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軒
摘 ? ?要: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高校院系調整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轉折,充分適應當時時代背景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的需要。回溯歷史不難發現,在當時情形之下著重的短期效果有其不得不為的歷史邏輯,應在今昔對照中正確地評價這一歷史事件,認識到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應在短期效果與長遠效應的平衡中從容前行。
關鍵詞: 高校 ? ?院系調整 ? ?評價與反思
近代中國高等教育深受歐美教育體制模式的影響,于晚清之際艱難起步,經多年摸索經營,已具備一定規模。但是,當舊體制大學遇到新中國,辦學模式、教育理念、教學導向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要。1952年,新中國以“專才模式”為模板對當時的大學進行調整,主要依照蘇聯模式對高校進行合并、改組。這一調整在根本上改變了自民國時期形成的我國高等教育格局,調整的速度、涉及的范圍、重組的力度都是高等教育歷史上少有的。部分學者將院系調整視為純粹的教育改革,對其持肯定態度。此類學者認為,院系調整不僅改變了當時中國適用性人才缺口的情況,還為彼時中國的經濟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后續保障[1]。但是仍有學者持不同觀點,他們指出,院系調整速度過快,未能將人才培養質量納入調整標準范圍內,同時未能結合當下國情考慮,專業劃分過細,且否定“通才教育”[2]。他們指出,院系調整改變了以往大學獨有的內涵,部分優秀的綜合型大學遭到重創,失去自身的元氣,被拆分的大學遠遠多于重組后的大學,取消大學的獨立性[3]。種種評價的意義為何?如何正確地看待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一、院系調整的歷史動因
院系調整的發起和實施是基于一定歷史背景和原因的,我們應該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研究這一歷史問題。
一,二戰后,百廢待興的中國承受著來自國際與國內的雙重壓力。一方面以國民黨殘余勢力為中心的“內憂”仍舊在垂死掙扎。另一方面以美國為中心的帝國主義勢力的“外患”開始對我國采取經濟上封鎖、軍事上不斷升級戰火硝煙的政策。彼時的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成功的典范,無疑給當時處在內憂與外患壓力之下的中國起了良好的示范性作用:蘇聯不僅在較短時間內從落后走向先進,而且教育格局與特色不同于以往。基于國際方面的因素,我國院系調整的目標及方向就是仿照蘇聯的辦學特色,將先前大學的教育體系與格局改造為蘇聯式體系。
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高校的教育主權并未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教會和國民黨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仍舊把持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命脈。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新中國國家建設所需人才的需要、收回教育主權的需要及肅清舊社會留下的封建思想的需要紛紛要求當下的新中國改革舊的教育制度,以革新舊的教育制度收回新中國的教育主權。再次,除了從政治角度對院系調整加以審視外,還應從社會經濟發展角度看待院系調整這一事件發生的始末。從1953年制定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可以看出,國家的工業化發展是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重點,要實行工業化發展必然依賴于技術與人才,而人才培養則依賴于高等教育[4]。據相關資料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幾年間,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及發展的各類人才存在嚴重的缺口,專業性人才的不足將直接制約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幾年中,全國高等院校的在校生總人數并未有逐步良性的增加,直接導致我國高校應屆畢業生供給量不足,難以滿足當下我國急需的工業化建設的需求。
三,我國高校自身發展存在一些弊端及局限性。縱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后的公辦高等院校,不難發現存在諸如地域分配不均、專業設置不合理等現象。大多數高等院校集中在南方的一些沿海城市,中西部地區的高校嚴重不足,師資力量隨即流向南方,中西部地區的教育難以得到良性發展,直接導致高等教育失衡現象[5];同時,專業設置的劃分仍沿襲美國“通才教育”的模式,在此模式指導下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貼合當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求與需要,因此在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下,高校實行院系調整勢在必行。
二、院系調整的范圍及過程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院系調整自1951年11月之前,是以局部的、個別的院校中小規模進行的。1951年1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工業學院院長會議,此次會議的召開標志了我國院系調整進入了大規模的重組、調整階段。此次大規模的院系調整分三次進行,分別是1952年以華北、東北、華東為重點、全面進行院系調整;1953年以中南區為重點,華北、華東、東北三區進行專業調整;1955年—1957年將沿海地區一些高等學校或專業調整到內地。三次大規模的調整均是由教育部領頭,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從宏觀角度看這三次調整,不難發現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由主管單位召開會議,有關院校參會,列提綱、提方案、討論修改進而開始調整、重組,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實施的有效性。
一,在1949年底至1951年底進行了小范圍內的調整。此次小范圍的調整主要是對部分高校進行合并、重組。二,1951年召開了全國工業學院院長會議,會議擬定了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揭開了1952年院系大調整的序幕。此次調整重在分類劃分我國各類高校的辦學性質及主要任務,改變了一些辦學目標較為泛化的院校。同時,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存在的私立院校整體并入公辦高校[6]。最后一階段的調整,以1953年中南區為重點,華北、華東、東北三區進行專業調整,西北、西南兩區進行局部的院系和專業調整。最后一階段的調整重改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辦學較陳舊、龐雜的大學。至此,一般高等學校的院系調整工作基本結束。
三、院系調整的評價與反思
(一)對院系調整的評價
整體來說,院系調整是具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從積極方面來看,首先,院系調整適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建設的要求,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不僅為當下我國的工業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與保障,還保障了我國工科教育得以長足發展,打破并改變了我國工業化建設落后的局面,為日后我國的崛起與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二,師范院校被國家日益重視,教育事業因此得到長足發展。通過對師范院校進行建設與調整,不僅為我國輸送了源源不斷的師資力量,而且提高了整體的國民綜合素質,使我國知識分子的數量逐年增多,不斷為我國經濟的長足發展提供了新鮮血液。其次,奠定了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基本格局。在此之前,我國高校的專業設置是以效仿美國的通才教育為主開辦教學的,目標多以注重知識的廣博性學習為主。但是此類教育模式與方法并不能適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急需發展的現實形勢。調整后在專業設置劃分上更加貼合我國現實發展的需要,具有較強的目的導向性。同時,至今的高校專業設置仍以此為基本架構。最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院系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國高校教育的均衡發展。不僅促進了中西部教育的融合,使最初的高校地域分布不均情況得到了改善,而且支援中西部地區的教育事業的基礎上有力地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師資力量與人才儲備得到了一定的保障。
從消極影響方面看,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削弱了綜合大學的影響力,“整頓和加強綜合性大學”并未得到一定程度的落實,相當一批具有歷史積淀的優秀綜合大學遭受重創。第二,專業設置過細。在施行院系調整之前,中國照搬蘇聯的專業設置模式,未能根據當時我國的實際情況設置專業,過細的專業劃分導致各專業之間彼此疏離。同時,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影響學科的更新發展與人才培養質量。
(二)對院系調整的反思
首先,正確看待“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的各自區別及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適應當時時代背景下的社會主義建設,效仿蘇聯推崇的“專才教育”是有一定時代背景及歷史意義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時中國政治經濟發展急缺的各方面人才,補充人才缺口的大漏洞。但是以此否定“通才教育”則是不恰當的。院系調整加速了對工業型人才與師范性人才的培養,人文社科則遭受重創,正如祖慶年先生所說,院系調整后“哲學系竟失去了存在的余地”。在如今看來,“專才教育”與“通才教育”的有機結合,能夠更好地為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服務。
其次,“因地制宜”地參考他國經驗,走適合自身國情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一味效仿蘇聯模式,高等教育也不例外。蘇聯在高校改革之路上考慮到了自身發展與適應性基礎之上的。但是在我國20世紀50年代的院系調整中,在借鑒他國成功經驗的同時,未能夠很好地基于我國現有的國情基礎與教育基礎,對多所優秀的綜合型大學進行了拆分、調整與重組,導致優秀的綜合型大學失落。這種行為是錯誤的,我們應該走適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
最后,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應充分給予大學一定的自主權。這樣才能使高等院校中的知識分子擁有學術自由的權利,在自己的場域中創造性地開展學術交流與科學研究,真正做到“兼收并蓄”,實現學術的繁榮發展。同時,尊重師生的自主發展,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以此推動人才培養,走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李國均,王炳照.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六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3]李剛.大學的終結——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調整”[J].中國改革,2003(8).
[4]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5]曲士培.中國大學教育發展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徐秀秀,莊麗君.建國初的院系調整與高等工程教育的發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8(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蘇省普通高校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大學輔導員績效管理研究”(項目編號:KYCX17_ 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