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迪輝
【摘要】本文探討微信平臺傳播中國傳統禮儀道德規范的缺陷,指出高職《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學模式更新不及時,無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沒有及時糾正學生的思想誤區,讓學生繼續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迷茫前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運用微信平臺提高教育效果的策略,資源創作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優化學生和教師的溝通渠道,創新資源形式,便于受眾理解。
【關鍵詞】微信平臺 ?多元文化 ?微場景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011-02
引言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形成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國家內部人民素質的高低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同時也反映國家的文明程度。但是當前社會存在部分公民道德素質低下,不尊老愛幼,不遵守交通規則,無視老師、無視長輩。個別人缺失禮儀修養,不利于社會的發展。隨著微信時代的到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迎來了一個新的契機。
一、微信平臺傳播中國傳統禮儀道德規范存在的問題
微信平臺應用于高職《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從人際關系、禮儀道德入手是科學的措施。我們知道微信建立的人際關系網絡是以熟人為主,通過虛擬的網絡將現實中的人群聯系起來。假如在朋友圈內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禮儀,有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因為發起者與友人本身具備一定信任基礎,而且在微信逐漸發展的道路上,受眾參與交往活動更加人性化,也越來越私密化,也為受眾全程參與提供平臺支撐[1]。現如今微信已經從眾多的社交軟件中脫穎而出,更是如今社交時代的主流動力。通過微信傳播傳統文化禮儀知識本身是一把雙刃劍。有利的方面是傳統文化禮儀的傳播更加便捷,不利的是有些微信公眾號傳播的內容已經被證實是虛假的,傳播虛假信息勢必會對社會造成不利的影響。現如今自媒體的運營環境十分寬松,也就是說傳播傳統文化禮儀知識有可能來自于個人,也有可能來自于組織機構。運營者自身儲備的知識觀點良莠不齊,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微信官方的監管難度,其中技術風險和監管風險更是難以預料的。
二、高職《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更新教學模式速度慢,缺乏創新意識
《中國傳統文化》教學歸屬于思政范圍內,在思政教學方面,不僅是高職院校,就連各大高校運用的教學模式都已經過于老套,教學模式更新不及時,課堂上老師上課照本宣科,為了應付考試,直接勾畫重點內容,讓學生死記硬背。由于教學模式過于刻板,學生的排斥心理十分明顯。思政教學本應該是端正學生思想,優化學生素質,是最容易走進年輕人心靈的課程,但是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也無法保證學生參與度,明顯忽略了學習者的課堂主體地位,而且這種教學方式也極度不符合現代人的特點。如今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知識內容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教學模式卻沒有及時更新,缺乏對新技術新手段的應用。職業院校的辦學特點是工學結合,但是關于傳統文化的教學卻沒有體現這一方面。
(二)學生思想受到多元文化的巨大沖擊
在網絡信息十分發達的今天,高職學生的思想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沖擊,思想觀念搖擺不定,難以平復內心情緒。長期以來中國人受到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崇尚節儉,崇尚高雅,但是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高職學生的思想開始發生變化,有時候這種變化是被動的,很多學生崇尚節儉,但是這種思想卻受到打壓,最為典型的就是拜金主義和奢靡之風的出現。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會讓人們過上腐朽的生活而不自知。但可悲的是這樣的思想卻在網絡環境中盛行,商家的炒作行為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來到高職院校求學的年輕人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由于剛剛成年,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仍然不成熟,加之多元文化的融入,學生的思想意識就更加模糊。中國傳統文化不能丟失,西方文化中的錯誤思潮必須要有效抑制。
三、基于微信平臺的高職《中國傳統文化》教學實踐策略
(一)推送的內容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緊密關聯
高校運用微信公眾號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很強的動力。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信息推送量不足,沒有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為了更好開展高職《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活動,并取得一定教學成果,學校要建立專門的微信公眾號,并構建特色的傳統文化欄目,定期向同學們推送文章,文章的內容要從學生的生活方面入手,貼近學生心理,吸引更多的同學瀏覽文章,留下的印象越深,起到的教育效果越明顯。比如某學校的微信公眾號向同學們推送了一篇名為《在某校,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文章,內容和友誼有著密切的關聯[2]。借此題目宣傳中國的傳統友誼文化,是有效的策略,而且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宣傳傳統文化也不會過于枯燥。
(二)微信平臺為教學活動提供信息資源和傳播渠道
作為校方微信公眾號運營團隊,要重視微信平臺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發表的文章要含有可討論的話題,也要適當安排一些線上與線下的結合活動,讓網絡上虛擬的內容現實化。充分調動微信平臺受眾的積極性,提高宣傳傳統文化的活躍性。比如學校的微信運營團隊為高職《中國傳統文化》課堂教學制作教學課件,老師在平臺上發布預習的任務、課后的知識鞏固作業。在課堂上針對微信平臺上的話題展開討論,創建良好的課內與課外的緊密結合形式,更新教學模式,豐富課堂上的教學內容。當代年輕人在童年時期接受的思想道德教育幾乎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因此高職學生在思想意識深處更加認可中國傳統文化。為此教學內容的安排應該以堅定學生思想為目標,增加中國古代名人傳、中國古代哲學的內容。讓高職學生具備良好的社會公民素養,實現人格的全面發展。
(三)運用創新思想,構建新穎的資源形式
微信運營團隊在制作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篩選,在制作前夕認真策劃內容,準備豐富的資料,運用創新思想,嘗試構建新穎的資源形式。找到傳統文化與當代年輕人的興趣切合點,切實強化高職院校微信公眾號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效果。加工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也可以是幽美高雅的,要制作精美的頁面,保證宣傳的思想通俗易懂,增加傳統文化對高職學生的親和力。很多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用一本正經來形容,針對這些內容應該進行適當的改編,在尊重文化內涵的前提下,讓受眾更加容易接受。
(四)運用微場景展示技術,增加高職學生對文化的熱愛之情
通過微信平臺向同學們推送微場景展示頁面,其優勢在于能夠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能夠成功吸引學生的目光。微場景和微信平臺之間有著良好的兼容性,需要通過Html5編碼技術來編輯內容,是一種新型展示信息的形式[3]。該技術能夠將多種媒體元素融合在一起,包括文本、音頻、動態圖片、靜態圖片、視頻。具備多種交互功能,包括翻頁和鏈接。在展示傳統文化禮儀活動時,使用這一技術進行展示,會更加細致,便于受眾理解。頁面推送的渠道可以是二維碼,也可以是鏈接。校方微信公眾號應積極擴大影響力,除了教師要求學生關注以外,還要實現對同學們的持續影響,培養高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崇尚態度。
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職《中國傳統文化》教學中應用微信平臺少不了創建微信公眾號,而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必定要實現團隊化,也要達到一定專業水平。在這樣的技術趨勢下,教育事業有必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設專業的團隊,吸引多領域人才加入,讓校園的中國傳統微信公眾號能夠向受眾推送精彩豐富的內容。
參考文獻:
[1]郝志剛.論中國傳統茶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福建茶葉,2018(12):158-159.
[2]劉愛霞,王雅藤.“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中國文化雙語課程建設探究[J].河北職業教育,2018(06):60-62.
[3]史博姣.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旅游英語教學的實踐性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5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