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乾玉
摘 ? ?要: 教育是強國之本,教師是立教之本,教師的使命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要有德行修養,立德方能樹人。本文論述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融合自己的學識和修養、傾注對學生的愛、體現家國情懷。
關鍵詞: 立德樹人 ? ?教師 ? ?使命
一、問題的提出
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教育家、思想家都強調通過對人的德化以保證教育方向和性質。如《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大上有立德,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孔穎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指出:“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圣德立于上代,惠澤被于無窮。”“樹人”出自《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荀子·修身》說:“以善先仁者謂之教。”《學記》曰:“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也。”宋代朱熹說:“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也。”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沽名釣譽,記憶章句,而是修身養性。明代王陽明認為教育之旨歸乃“修己治人,而成大人之德業”。
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到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報告乃至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一再明確要“堅持立德樹人”,指明教育旨在培養人。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教育是強國之本,教育需要教師。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師的使命是培養人——培養“肩負起民族復興時代重任的人”。
漢語詞匯中的“使命”指出使的人領受的任務和應負的責任。馬克思說:“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1]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說:“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社會學家潘光旦認為:“教育的理想是發展整個的人格。”[2]教育為了人,著眼于人的未來,必須把學生當“人”,一切從人出發,把學生看作有價值、有尊嚴、有個性和自主性的主體。通過教育,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教師只有理解教育的使命和目的才能扭轉工具性與功利性的教育觀念,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擔責。意味著教育關切“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即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3]“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教育決定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教育立德樹人。立德樹人是教師的使命。師者何以立德樹人?要把學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就應當是什么人。
二、教師做什么樣的人
(一)做“有學識”的人,當學問之師。
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教師首先得“有學識”。當今時代,國際競爭實質是人才和知識競爭,現代人需要豐富的知識。教師因此在學校通過傳遞知識促進學生發展。“知識是屬于人的一種對象性的具有客觀內容的意識形態”[4],知識論以人生作為認識對象,獲得關于人的知識,未必理解人的價值。倘教師僅僅傳承知識,做知識的搬運工,教育就不能為人類美好發展做出積極貢獻。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師除了教學生求真,還要擔負教學生做人的責任;學生除了讀書求知識,還要學習人生之道。赫舍爾說:“我們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我們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5]教師的全部工作在于引導人理解、創造人的價值。教師非教書的機器,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和考試的機器。教師樹人必得以“有學識”為基礎和前提。因此,教師首先要“有學識”,做學問之師。
(二)做“有信仰”的人,有理想信念。
“信仰是知識和實踐行為的中間環節,不單純是知識,充滿人的意志、感情和愿望”[6],信仰“是一個人的基本態度,是他全部體驗中的性格特征,信仰使人毫無幻想地面對現實,并依靠信仰而生活”[7]。對黨的教育事業有堅定的信仰,才能“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教師有理想信念才能用自己的理想點燃學生的理想,用自己的信仰影響學生的信仰。對黨的教育事業的信仰還原到教師的教育生活中則轉變為對學生的愛。“教育植根于愛”。教師深信只有愛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地培養肩負起民族復興時代重任的人。因此,在其教育生活中,他用教育之愛開啟學生的心扉,激勵學生奮進。正是對學生的愛和欣賞成為師生情感相融的觸點,使自己與學生共同成長為一個“肩負起民族復興時代重任的人”。
(三)做“有情懷”的人,有仁愛之心。
情懷,《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含有某種感情的心境”。有心情、情趣、胸懷及情致等含義。教師要做“有情懷”的人。一是有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是對自己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體現,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心理密碼。這情懷恰如艾青在詩里的訴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杜甫“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對家的眷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林則徐的擔當;秋瑾“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是其報國之志;“振興中華”“天下為公”是孫中山先生的情懷;“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毛澤東對歷史的叩問。國難當頭,家國生死存亡之際,前輩們勇擔責任,尋求民族未來之路。時至今日,每一個炎黃子孫無不希望祖國強大,憧憬生活美滿。教師要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擁有“家國情懷”,才能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將這種文化心理密碼代代相傳,凝聚成巋然不倒的中華民族精神。二是有教育情懷、有生活情趣。教育情懷是一種持久、深沉、難以割舍的教育情感,這種情感源于教師深信“愛是教育的先機”,因此他用心研讀學生、尊重學生、熱情關注學生并時時保有童心,他不會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他會把每一堂課都當成師生共度的獨特的生命成長旅程,是一種生命成長的渴求。他是教育的“信徒”,無論現實如何喧囂,始終對教育抱以滿腔的熱情,做教育的守望者。若教師除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外,對其他事物毫無興趣,或許是個稱職的學科教師,但對學生的影響力不會太大。正如帕克·帕爾默在《教學勇氣》中所言:“(你)留在學生內心的一定是關懷和愛,學生或許記不住當年你曾教給他的知識,但你對他的關懷和愛,卻讓他刻骨銘心。”
如何成為有學問、有信仰、有情懷的人?
一是學而不厭,終身成長——業精善學。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力在于淵博的學識。淵博的學識是教師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根本保證。“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滋養它。教師時常要讀書,平時積累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8]。教師的知識儲備越豐厚,學養越深厚,視野愈廣闊,科學素養、人文素養愈全面,教學效果就愈好,對學生的影響力就越大。
當今,人類已進入AI時代,教師若不學習,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不過,目前AI再強大,只能回應已知,難以應對未知;它能辨識是與非,但沒有價值觀、榮譽感,更沒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它不具有人類特有的心理和情感,沒有“人味”,這是真正的教育不可或缺的。因此,AI時代,一名教師還能站在三尺講臺上靠的是“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第斯多惠)。這是AI不具有而教師具有的優勢。因此,教師要“志于學”“精于學”“恒于學”。將“學”作為生命的常態,以“學”分享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以開放進取的態度不斷學習、終身學習。
二是心中有信仰,教育有力量——立德垂范,敬業愛生。對黨的教育事業有堅定的信仰,才會對學生充滿愛心、信心和耐心。因為愛是無條件地給予[9]。愛蘊含責任、給予、尊重、欣賞等積極的人性因素;愛引導“我”認識自我并守護自己的靈魂,更為了愛護學生的心靈;愛建構“我”和學生的心靈聯系,使師生對彼此心靈溝通充滿內在的渴求。在充滿教育愛的工作中,教師會看到自己熱誠付出帶來的學生積極反饋,從中體驗到付出和給予的欣慰。因為“愛的本質是為某種東西付出‘勞動及‘使某種東西成長”[10]。教師工作的對象是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識等正在形成中的獨特生命個體,個體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識等只能喚醒、點燃和影響。“人,只能自己改變自身,并以自身的改變來喚醒他人”[11]。因為教育是靈魂的喚醒,是生命的相互影響。在靈魂的喚醒和生命的影響下,師生獲得的是彼此生命意義的共同豐富與完美個性的共同成長。
三是擁有家國情懷——位卑未敢忘憂國。當今時代,在許多追求實惠的人眼里,教師是一種“位卑”且清貧的職業。可是,誰都深知“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的確,每個教師極其普通而平凡,但微小可以蘊藏博大,短暫可以孕育永恒。“泰山不辭細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在每一個有學養、有愛的信仰、有情懷的教師默默無聞的工作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最終凝聚成中國教育的希望和力量。
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德樹人
(一)精心教學,構建師生學習和成長的共同體。
教育過程中教育的基本手段與教育者融為一體,教師是學生的直接榜樣,他的思想、行為、求知精神、科學態度、思維方法等都對學生起示范作用,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具有模仿性和向師性。這種影響恰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師身體力行地影響學生成長、成人、成才。因此,教師立德樹人,勢必要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上好每一堂課,力求滿足學生的求知需要、審美需要、尊重的需要、表現自我的需要……曾記得一次課間筆者意外收到學生的小紙條,上面寫著:“老師,我一定要認真努力,像您那樣說好普通話……”筆者自忖,教師的工作態度、治學態度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乃至將來工作態度、做事態度會有多么重要的影響。
今天,身處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一代經歷的種種變化,使得沒有任何一代能像他們這樣“了解、經歷和吸收在他們眼前發生的如此迅猛的社會變革”[12]。費孝通先生曾言:“牛頓花了一生才發明的物理定律,現在的大學生一星期就學會了。”[13]雅斯貝爾斯說:“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14]美國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認為:“真正的交流應該是一種對話。”[15]對話雙方地位平等,但他們對未來具有的意義并不等同。當下的后喻文化傳遞方式決定對話中的年長一代應是虛心接受教益的一方。不想落伍于時代,就得努力向年輕人學習,因為今天的他們代表著未來。今天的教師正受到來自后喻時代的教育挑戰,教師勢必勇于并善于向年輕一代學習。因為“只有通過年輕一代的直接參與,利用他們廣博而新穎的知識,才能建立一個富于生命力的未來”[16]。故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構建師生學習和成長的共同體。
(二)賞識學生,傾注愛。
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人,是獨特的生命個體,都有其特點。有的學生向學心強而有的卻缺乏學習動力;有的學生缺乏學習目標而迷茫,有的學習目標太功利而目光短視;有的學生學習態度端正而積極努力,有的則隨波逐流而無所用心,如此等等。每個學生總有其閃光之處,需要教師的賞識。賞識學生源于相信每個學生在愛的滋養下都能成長為“肩負起民族復興時代重任的人”。記得一次課后,一個性格極其內向的學生默默留下來,主動與筆者傾心交談其苦惱和困惑……當聽到他說:“從沒有老師關注過我……”筆者深受觸動:因為信賴他才會訴說,因為老師耐心傾聽他才愿說。可見當教師用熱情的目光關注和賞識學生時,學生沉睡的心靈就會被喚醒。
(三)以教育人格之光點亮學生的心靈。
教育是把燈點亮,而不是把籃子裝滿。當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問道:“努力讀書并不能保證一定成功,為什么還要努力讀書呢?”以此為契機,筆者在課堂上讓學生對該問題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雖然努力讀書未必能保證成功,但還是要努力讀書。因為通過讀書拓寬我們的視野,開闊我們看問題、思考問題的視角,使人不偏激。”有的說:“讀書雖然不能保證我們一定成功,但能提高我們的思想修為。”有的說:“如果不讀書,內心就會空虛、迷茫,焦慮不安……”最后,大家認為:讀書,讀經典,讀那些能改變生命軌跡的書,是當我們離開校園,不論走到何處,不論走到哪個領域都能比別人走得稍微遠一點的邏輯保證。因為,那些書不是字,是生命,是引領人的生命,能形塑人的生命。正如紀伯倫在《論教育》里所言:“那在殿宇的陰影里,在弟子群中散步的教師,他不是在傳授他的智慧,而是在傳授他的忠信與仁慈。假如他真是大智,他就不命令你進入他的智慧之堂,卻要引導你到你自己心靈的門口。”的確,教育的藝術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不止于傳授知識和本領。理想、信念、思想認識等不能通過灌輸塞給學生,只有當教師自身有理想信念,有思想認識之后才能激勵、喚醒學生的理想信念,引導學生思想成長、認識提高。是“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讓我們站在講臺上,教師只有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融入自己的學識和修養、傾注自己對學生的愛、體現自己的家國情懷和教育情懷,才會產生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給學生心靈以震撼的影響和沖擊,使學生心悅誠服,于潛移默化中形成人格、志趣,乃至影響其人生選擇。“能夠迫使每個學生檢點自己,思考自己的行為和管住自己的那種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成功的教師無不是用自己的真心換得學生的真情,用自己的人格影響學生的人格,以崇高的德行影響、感染學生,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感和價值觀,從而贏得學生的信任、尊重。學生耳濡目染,有樣學樣。當他們踏入社會,仁心友愛的火種就會繼續傳遞。
“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師者,必得用自己的學識、理想信念、仁愛之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做學問之師,做品行之師,以自身教育人格之光燭照學生的心靈才能引導學生成長為“肩負起民族復興時代重任的人”。唯此,教師方能做好學生的“筑夢人”“系扣人”“引路人”“大先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2]潘光旦.潘光旦選集(第3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459.
[3][11][14]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4,12,3.
[4]夏甑陶.知識的力量[J].哲學研究,2000(3):3-12.
[5]赫舍爾.人是誰[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7.
[6]柯普寧.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導論[M].上海:三聯書店,1988:270-271.
[7]埃·弗洛姆.為自己的人[M].上海:三聯書店,1988:193.
[8]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145.
[9]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辭典[K].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5.
[10]埃·弗洛姆.愛的藝術[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23.
[12][15][16][美]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1.12.12.
[13]費孝通.美國與美國人[M].上海:三聯書店,19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