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夢想是人類心中始終不滅的明燈。改革開放、一帶一路,世界各國人民正在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溝通與協作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而翻譯理論與實踐正是保證這種溝通與協作關系持續下去之橋梁。本文將結合翻譯理論的內容,闡述與剖析其與實踐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
【關鍵詞】翻譯理論;實踐;關系
【作者簡介】夏甜,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
一、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我國翻譯起于東漢至宋代的佛經翻譯,那個時期的翻譯可理解為“直譯”,更形象的可理解為“死譯”,直到支謙突破“直譯”的界限,將文學藝術融入翻譯當中,再到后來的鳩摩羅什才慢慢開始提倡“意譯”。五四運動后,我國的翻譯學掀開了新的篇章,從此踏上了現代翻譯的漫長征程,人們逐漸開始注重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結合。
翻譯理論在我國學者們和愛好者們無數次碰壁與日夜探究中不斷發展,不斷完善并逐漸形成教學體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翻譯活動已不僅僅是一種學習與交流的基本工具,歷史和時代的發展賦予了它更加重要的地位與使命。翻譯活動為我國乃至全球的溝通發展,互動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然,在我國仍然缺乏高度統一且被大眾所認可的翻譯理論體系譯學,有些專家、學者一味講究翻譯的深度、全度,忽視了現代翻譯的目的和意義。
二、翻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高水平的翻譯從來不是一蹴而就,讓目標語讀者像聽到、看到母語般的譯文,獲得源語表達者真正想闡述的目的和信息才是翻譯最終的意義所在。這一切需要翻譯理論、技巧以及方法的支持與約束,也需要實踐活動提供的“養分”,使翻譯內容變得飽滿、貼切,使其成為連接源語者與讀者、聽者之間的紐帶。
1.翻譯理論與實踐的主導關系。辭海一書里對翻譯理論給予的解釋是:翻譯理論出現的一個主要意義就是其可以對人們自身行為進行指導。理論是概念以及原理上的主要體系;是相對系統化的理性認知。科學的相關理論是從人們一直以來的實踐經驗中去進行總結產生的,同時又經過了實踐的檢驗才被大眾所認可,其對于事物的本質以及規律是一種具體與準確的表達。這樣看來,翻譯理論較為科學、系統,對于實踐而言是一位很好的領導者,為實踐構建框架,劃定范圍,仿佛翻譯都變得簡單直白了。然而,當理論成為純正的主導者時,譯文就容易變的索然無味,仿佛失去了源語本身的秩序與意義。同樣,當實踐成為純正的主導者時,譯文就容易失去邊際的束縛,顯得浮夸空洞。所以,根據不同環境、條件以及現實情況的變化,理論與實踐的主導地位應是相互轉換和變化的。這樣就使得翻譯理論與實踐形成了兩個獨立的個體,兼具主導與輔助的雙能力,隨著翻譯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使其在翻譯過程中發揮其自身最大的功能。
2.翻譯理論與實踐的依附關系。雖然翻譯理論與實踐有著各自獨立的功能,但想要獲得最完美的譯文還需兩者相互支撐。翻譯理論對翻譯有著指導、分類、制約等作用,實踐則豐富和充實翻譯語言,為其提供文化、歷史、情感等支持。一位優秀的翻譯家需要不斷地學習,獲取多元化信息,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加強語言邏輯,借鑒好的思維方法,豐富內心,用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根據不同的場合與環境提供盡量完美的譯文。這就好比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僅要獲得專業機構的嘉獎,最重要的是要獲得大眾的喜愛和認可,好的譯文亦是如此。翻譯即讓讀者、聽者從不認識、不熟悉的語言、文字中獲得信息和知識。獲得信息和知識的第一步是“懂”,目標語者在讀懂、聽懂的基礎上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翻譯給人們帶來的幫助與收獲。那么,如何使讀者、聽者讀懂、聽懂呢?純理論性的翻譯不生動,不平易近人,有了深度卻難以理解;純靠實踐經驗翻譯的語言文字又缺乏嚴謹性,容易偏離軌道。綜上,脫離理論注重實踐,抑或重視理論忽視實踐都是不可行的,兩者應互為指導,相互依附,才能使譯文達到最理想的狀態,讓讀者與聽者獲得到最完美的釋義,了解源語者的初衷。
三、翻譯理論與實踐的融合
1.理解偏差帶來的影響。任何一種理論都應尊崇源語者的意愿、翻譯者的理解和目標語者的感受。在做翻譯工作之前,如果翻譯者不能準確地了解源語,譯文就會容易出現歧義,甚至出現不可挽回的錯誤,使目標語者產生誤解。我國某外部交部長曾在一次公開記者會上發言時指出“印度的軍隊都得老老實實地退出去”,其指向的是印度軍隊進駐中國洞朗地區的事件。有些翻譯者則將“老老實實地”曲解為“誠實地”。然而源語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卻是“毫無商量余地的”“必須的”。顯然翻譯者用到的“HONESTLY”是不準確的。
2.融合是為了更完美的譯文。筆者認為俗語、俚語的翻譯是考驗翻譯者理論和實踐結合最有效的方法。再正確無誤的理論性直譯也無法讓目標語者明白俗語、俚語的真正含義。同一國家不同省市或地區之間的不同俗語、俚語都無法讓人與人之間獲得最準確地溝通,更不要說各國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帶來的理解偏差。但是,如果翻譯者足夠細心,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就不難發現,不論是各國之間抑或省市地區不同卻都擁有各自的俗語、俚語,這些豐富有趣的語言文化中又存在著共通性。我們經常會說到一句話“說曹操曹操就到”,直譯出來的意思很難讓國外目標語者明白其源語的真正含義。那么我們不妨來找找外語中是否有相似對等的說法。筆者記得外語中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一提到羅馬,皇帝就現身”,其含義與“說曹操曹操就到”不謀而合,若用此相似之句來作為譯文,不僅能夠讓譯文本身變得生動有趣且能夠使目標語者獲得最準確的信息。但是,當翻譯者無法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說法來進行翻譯時該如何準確地表達源語的含義呢?讓我們來看這句外文“?L actúa como Petro entróen su casa”。如果我們將其直譯出來是沒有問題的“就像彼得回到自己家一樣”,但作為國人的我們很難去理解這句譯文想要表達的含義,筆者也嘗試從漢語中尋找相似的俗語去匹配卻一無所獲。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用補充解釋進一步完善譯文,將源語“?L actúa como Petro entróen su casa”翻譯為“就像彼得回到自己家一樣,可以隨心所欲了”。如此,源語的意思就再明白不過了。讓我們再來舉個簡單的例子“Le cae como el anillo al dedo”,這也是一句無法尋找出相似俗語的句子,我們將其直譯為“正好像戒指套在手指上一樣”并在句末加上補充翻譯“恰如其分”,源語者想表達的含義就真實地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3.選擇與感知。翻譯理論和實踐如何結合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翻譯界進行討論的重點。翻譯當前的實踐發展形勢主要是用理論性的知識以及內容來當成基礎性的指導,所以在進行翻譯教學的時候需要接受理論性知識的客觀存在,同時把人們累計的相關經驗與進行實踐的內容轉變成為理論從而促推進翻譯教學,使其能夠獲得持久發展。翻譯理論與實踐自身的完美結合是一個過程非常漫長并且十分復雜艱巨的任務。外國有一些學者精通很多國家的語言,同時也具備這長期的翻譯活動的經驗,他們在不斷地翻譯工作中進行積極的探索,并且逐步地建立了屬于自身發展的理論體系。例如,奈達所提出的關注“等效”的論點,就有相關的研究人員提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奈達就馬上對于之前所提出的論點去做出了修改和更正。而紐馬克最初的“意義翻譯”以及“交際翻譯”這兩個論點則在翻譯界被大家廣泛的使用并且獲得了共鳴和贊賞,《翻譯教科書》就是他十年來對于理論建設以及教學實踐過程中經驗和研究的一種總結,其為翻譯界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這些學者堅毅的探索精神以及十分端正的學者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筆者認為翻譯的理論教學里面需要盡可能地將以漢學教育作為主要的基本,然后將西方的教學作為輔助,在課堂上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將我國目前一些翻譯名家的主要成果去進行討論以及使用,當然所謂的名家也會在進行理論研究的時候產生很多理論矛盾的問題,這些還要求我們能夠對其有一種更為深入的認識和感知。對于一些國外翻譯學家的相關理論成果也要適當的有選擇性的學習及探究。
四、結束語
一位優秀的翻譯者是有心者,用正確系統的理論武裝自己;用豐富的實踐真知充實自己;讓翻譯理論與實踐完美地融合,詮釋出最完美的譯文。翻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并不僅僅是幾句話就能夠闡述清楚的,每個人對其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時代在前進,世界在發展,我們應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總結前人的經驗,取精華、去糟粕,找出新的思路,為理論體系以供支持,共同支撐翻譯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鈞.翻譯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中國翻譯,2012(01).
[2]黃振定.翻譯理論與實踐的辨證關系[J].上??萍挤g,2003(01).
[3]穆雷,鄒兵.翻譯的定義及理論研究:現狀、問題與思考[J].中國翻譯,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