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澤 王歡萍
【關鍵詞】 農村;小規模學校;高效課堂;不足;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4—0102—01
農村小規模學校主要指鄉鎮以下、學生數量偏少、班級偏少、教師人數少且師資結構不合理的學校。近年來,隨著農村中小學學校結構布局調整,農村大部分地區的中小學幾乎都成為小規模學校,加之人口減少、城鎮化流動及外出打工等原因,學校生存與發展面臨許多新問題,存在著難以調和的新矛盾,主要體現為農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與農村教育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學校自身也存在基礎設施嚴重缺乏、教師資源配置極不均、教師隊伍結構失衡、教學質量缺乏保障、學校運行艱難等問題。學校如何開展有效課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充分實施素質教育,就成了目前最難以解決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小規模學校課堂教學中的不足
1. 教師的師生觀念較陳舊,師生間缺乏溝通。在當前小規模課堂教學中,其實際教學活動的展開受教師的影響,教學理念過于傳統,仍舊是以大規模班級教學方式為主,且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構建常規化,教學仍舊是以教師為主,師生之間的溝通較少,缺少溝通欲望,師生關系較為一般。在小規模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所需要管轄的學生較少,為此,應該多加強溝通,但是在當前因為教師對其認知不充分,自我作用發揮不足,教師的師生觀陳舊最終阻礙實際教學的發展與提升。
2. 教學方法使用單一,課堂缺乏活力。傳統教學下,班級人數過多,教師教學手段過于單一,教學內容沒有趣味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的教學活動缺少活力。這種狀態下的小規模課堂受傳統班級影響,對學生的天性造成了壓制,沒有將小規模教學優勢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雖然在長久的教學中是以講授法為主,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隨著教學規模的變化教學方法同樣需要適當改變,促進教學形式更好地開展,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3. 教學空間格局僵化,教學設施匱乏。小規模教學形式在我國教學中的應用時間較短,多數教師對其認識不足,在形式安排方面較為混亂,主要是以能夠促進“教師傳授與學生接受”模式所設置,但是該方式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會壓抑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此,在小規模的班級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促進空間的更好利用,提高教學效率,根據實際教學需求適當調整,保證能夠將學生主體性充分發揮。
二、小規模學校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
1. 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促進師生觀念的更新。教師傳統的教學理念造成師生關系認知不準,相互之間缺乏溝通。為了促進教學效率的更好提升,構建高效的教學課堂,教師需要促進自我教學理念的提升。理論的學習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師教學觀念在課堂中的全面體現,在針對教師的師生觀創新過程中,要樹立教師對學生的正確認知,提高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在師生關系的構建中,小規模課堂效率需要加強對學生的尊重,將其理念貫徹落實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強化學生在課堂中與教師的交流活動,進而為高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條件。
2. 開展研究性教學,提升課堂活力。在當前學生學習活動的展開中,通過小規模的課堂構建,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提供發展平臺,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小規模課堂中的人數較少,在教學資源的使用中能夠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會更加頻繁,為合作型學習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同時,開展研究教學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掌握與理解,小規模的課堂構建還能夠更好地促進師生之間的教學溝通,促進教學質量的更好提升。
3. 改善課堂教學設計,提高學生參與度。在小規模的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資源的提升,在教學內容方面同樣需要適當的調整,教師對教學課程加以設置,根據教學要求標準的結合,對學生的實際狀況做到充分的理解,通過對多方面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能夠推動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效率。通過相關教學環節的設計,增加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教學評價的活動設計方面,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置多樣化的標準,強化學生的參與度,構建高效課堂。
編輯:郭裕嘉