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靜 李艷 魯晨陽 劉愛春 陳媛


摘 ? ?要: 為探求現階段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現狀特點,編訂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問卷,對10所高職院校的382名輔導員進行調研,發現現今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水平不高;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在學歷、學校類型、編制類型、職稱、工齡上具有顯著差異;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在性別上無顯著差異。
關鍵詞: 高職院校 ? ?輔導員 ? ?職業認同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高職院校輔導員亦承擔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角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重要作用。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認同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對提高輔導員隊伍建設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準,促進高職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研究依據心理測量學理論與技術,編制適用于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認同量表,探究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認同特點,為未來相關研究和高職院校的改革發展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江蘇省10所高職院校的382名輔導員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工具
研究者借鑒李寅寅[1]的《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研究調查問卷》,同時參考開放式問卷和對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訪談結果,遵循心理測量學要求,自編《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問卷》。此問卷共有28題,分為4個因子:物質認同、情感認同、發展認同、角色認同。問卷運用Likert5點記分,選項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記為1分—5分。經檢驗,本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54,分半信度為0.817。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發現,本問卷的結構效度較好。此外,使用LISREL8.80考查模型與觀測數據的擬合程度(x2/df=2.96,RMSEA=0.064,NFI=0.94,NNFI=0.96,CFI=0.94,IFI=0.92)。上述數據表明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4維度模型劃分合理。總之,本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可作為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探測工具。
(三)研究程序
主試依照問卷的標準化指導語實施團體測試,對獲得的數據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總體特征
經描述統計發現(如表1),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總平均分為3.42,表明目前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水平不高,與藍冬玉、龍秋麟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2][3];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4個因子發展不均衡,具體看,物質認同(M=3.54)分數最高,情感認同(M=3.25)分數最低。按照各因子得分均值排序依次是:物質認同>角色認同>發展認同>情感認同。
(二)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性別差異
對所得數據做T檢驗,結果表明(見表2)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在性別上沒有顯著差異。
(三)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學歷差異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見表3),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學歷差異極為顯著,具體表現在專科學歷的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最高,本科居中,碩士研究生最低。從4個因子看,在物質認同和情感認同這兩個因子上,學歷差異顯著。經過進一步多重比較(LSD)發現,在物質認同和情感認同上,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水平的高低排序為: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
(四)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學校類型差異
T檢驗分析表明(見表4),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在學校類型上具有顯著差異,從平均分對比發現,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輔導員職業認同水平高于省級示范高職院校。
(五)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編制類型差異
從T檢驗結果發現(見表5),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在編制類型上有顯著差異。平均分對比表明,高職院校在編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水平高于非在編輔導員,和劉世勇等人的研究結果一致[4]。
(六)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職稱差異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見表6),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在職稱上的差異非常顯著,高級職稱的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最高,中級職稱次之,初級職稱最低。具體從職業認同的4個因素看,在物質認同和情感認同因素上,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職稱差異特別顯著。通過進一步多重比較(LSD),發現在物質認同和情感認同這兩個因子上,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
(七)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工齡差異
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如表7),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在工齡方面差異顯著,工齡在5年以上的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感最強,其次是工齡3年-5年,最后是工齡1年-2年。具體到職業認同4個因素方面,在物質認同和情感認同上,工齡差異尤其顯著。多重比較(LSD)表明,在物質認同和情感認同方面,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感的排序是:5年以上>3-5年>1-2年。
四、高職輔導員職業認同的現況
(一)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總體特點
研究顯示,目前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總體水平不高。可能與當前高職院校對輔導員的重視程度不夠,輔導員的發展路徑受限有關。一些高職院校對學生的管理較為嚴格,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一線人員充當著“保姆”“救火員”,輔導員被認為只要管住學生,使學生遵守紀律即可,而沒有真正把輔導員當作學生的人生導師和領航人看待,令輔導員在學校里的地位較低。另外,一些高職院校以教學為中心,輔導員被弱化,發展路徑不暢,加之輔導員每天被煩瑣的學生工作事務纏身,使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不高。
通過對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各因素的對比看出,物質認同>角色認同>發展認同>情感認同。由此可知,輔導員對高職院校為其提供的物質條件較為滿意,認同度最高,說明當前高職院校加大投入力度,為輔導員建立較好的物質保障。
(二)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性別差異
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性別差異不明顯,說明高職院校男、女性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旗鼓相當,從側面印證了高職院校對男、女性輔導員一視同仁,沒有區別對待,這是女性教育的進步體現,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進步的反映。
(三)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學歷差異
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學歷差異非常顯著,具體體現在專科學歷的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最高,本科居中,碩士研究生最低。從4個因子看,在物質認同和情感認同上,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水平的高低排序為: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可能是因為隨著學歷的增高,個人對職業的期望會越高,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不同,高職院校在生源、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導致學歷越高的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感越低。
(四)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學校類型差異
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在學校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從平均分對比發現,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輔導員職業認同水平高于省級示范高職院校。究其原因,可能是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整體建設和發展勝過省級示范高職院校,可以為輔導員提供更好的工作平臺、拓展空間和薪資待遇等,使國家示范高職院校的輔導員職業認同水平高于省級示范高職院校。
(五)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編制類型差異
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在編制類型上有顯著差異。平均分對比表明,高職院校在編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水平高于非在編輔導員。主要因為:傳統上普遍認為在編比非在編更穩定、更有利,雖然二者在職期間同工同酬,但是退休后的待遇差距很大,編退休后的待遇比非在編更好,致使非在編輔導員在職期間易產生心理落差,甚至衍生自卑心理,使其職業認同水平低于在編輔導員。
(六)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職稱差異
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在職稱上的差異非常顯著,高級職稱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最高,中級職稱次之,初級職稱最低。具體到職業認同的4個因素,發現在物質認同和情感認同方面,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高職院校,隨著輔導員職稱的提高,輔導員的工作待遇越高,職業價值感越強,職業發展空間越大,故其職業認同水平亦會相應提高。
(七)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的工齡差異
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在工齡方面差異明顯,工齡在5年以上的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感最強,其次是工齡3年至5年,最后是工齡1年至2年。具體到職業認同4個因素方面,在物質認同和情感認同上,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感的排序是:5年以上>3年至5年>1年至2年。這是由于:剛入職1年至2年的輔導員正處于工作適應期,且輔導員的日常工作較為繁雜,對于新手輔導員來說,往往自感焦頭爛額,職業認同感最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工作3年至5年的輔導員逐漸掌握了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規律,工作上慢慢得心應手,職業認同感稍有提高,但是此時進入職業倦怠期。工作5年以上的輔導員,對各項學生工作熟稔于心,工作效率和質量顯著提高,并形成自己獨特的工作風格和方法,同時度過職業倦怠期,職業認同感最高。
參考文獻:
[1]李寅寅.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研究——以云南省五所高校為例[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
[2]藍冬玉.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現狀分析與應對——以福建省高職院校為例[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8(1):14-19.
[3]龍秋麟,劉競一.高職輔導員職業認同度現狀及提升策略[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7,30(1):75-80.
[4]劉世勇,李嬌艷,王林清.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現狀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6(1):178-181.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政專項)2017年度“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認同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項目編號:2017SJBFDY42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