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青燕
摘 要: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能促使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積極的合作者,有效地引導孩子的健康成長。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中小學家校溝通的方式出現了新趨勢、新模式。班級微信公眾號平臺作為一種新型的家校溝通陣地,充分解決了傳統家校溝通模式的短板,使得家校溝通更加常態化、生動化、互動化。
關鍵詞:班級微信公眾號;家校溝通;常態化;生動化;互動化
一、飛入尋常百姓家——班級微信公眾號的緣起
在智能手機普及、微信愈來愈貼近生活的“微時代”背景下,微信公眾號以其便捷、豐富、樂享的特征,迅速成為了“小群體”互相交流的重要模式?!皰叽a關注”已不知從什么時候起“飛入了尋常百姓家”?,F今利用微信公眾號構建家校溝通新模式,在學校層面已經較為普及。同時,把它作為促進家校溝通合作的一種平臺,發揮其優勢,賦予這些優勢以教育作用讓諸多先行先試的學校嘗到了甜頭。但在班級開設微信公眾號的并不普遍,更何況是基于農村小學的班集體。立足于滿足學生成長、促進家庭和諧、拓寬學校教育的層面,筆者在三年前新生班將要成立時,大膽地做出了嘗試。新生入學第一天,家長紛紛關注班級微信公眾號,一個嶄新的家校溝通平臺正式成立。
二、家校溝通顯魅力——班級微信公眾號的運用
有人說,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和諧一致的教育。作為一名班主任,必須利用多方平臺來開辟一條快樂的、和諧的、富有魅力的家校通道,以便于雙方更加順暢地合作交流。結合班主任日常管理實踐,探討公眾號在家校溝通方面的運用?;诎嗉墝嶋H情況,暫且對其運用實效做以下三個方面的論述。
(一)家校溝通常態化
傳統的家校溝通模式諸如家長會、家訪、電話聯系等有著頻率低、片面性、隨意性等弊端。班級公眾號的運行,讓老師、家長著實有效地聯系,讓家庭和學校高效地合作共建,即形成長期有效的機制和健全的聯系制度,促成家校溝通的常態化。
筆者在公眾號菜單中設置了“每周播報”、“家校共育”、“班級動態”、“佳作欣賞”、“班級榜樣”等固定欄目。每個欄目的及時更新與持續,保證家校溝通的實效性和時效性。
全民手機大普及,微信溝通無死角。班級微信公眾號,又因固定板塊、永久保存的優勢,恰好是其他溝通模式的延伸和補充。它既是家校溝通的長效性渠道,也是家校共同見證孩子成長過程的最好的記錄冊。班級微信公眾號下的家校溝通,保證了其穩定性和長效性。
(二)家校溝通生動化
如果家校雙方總是集中開會、電話聯系、微信發照片,溝通顯得無趣和死板。班級微信公眾號。它具備多圖文框架、鏈接、語音、視頻等強大功能,為實現更多溝通模式提供了可能。
微信公眾號上自建圖文編輯模式是非常好的呈現方式。圖文并茂,溝通更輕松。每當班級和學校開展活動時,可以用手機拍下學生活動的視頻和照片,配上說明文字。不是每天隨意發送,而是經過精心編排。比如入隊儀式、運動會等可做單篇特別推送,其他的就納入《每周播報》的內容,經過精心梳理,加以工整對稱、富有誘惑力的標題,形成豐富的多單元圖文信息。通過多途徑展示班級的活力與文化,把現實的校園生活與虛擬世界相結合,創建“數字化”班級。這樣家長通過微信平臺就能夠一睹孩子在學校、在課堂的鮮活靈動的表現。
班級公眾號不是優秀孩子獨霸的樂園。它更應該考慮到全員兼顧。微信不僅解決了家長“視察”需求的矛盾,更增強了家長參與班級管理的透明度,使班級管理形成了和諧、輕松、融洽的家校氛圍。
(三)家校溝通互動化
“權威式”的班主任居高臨下,“嘮叨式”的班主任總開批斗會。“任務式”的班主任一言談完畢便曲終人散了。單一性、片面性的家校溝通成了不少家長恐懼、委屈、無奈的參與。只有讓家校雙方互動起來,才能達到溝通的效果。
通過班級微信公眾號,家長分享著孩子成功的喜悅。欣喜孩子成長的同時,也會觸摸到老師們對工作的努力與奮進,感受到老師對孩子的愛心與引領,見證著老師那一份對教育的熱愛和執著!文字是有溫度的,照片也是有溫度的,班級公眾號溫暖著家長、老師和學生的心房。家長對學校教育就更加支持,對老師也越發信任了,家校彼此的心貼得更緊了。
公眾平臺的無形參與其實是在無形交流,簡單交流成為共同學習。家長與家長可以交流學習,老師給予家長及時解惑答疑。在學習中,彼此的觀念得到更新,思維火花得到碰撞,教育方法得到交融,就會及時對自己家庭教育的習慣、方法等做出調整,實現家庭模仿的正遷移。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凹议L提升走在前,家庭教育就不難。”
三、想說愛你不容易——班級微信公眾號的思考
借助這個平臺進行家校溝通存在哪些缺憾點?如何保障孩子們的個人隱私安全?班主任該如何處理班級微信公眾號帶來的重負?筆者希望能與更多的教師、家長、學生合作,真正發揮微信公眾號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優勢。當然這種溝通模式也不能喧賓奪主。
作為一種方興未艾的新興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這種創新方式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借助這種家校溝通模式,縮短了家校之間的距離,架起家校之間溝通的連心橋,形成了家校的合力。我們欣喜于其在家校溝通中的妙用、成效和收獲,探索微信公眾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高效的、廣泛的、合理的運用。讓我們在“微時代”共同分享孩子的喜怒哀樂,讓我們在家校的“微聯系”使家校共育更有效、更有價值、更富有生機,共創家校共育的美好局面。
參考文獻:
[1]張紅梅.基于微信平臺下的班級管理初探[J].文學教育(下),2018(05):176-177.
[2]陳富忠.基于微信平臺的家校合作模式研究[J].學周刊,2018(1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