會,當一日小交警,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為貧困山區的小朋友捐款捐物等。這樣,既能給學生一定的題材,使學生有話可寫,不記流水賬,又結合課堂教學有效訓練了學生的習作能力。
2.從廣泛閱讀中汲取營養
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充分說明了讀書對寫作的重要作用。如果說豐富學生的校內外生活解決了寫作的內容,那么,廣泛的閱讀則是學生汲取寫作營養的重要渠道。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通過大量的閱讀豐富詞匯,使學生獲得間接知識經驗,為習作積累必要的語言材料和寫作技巧。一是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兒童讀物,如《洋蔥頭歷險記》《稻草人》《魯濱遜漂流記》《小鯉魚跳龍門》等,讓學生遨游于書海,在生動曲折的情節中找到樂趣。二是通過影視媒體開闊學生的視野,如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少兒節目、《動物世界》等,以達到陶冶心靈、啟迪思想、豐富情感的目的。三是鼓勵學生堅持不懈地進行讀書積累,引導他們從課內外閱讀中摘錄材料,寫讀書筆記,讀背誦佳句、優秀片段、精彩的細節描寫,以豐富他們語言材料的倉庫。
二、指導學生剖析作文范例
在指導課上加強對作文范例的剖析能使學生有所收獲。對作文范例的剖析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展示出色作文,明確好作文的標準
在指導課上,簡要復習作文要求之后,展示出色作文范例,對照要求,讓學生討論:這篇文章是否符合這次習作的要求?你認為哪里寫得好?從分析中使學生明白好作文的標準和自己要努力的方向。
2.分析作文病例,明確病因
在作文指導課上分析作文病例要比展示出色作文更重要,通過讓學生閱讀、分析、討論作文中的病例,使他們認識到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并思考如何修改,同時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加強作文范例剖析,學生的作文質量一定會大幅度提高。
三、引導學生進行生活實踐
實踐是情感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觀察實踐,認識生活,才能解決作文的源頭問題。例如,寫一個勞動場面的作文,首先必須鼓勵學生參加各種勞動鍛煉。只有經常參加勞動,才能對勞動的艱辛有所認識,對勞動成果的甘甜有所體驗,對勞動的快樂有所感受,文章的內容才會真實、充分,且有真情實感。如果平常沒有參加勞動,則只能三言兩語寫自我服務勞動,或者從有限的幾次衛生大掃除中去搜索枯腸,無法寫出飽含激情的好作文。作文同生活的關系是密切的,所以我們要引導學生走生活作文的道路,克服作文教學脫離生活、脫離學生實際的弊病,把各種實踐活動引進作文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訪問、旅游、搞科技小制作和小實驗,參加各種實踐活動等,進而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培養學生作文的情感。
1.引導學生編撰自己的“作文集”
這幾年我所教過的班,學生都有至少一本“自家出版社”出版的“優秀作文集”,這些作文集封面設計精美,里面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寫人的、記事的、寫景的、狀物的……應有盡有。這些作文有學生從報刊上裁剪的,從老師、同學那里轉抄的,從網絡下載的,還有從自己習作中挑選出來的“得意之作”……由于對編撰自己的作文集感興趣,同學們興致很高。
2.放手讓學生寫特色日記
我沒有把日記當作一種普通的課外語文作業對待,而是把日記本當作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通過談日記達到師生心靈相通、相互理解。我引導學生把日記本當朋友,有高興事與它同享,有煩惱事向它傾訴;我建議學生把晚上做的有趣的夢寫在日記本中,把讀完文章的感受記在日記本里,還可以寫想象日記、繪畫日記、摘抄日記……實踐證明,寫這樣的特色日記學生喜歡,對習作的興趣也日漸濃厚。
四、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動態評閱
《新課標》要求教學評價不僅要有甄別與篩選的功能,還應能促進學生發展。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要我們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獨立體驗與感受,結合自己的實踐,筆者認為當前習作評價應注意以下三點。
1.分層而評,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翻開一個班的作文本便可發現,得“優”的老是那幾個學生,得“中”甚至“差”的總是跳不出“中”與“差”的圈。因此,在實踐中我采取了分層而評的策略,以增強各層次學生的習作自信心,讓他們每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1)面對全體學生分層而定,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不同的評定標準。(2)對同一個學生的要求則循序漸進,如我對一個習作后進生最初優的標準是:頂格不寫逗號、句號、問號等標點符號,接下去得優的標準是:“要分段”……這樣逐步提高,一步步將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2.指導性批閱,促進學生再發展
最普遍是通過批注指導學生再修、再提高,這就要求我們的批注面對學生,且要具有指導性與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語句通順”之類的套話,學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發學生思考與行動的評語早就該銷聲匿跡了。教師可面批,當面指導;也可以對典型習作進行集中點評。
在作文訓練中,當學生有了一定的習作基礎和創作熱情后,教師可鼓勵學生向《小學生閱讀報》《小學生作文報》投稿并積極參加各種征文活動。讓學生的文章在報刊上發表,在各種征文活動中獲獎,得到了有關人士的肯定和贊揚。使他們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習作的信心及勇氣,使他們熱愛習作,讓他們感受到習作是一種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習作能力。
第斯多惠說:“教學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鄙朴诒憩F是小學生的天性,感受成功則是他們不眠的創作動力。所以,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喚醒和鼓舞學生的創作熱情,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自覺不自覺地全身心暢游于寫作的海洋。
【參考文獻】
[1]徐芳.淺談農村小學作文教學的現狀及改善措施[J].寫作(下旬刊),2016(12)
[2]黃先政,陳維亞.小學作文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化解方法[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