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愛良
【摘要】新課標對小學語文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為了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采用恰當的方式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正是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學案導學法的出現和完善給教學模式的轉變提供了契機。因此,本文將結合筆者實際的從教經驗,談一談應該如何將學案導學法有效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
【關鍵詞】學案導學 ?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7-0054-02
簡單來說,學案導學法主要是指以導學案作為載體,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在學案導學法的應用中,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可見,這一教學方法與新課標的理念是極為一致的。因此,教師應對學案導學法的理念進行一定的研究,并采用恰當的方式將其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為此,本文將結合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學案導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方式。
1.合理提出目標
正如前文所述,在學案導學法的應用中,導學案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重要基礎。因此,在應用學案導學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首先應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分析,并給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目標。此外,考慮到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尚不完善,所以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自主探究,這樣一來,可以使學生在導學案的引導下有效提升自主探究的質量。
例如,在教學《趙州橋》這一節內容時,我在認真分析了教材內容之后給學生提出了如下一些問題:(1)為什么說趙州橋的設計結構在世界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2)閱讀第1節,想一想這一節主要寫了趙州橋哪方面的內容?(3)閱讀第2節,這部分內容主要描述了趙州橋哪方面的特點?這一節中的第一句話有什么好處?(4)趙州橋的美觀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接著,我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劃分為幾個小組,然后讓每個小組根據這些問題對課文進行了合作學習。最終,學生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討論,對大部分問題都有了比較準確的認識,這也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可見,合理制定導學案是學案導學法得以應用的重要前提。
2.教師精講釋疑
盡管學案導學法強調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但這并不是否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是更加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因此,在學生完成合作探究之后,教師應根據教學的重點以及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精講釋疑,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講解的語言和內容要精簡;第二,講解的內容要具有針對性,切勿面面俱到,要根據學生在自主學習和討論中反饋的信息進行講解。只有做到以上兩點,才能使教師的精講釋疑充分發揮出其價值。
例如,同樣是在教學《趙州橋》這一節內容時,由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對于寫作方法相關的內容掌握得不是十分熟練,所以一些學生不明白第2節第一句話有什么作用,于是我引導學生分析了這個句子,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在這句話中,既總結了前一個自然段中趙州橋的堅固,又提示了讀者這一節主要描寫的內容是趙州橋的美觀,也就是說,這句話既承接了上一節的敘述,又引導了本節的內容,所以這是一個過渡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再如,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剃頭大師》這一節內容時,很多學生不理解“我敢說,世界上再也沒有比他更優秀的顧客了”這句話,于是我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最后一節進行分析,說明“我”剃頭的技藝遠遠不如老師傅,原來“我”才是“害人精”。最終,在學生的自主探究中,通過我的講解,及時解決了學生存在的疑問。可見,在學案導學法的應用中,教師的指導是十分重要的。
3.強化課后拓展
在學案導學法的應用中,課后拓展是最后一個環節,在課后拓展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鞏固和提升所學知識。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在講解完教學內容之后應及時根據教學重點以及能力培養的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練習,這樣一來,不但可以使學生更加熟練地掌握所學知識,而且可以進一步使學生發散思維,從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火燒云》這一篇課文中,其寫作語言主要的特點有兩個方面:第一,用了十分豐富的詞匯,比如:“紫檀色”、“半紫半黃”、“茄子紫”等;第二,運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更加生動。而在這一節的教學中,最主要的教學內容就是引導學生賞析文章的語言。于是,在教學完這篇文章之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課后任務,讓學生仿照這篇文章的語言描寫自己比較熟悉的一個場景。最終,多數學生都認真完成了任務,這也進一步強化了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可見,課后拓展同樣是學案導學法中不容忽視的內容。
總之,學案導學法是一種十分適用于小學語文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應采用恰當的方式將其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并不斷完善每一個教學環節,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敬.學案導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課內外,2018,(17)
[2]王成,高建榮.小學語文學案導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