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傳偉
摘 要: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時代高校應加快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毫不動搖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以銅仁幼兒師專基層黨的建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為案例,為相關高校基層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合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黨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一、高校黨的建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全面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體現
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工作,多次強調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抓好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保證黨的領導在高校工作中全面發揮作用。
(二)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這時期的大學生具有精力充沛、思維敏捷、開拓進取的精神,但他們也有自身成長過程中固有的弱點。因此,為幫助大學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盡快地成長、成熟起來,高校必須創新基層黨組織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把基層黨建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讓當代大學生通過參與黨組織活動、校園文化藝術節、社會實踐活動等各種形式學習各種文化知識和革命傳統文化,感受黨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三)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創新
高校基層黨的建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可實施性較強、教育方法直觀、教育內容符合時代要求等特點,這些特點為增強師生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創造了條件。因此,高校構建黨建思政一體化育人新模式,能不斷提升思政教育親和力,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高校各項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二、高校基層黨的建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模式
(一)以紅色文化教育為突破口,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具有豐富的政治、思想、歷史和文化內涵,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影響力,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銅仁幼兒師專以壯麗黔東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為主線,先后在銅仁本地的周逸群烈士故居、歐百川故居、紅二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館建立了紅色教育基地,并定期組織師生到基地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利用“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一二·九”運動紀念日等活動,開展“紅色詩文”誦讀、黔東紅色文化講座、紅色文化匯演等活動;利用在業余黨校、業余團校中開設“紅色文化”講座、播放“紅色影片”,集中宣傳黨的光輝歷史尤其是黔東歷史文化。
(二)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切入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
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是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標準、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銅仁幼兒師專不斷強化大美中華傳統文化、壯麗黔東紅色文化、多彩貴州民族文化、桃源銅仁生態文化和清風校園廉政文化這“5種文化”的教化功能,讓師生在文化熏陶中擁有世界眼光、國家情懷、地域認同。一是注重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豐富內涵。將王陽明文化作為學校的主線,在校內組建了陽明文化研究團隊。成立了“李渭教育思想研究院”,修建了傳統文化載體“為仁書院”、“為仁閣”、“李渭亭”。二是堅持將民族民間文化融入課堂教學。以多彩貴州民族文化為主線,充分利用學校土家花燈文化傳承基地、黔東民族民間舞蹈傳承基地、中國土家花燈之鄉傳承示范基地、蕭笛制作與實訓基地、民族民間剪紙文化藝術名師工作室等,把本土文化的精髓引入校園、寫入校本教材、融入課堂教學等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三)以打造清風校園廉政文化,加強師范生廉潔教育
全面開展大學生廉潔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廉潔意識,對促進基層黨建工作、加強和諧校園建設具有重要作用。銅仁幼兒師專在積極提煉、傳承地方文化的同時,大力挖掘廉政文化素材,將廉政文化作為學校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先后建立了廉政文化長廊和黨員活動室,展示學校師生的廉潔修身教育成果,積極營造積極向上、陽光和諧的校園氛圍,使教育具有強烈的視覺震撼力和教育說服力;充分利用人文歷史資源、廉政主題教育資源等,開展革命傳統、正面示范和所蘊含反腐倡廉精神內涵教育,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師范生廉潔教育讀本》供學生學習,把本土廉政文化課程融入課堂教學,切實加強師范生廉潔教育。
(四)以創新黨建模式為契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加強高校黨建模式創新對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銅仁幼兒師專積極創新黨建工作模式,以“五個融入”,創新黨建模式,即把黨建工作融入到“3+3”幼專建設“大學生三下鄉”等品牌活動中,不斷探索創新符合自身實際、吸引黨員興趣、方便黨員參與的活動載體;融入到全省、全市脫貧攻堅的偉大戰斗中,讓師生在親參與、感知脫貧攻堅中增進認同、錘煉黨性;融入到綜合課、專業課等師生日常學習生活中,豐富學生的課堂教學活動;融入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認識國情省情市情,樹立對人民的情感、對社會的責任、對黨和國家的忠誠;融入到全省大數據和信息化戰略行動中,不斷推動黨建工作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有效整合網上教育教學資。
(五)以實施黨建幫扶,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銅仁幼兒師專積極履行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能,以“獻身教育、回報山鄉”的辦學精神,鼓勵支持全校師生深入基層開展教育“脫貧攻堅”。一是加強對學生的教育與幫扶。啟動實施黨建育人“十個一”工程,即建立一個陣地,樹立一個典型,聯系一個班級,發展一批黨員,上好一次黨課,組織一次活動,開展一次講座,閱讀一本書籍,聯系一個寢室,幫助一名學生,切實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二是深入實施“民心黨建”幫扶工程。每年選派教師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困難慰問、文化進村等駐村開展黨建幫扶工作。通過“125學前教育發展協同創新計劃”以及“大學生三下鄉”等諸多方式,每年培訓幼兒園、小學教師1100余人,以自我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高校基層黨的建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價值
(一)有利于加強師資及黨務工作隊伍建設
高校基層黨的建設是針對高校黨員教師、學生以及非黨員師生的思想、作風和先進性的相關建設,教師在參與各類黨建活動的過程中,吸取純正、積極、高尚的思想理念,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和專業水平;有利于大力培育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輔導員、德育工作者等先進典型,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引導廣大教師弘揚優良教風,強化教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從而深入課堂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二)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養
高校把基層黨的建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是努力打造“六有青年”,推進“四有”好老師標準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利用日常教學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黨團工作和學生會工作、社會實踐課、紅色文化教育等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手段,加強學生思想品質、道德品質和法制教育,培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
高校在人才培養的活動中,將黨的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深入挖掘區域歷史與文化資源,總結提煉學校價值理念,進一步增強校園文化對師生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的藝術節、體育節等校園文化活動,努力營造平等友愛、融洽和諧、團結合作的良好風尚和濃厚的學校文化氛圍,使學生從參與表演和觀看表演的活動中收獲豐富的文化知識,形成樂教樂學的校風,快樂工作、成就事業的教風,快樂學習、成就夢想的學風。
新時代高校將黨的基層黨建活動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根本要求,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是推進高校科學發展和內涵提升的內在需要,是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必然選擇,應引起各級各類學校的重視。
參考文獻:
[1]丁琳.用新媒體為黨建提供新動力[J].《黨建文匯》.2016(9):34.
[2]劉國庚.高校德育應重視大學生人格培養[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6).
[3]劉永濤李悅.新時代推進紅色教育的價值及對策[J].法制與社會.2019(9).
[4]李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J].中國培訓.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