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個人在聲樂方面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或者經受失敗,除了和他的先天條件有關之外,還和他的啟蒙教師有著重大的關系。這就要求啟蒙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從一開始就要保證歌唱方法的正確性,這對學生在聲樂方面的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啟蒙 聲樂教學 重要性
一個人的成長伴隨著無數個第一次,正是由這些無數的第一次,讓孩子逐漸地認識了這個社會。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被周圍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行為習慣,言行舉止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
一、研究背景與現狀
筆者作為有著20年教學經驗的一名大學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經常遇到存在各種各樣問題的學生,在和他們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筆者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一個啟蒙教師的重要性。
作為大學聲樂教師,如何使學生快速地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使聲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們的重要責任。教師在教授學生歌唱方法,提高其歌唱水平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理解一個聲樂啟蒙教師的重要性,以便當他們走上聲樂教師的工作崗位時,能夠更好地進行聲樂教學。
二、不斷地學習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以便更好地教學
作為一名從事聲樂教學的大學教師,首先自己要具備較高的演唱水平,否則就不能更好地教授學生,尤其是初學聲樂的學生。
一個從未學過聲樂的學生就像一張白紙,會基本依照你的教授方式學習聲樂。由于其從未接觸過聲樂的學習,最初更多的是模仿教師在歌唱狀態下的發聲,如果啟蒙教師方法正確,他們在模仿的過程中則事半功倍,進步的很快;如果啟蒙教師本身的發聲方式就存在著一些問題,學生一旦模仿,再經過很長時間的練習,則會養成很難再改掉的毛病。不論是正確的發聲方法還是錯誤的發聲方法,學生會在練習中習慣成自然。因此,對于存在錯誤發聲方法的學生,即使以后再遇到一個好教師,想改掉自身的毛病也會很難,有的學生甚至一輩子都會帶著啟蒙教師帶給他的發聲問題,終生無法體會正確的歌唱方法是一種什么感覺。
筆者以自身為例。高中時,筆者剛接觸聲樂,對科學的發聲方法一無所知,教師怎么教,筆者就怎么學。由于聲樂的學習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一開始更多是去模仿,去感覺。筆者的啟蒙教師從不給筆者講明喉結發聲的問題,并且啟蒙教師的喉結也是不穩定的。筆者在當時自我感覺,只要模仿教師模仿的像就是高水平了,并在模仿得像的同時得到了教師的夸獎以及同學的羨慕。后來筆者幸運地考上了山東師范大學,卻在大學的第一次聲樂課上受到了教師的沉重打擊,其否定了筆者的發聲方法,認為筆者在演唱時喉結都是提的,如果不改變就意味著筆者永遠不可能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為此筆者咨詢過很多聲樂教師,查閱了大量的聲樂書籍,最終證實了教師說法的正確性。筆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達到了喉結的穩定,但是高音卻不再能唱上去,聲樂成績落在了班級的后幾名,頓感高中三年時光的浪費,一切都從頭開始。直到大三,筆者才逐漸改掉了從前存在的問題,在班級中追上了演唱水平。筆者能夠改掉自身的毛病,是幸運的,但班級里還有和筆者存在一樣問題的同學,其直到畢業,從工作到現在還是沒有改掉自身的毛病。
自身的經歷讓筆者越來越認識到聲樂啟蒙教師的重要性,其甚至能夠決定一個學生的前途發展。在筆者的教學生涯里也經常遇見這樣問題的學生。筆者曾經教過一個條件很好的學生,雖然只給他上過兩節課,但對他的印象是條件非常好,喉結穩定,沒什么毛病。可惜由于各種原因,兩節課的短暫時光不足以使其養成良好的發聲習慣。他在跟隨其他老師學習聲樂的一年之后,又再次回到筆者這里學習,當他開口歌唱時,原來那個喉結穩定、聲音洪亮的感覺蕩然無存了,喉結提得很厲害。筆者問他:一開始不是很穩定嗎。他答道:這之前的聲樂學習中,教師從不提醒他注意穩定喉結的事情。他簡單的模仿教師的發聲,并得到了夸獎,其教師對他很滿意。因為其教師自己也提喉,所以在再一次教他的時候,筆者雖然費了很大的力氣改他的毛病,但是最后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由于給他改毛病的時間不多,在當時距離考藝考的時間還有一個月,其一年的毛病已經習慣成自然,根深蒂固,很難在短時間內改掉,因此筆者能做的就是告訴他,在考上大學后繼續努力改掉其自身的毛病。許多年過去后,學生大學畢業。當筆者再一次見到學生時,其自身的毛病仍舊沒有得到改善,因此筆者很自責,若是當年能夠繼續教授他正確的演唱發聲,可能結果就不是如此。
三、結語
學生學習聲樂的過程,就是學習人聲這個“樂器”的塑造過程。這個“樂器”制造的好壞除了和學生自身條件有密切的關系外,還與從事聲樂教學的每一位教師息息相關。一個良好的發聲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好的啟蒙教師孜孜不倦地對學生細心培育。這就要求每一個從事聲樂教學的教師,為了更好地教學,要抱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不斷地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教學水平。為培養更多優秀合格的演唱人才而努力,為培養聲樂人才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簡介:施洋,男,碩士研究生,濰坊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